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基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的群体特点,设计卓有实效的主题教研公开活动。针对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困惑和无奈,学校进一步挖掘教师自身的研究潜力,把科组的一部分常规教研全校公开。要求每个科组选择一个热点或难点问题,在校内进行公开的专题研讨。研讨由一、两位教师作为主研人进行前期准备,形成有关实践操作与理性思考的初步观点,活动中用课件展示,高一年级其他学科备课组至少选派一位代表参加。很多教师多次参加其他科组的主题教研,他们说:“抽出时间参与很辛苦,但总是有收获、有兴奋。”
困惑之二:评价体系如何改革
梅林中学高一学生家长黄彩霞:自智力测验问世以来,教师只是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最佳手段是频繁的正规考试,通过这些考试得到表明学生进步或退步的量化成绩单,从而使教师可以甄别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这一评价思想危害深远。
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还有很大的市场,致使基础教育存在着高耗低效,急功近利,打疲劳战,消耗战等弊端,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严重压抑了青少年个性的充分发展,也成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障碍。
所以,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改革无形之中成为课改的风向标,这种向导和以前的“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是不同的,而是为实施新课改的老师提供一种正确的导向,让老师们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没有规则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定是不科学的,只有这样,新课改在“百花齐放”中才能做到“改中有序”。
在制定新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纵向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的优劣和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科学的评价不仅是对一个阶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个阶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因此,要结合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纵向的评价。
2.整体性原则
就是把各门学科、学生发展的各项素质及各个阶段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搞好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做到全面兼顾,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原则
新的评价方案,评价主题将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等多元的评价主体,每一个评价主体都会有参与评价的机会、标准和方式。
4.实践性原则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各学科进行实验,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求花样,不摆花架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困惑之三:教改与新教材
深圳中学高一学生家长李文健:新编的高中教材从某一方面的确体现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从在中学新编教材试点的三年情况和高中教学的几个月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反映,有的教材体系比较混乱、繁简不一。
关于粤版语文教材
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同时注重文化传承性,又根据广东省的地域色彩来编撰,是一部有着很强操作性的教科书。编写者在编写时充分地考虑了一部教材应该涵盖的内容,同时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教材难免百密一疏,在把握学生的现实学情方面似乎还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选文的难易程度与语文知识的层次性同学生具备的文学心理及文学素养有一定距离。面对新教材,我们很快乐,因为它落实了语文教改和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我们也很焦急,因为它在结合学生现实情况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一个公允的评价,现在的教材,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怎样才能在碰撞中让老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我想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为了弥合教材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愚见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关于语文教学教法
让理想与现实在碰撞中结合,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是新课标制定者们让学生们学会学习的一种愿望。但在目前的实践探索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误区:“你想学什么”“你想怎么学”“你喜欢读哪一段”这种让学生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的形式,俨然成为当今语文课上的流行曲。个别教师在教法转变过程中,单纯追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却使自己没了主见,教学缺少了主次、缺少了依托,成了一种有“空想”倾向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旁观者,这实质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是“泛自由”的一种方式。面对这些现象,热爱语文教学工作一些一线的教师,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备课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试着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使每一个优秀篇目都能以最佳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习。所谓的模块教学就是在备课时各位老师集思广益,把一个单元的篇目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然后由一个老师为主导,在全年级进行教学,这样即让每一个篇目学精学透,又集中整合了教学资源,在目前教学课时少,篇目多,备课量大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经济务实的好方法。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这才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语文课该分析时就大胆地分析,该训练时就坚决地训练。所以,教学形式上也要适当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问题。该放时要充分地放,该收时一定要收。一味地追求多元而忽视正确的规范和合理的限制,是没有益处的。
困惑之四:高考改革何去何从
翠园中学高一新生家长李秀萍:作为家长最终的希望,是孩子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新课改中,大量的选修课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孩子的学习时间分散,基础知识能否牢固扎实,高考制度如何适应新课改,一切都是未知数,这是家长最大的担忧。
深圳中学高一学生家长李文健:高中教育一是为了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二是为了向社会输送适应需要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无论教育改革如何改,最终都不能不要赶“高考”这趟车。教改后,高考怎么考,学校也十分困惑,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具体方案,让学校、学生和家长提前了解,不要“车到山前必有路”。
据了解,目前广东的高考方案正在紧张地制定中,为使高考更贴近中学教学改革,现在在全面调研,听取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的意见,并会同专家观点,尽量使广东高考更好地适应、推动新课程改革。
(三)学生眼中的课改:我的快乐与忧愁
课改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热门的话题。但大家对课改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社会上并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声音。作为课改所针对的直接对象,我且谈谈我对课改的几点切身体会。
我有着许多可以让自己感到振奋的理由。学生评价的制度合理多了,而学分制也让同学们更注重了对平时知识的积累。后面的选课更是令人充满期待……
可这并不能冲淡我的忧愁。任何人都能了解一个高中生所想的一切,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要进入一间尽可能好的高等学府。在课程已改革,而考试制度却不明朗的情况下,我感到老师和家长也难免会在新课改的路上迷失方向的。
但我依旧对课改持欢迎态度,因为旧的教育制度毫无疑问是不尽合理、不受欢迎且急需改善的。既然要改革,就必然要有一批人率先去试验一下。能够赶上这一股课改的潮流,我们也有着值得庆幸的理由。新方案必然会有新问题,但终究是能被克服的。
课改在迷茫地进行着,满怀着我们的希望,我们在课改的迷途中努力前进!
教改,让我寻到了自信
我们的教育教出了许多应试高手,其中也不乏无动手能力的低能儿,社会为此焦虑了,鉴于此点,国家进行了教改。深圳南山区为教改先锋,而我是被教改的一员,虽不能代表这个进步的集体,多少也能谈一点感想。
我们的课堂是活跃的,这里不但允许讲话,还鼓励讲话。大家讨论激烈,各抒己见,老师赞我们个个都非常有思想。但犹如一根弦,绷得太紧了,突然松开了,以至于不能张弛有度。有时讨论讨论就不知议论些什么八卦了。但这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讨论,才有了让思想洪流倾泻的缺口,让社会看到,我们是多么有想法与头脑的一代,不再是只埋头于题海的书生。所以,经过教改的我们大多是很自信的,公共场合个个口吐莲花,仿佛天下的理都占尽了。一次招聘会让我大大见识了此点。
由于教改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人才,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招聘会。信心让我们野心勃勃。尖端行业平台前的人墙异常坚固,不在里面洗个桑拿浴,是绝对冲不到前面的,相比之下,保姆等行业门可罗雀。大堂里充斥着中文的、英文的、敏捷的、宏伟的演说。只要在里面走一遭,有水平的都是求职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