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74年,汉朝最大的敌人——匈奴,派人捎带着单于的一封信,来到了刘恒的面前。这封信,让刘恒的心咯噔了一下,脸色随即铁青了起来……
自从上一次汉庭和匈奴和亲之后,十几1年的时间当中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都保持着联系,双方都在互通书信(虽然有时候这信写的不怎么友好或者是光说些官话套话)。刘恒也不是第一次接到单于的信,那么为何这一次,他会对单于的信如此紧张?而这封信当中,又主要说了些什么?
写这封信的人是匈奴的冒顿单于(他现在还活着……),他在这封给刘恒的信中主要的意思,是希望和汉庭和好如初,重修盟约。这是建立在之前一件事情的基础之上的。
这件事发生在汉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7年,刘恒即位没多久之时。当时汉庭上层权力斗争的事情刚刚平稳,而冒顿单于也听闻汉朝因此而上层大乱了一阵,现在新皇登基,便觉得有必要有所行动,以向汉朝的新皇帝显示显示一番匈奴的力量,让他明白匈奴的厉害,从而继续保持汉朝屈从与匈奴的这一局面。于是,冒顿背地里背弃与汉朝的和亲之约,暗地里指示匈奴的右贤王发动了对汉朝的战争。
汉文帝三年五月,右贤王率领匈奴骑兵攻入了河南郡,并且一路东向北上,攻入上郡,大肆烧杀抢掠,将汉朝北方弄得是鸡犬不宁!而原本是想要和匈奴继续保持和亲关系的刘恒没有办法,不得已派出了汉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让老将灌婴做大将,率领八万五千名精锐的车骑部队前去迎战右贤王,要将他们赶出汉朝的疆土。
但匈奴此番前来攻打汉朝的目的并不是要和汉军正面交锋,而是为了向刘恒展示一番匈奴的力量,顺便强些抢些金银财宝走。灌婴的大军来了,右贤王在中原的“任务”干的也差不多了。所以他立马对灌婴拍了拍屁股,一溜烟的跑回了塞外。
匈奴虽然撤兵了,但刘恒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依然命令灌婴率军驻守北方一带,自己还亲自跑到了太原前线来观察敌情,准备伺机和匈奴打上一仗,以报之前的一箭之仇。
但很不凑巧,偏偏这个时候汉朝国内发生了反叛事件,这个反叛者就是前文提到的齐王三兄弟之一的济北王刘兴居。
汉文帝三年的时候,齐王三兄弟的老大刘襄,老二刘章都已经死了,只剩下老三刘兴居还活着。之前错失帝位的事情一直让他们三兄弟耿耿于怀,所以刘恒登基之后他们一直在等待着重夺帝位的机会。不过很可惜,刘襄和刘章没几年就死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这个野心。但刘兴居还有机会,两位兄长的逝世并没有打磨掉他夺取帝位的愿望,他依旧在等待时机。而刘恒亲自上前线抵御匈奴的这个时候,便是他认为的最佳时机!
眼下中央空虚,大军被调往北方,刘恒也离开中央亲自上了前线,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刘兴居抱着这样的念头,在济北国举兵叛乱!
但让刘兴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反叛没有给汉朝造成什么威胁,反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自己也因此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没有人支持刘兴居。史书记载刘兴居反叛的时候,只是单单记载了他反叛,却没有说到他有哪些同伙,这可见刘兴居反叛之时除了手底下的几个兵之外,几乎没有人和他一同反叛,这就埋下了失败的根基。试问,一个得不到众人支持的叛逆者,打倒他需要很多的功夫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第二,现在的国内矛盾是一致对外,刘兴居反叛就是和国内的主要矛盾对立,这一点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匈奴大肆在中原烧杀抢掠,皇帝为了抵御外敌甚至亲自上了前线,这肯定是让百姓十分感动的。眼下,共同抵御匈奴则是头等大事,但刘兴居偏偏趁这个时候叛乱,这不明摆着是要把百姓至于水火之中吗?所以说,就连百姓也不支持他,那刘兴居的失败则是注定的了。
在得知刘兴居叛乱之后,身在太原的刘恒立刻派遣大将军柴武率军前去平叛。没多久就接到了柴武胜利的报告,刘兴居被杀,叛乱被平息,他的济北国被削除,改成了汉朝的一个郡。齐王三兄弟,至此也就全部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了。
但本章的主人公并不是他们,所以我们仍将目光转回到汉匈的问题之上。由于十分不凑巧的赶上了刘兴居的叛乱,刘恒不得已将部分抵御匈奴的大军抽调出来用来平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恒也发现匈奴人似是没有再次进攻汉朝的打算。所以不久之后,刘恒解除了战争警报,罢兵回朝。不过自此之后,汉匈之间的关系就一直不好,没有再和亲通讯了。
三年之后,冒顿单于就突然稍来了上文提到的书信,大意是想和汉朝重新修复关系。这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却让刘恒面色铁青。主要的原因,在与冒顿在书信中的表达和好的方式。
冒顿在给刘恒的信中开头就写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这一句便让刘恒心中稍有不悦。
原本这是一句客套话,无甚要紧,但里面偏偏多了“天所立”三个字。按当时的规矩,能用上“天所立”,也是上天所拥立的人,只能说普天下的最尊贵者。在汉朝,毫无疑问只能是皇帝才能这么说。但现在冒顿在给自己的书信说自己是上天拥立的,这就等于是把自己抬高到了和刘恒相同,甚至是比刘恒更高的位置。这一点让从内心瞧不起匈奴的刘恒心中很不愉悦。
但更不愉悦的事情还在后面。冒顿紧接着便回顾了当初匈奴右贤王和汉朝交战一事,冒顿给出的理由是,匈奴右贤王因为受到了你们汉朝边吏不礼貌的待遇,所以不经请示就擅自出兵,一不小心将汉朝打了个落花流水,从而让皇帝没面子,断绝了两国的交往,这一点很不应该。
在这里,冒顿将当年战争的爆发原因归结到了汉朝的身上,顺带还鄙视了一下汉朝的军事力量。这就等于是一个强盗抢了别人的东西,反而是怪被抢的人在他面前亮出了财物,这就于理不通。但没有办法,匈奴力量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紧接着,冒顿又说自己是如何惩罚擅自行动的右贤王的。他把右贤王掉往了西部,让他去攻打大月氏,楼兰等现在中亚地区的一些小国和部族,并顺利将他们全部打了下来。现在,汉朝整个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所有游牧民族,全部都归到了匈奴的旗下,统一了。这是对汉朝实实在在的恐吓。
所以,刚刚完成了统一游牧民族之战的匈奴现在想要罢兵休战。因此派人来想和汉朝搞好关系。
这就是信的全部内容,也难怪刘恒铁青着脸读完了全文。这其实哪里是匈奴想和大汉搞好关系,这分明是赤裸裸的恐吓,逼迫我们臣服于匈奴。匈奴欺负大汉现如今军事实力不强,便如此嚣张,得寸进尺,这让刘恒的确非常没有颜面。于是,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刘恒将匈奴这个议题摆到了众臣们的面前。
刘恒让大臣们讨论匈奴这封信的问题,其结果就是要让大臣仔细研究研究,该打还是该和?
刘恒原本是想和匈奴和好的,但这封信顿时让刘恒冒出了打的念头。不过出于慎重考虑,他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众公卿商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对刘恒给出的结果是不能打,应该讲和。理由是如下这两点。
第一,匈奴刚刚打败了西部的月氏国,现如今实力强劲,汉朝不是对手。当年汉高祖都败于冒顿之手,更何况现在的冒顿实力比从前更强,因此千万不能打。纵使匈奴百般侮辱,也必须忍下这口气。
第二,就算我们大汉不怕匈奴,出兵打匈奴并且打赢了,这对汉朝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汉朝是农耕民族,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我们打下了游牧民族的土地,那里又不能耕种,所以要了也没用。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大动干戈,做无用功的好。最佳的办法,还是选择和匈奴弄好关系,着重国内的发展。要不了多少年,凭借着中原的地大物博,很快就能全面超越匈奴,到时候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刘恒听后,采纳了公卿们的意见,选择了忍辱负重,不和匈奴翻脸。于是,刘恒写了一封对他而言十分没面子的书信。在信中,刘恒十分“赞赏”冒顿单于的提议,认为他真是一个有远见的君主。同时,刘恒还向冒顿替右贤王求情,说明当初双方都有责任,所以不要过重处罚他。
书信带过去的同时,刘恒还附带了不少的礼物,这可谓是既丢脸又破财了。但没有办法,在匈奴的恐吓外交下,这是无奈之举。
收到刘恒的回复后,冒顿哈哈大笑,为又一次的光荣胜利而欢呼。得到物质和心理双重满足的冒顿,也算是重新和汉朝修复了关系,短期内没有再侵扰汉朝了。
然而好景不长,冒顿没多久就因年迈而逝世,他的儿子上台后本是继承了与汉朝友好的关系。但在一个人的挑唆下,却接连发动了两场对汉朝大规模的侵略战,让刘恒的后半生很不太平!更加不可思议的,这个挑唆者居然就是汉朝人!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挑唆匈奴与汉朝之间关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