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
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提倡以理服人,但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说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试想要使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
说服要从了解对方开始,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双方期望达成的目标,期望接受的最终结果和可接受的最坏结果,分析潜在的困难和阻力,双方所处的地位对比,可供支配的时间,潜在可变化的因素等等。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每一个潜在突破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有可能成功地说服他。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这样的说服更高明。
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对于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青少年儿童,对于多数平日没有深刻的理论思维习惯的人,以事比事,将心比心,运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经验教训,再加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去进行绘声绘色地诉说,易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接受道理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小刘初中毕业就辍学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工作中她拾到一部顾客遗失在店内的手机,早就渴望有一部手机的她想悄悄据为己有。领班的张大姐发现了,让她上交,可刘小姐说:“手机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抢的,不上交也不犯法。”张大姐说:“小刘,你知道什么叫‘不劳而获’吗?”“不知道!”刘小姐嘟着嘴回答。张大姐说:“你看,‘不劳而获’是不经过劳动而占有劳动果实。说得确切点是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我可不懂那么多。”小刘有点不耐烦了。张大姐耐心地问:“你说,抢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是的。”“你说,偷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当然是的。”“那么,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是‘不劳而获’呢?”“这,这……当然……”刘小姐语塞。
张大姐顺势教育道:“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和偷、抢得来的东西,在‘不劳而获’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除了国家法律,我们还应有一定的社会公德,再说店里也有工作守则,拾到顾客遗失的物品要交还,你小小年纪,可不能犯糊涂啊!咱自己想要手机,就要靠自己的能力挣钱买,那样用得才理直气壮!”最后,小刘主动把手机上交了。
在这里,张大姐从“不劳而获”的意义出发,再由大及小,从面到点,步步推进,最后才切入实质性问题:拾到东西据为己有,同偷、抢一样是“不劳而获”。张大姐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小刘没有犯下错误。说服并不是要针对问题而纠缠不清,有理有据地真诚地带领别人找到答案就显得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