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杀了审食其之后,便骑马朝皇宫的方向奔去,他的目的地也的确是皇宫。
未经请示就擅自杀掉了朝廷大臣,哪怕你是王侯也没有这个权力,这一样是会被中央给治罪的,说不定还会是死罪,刘长在干这件事情之前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依然还是做了。
此刻,他马不停蹄地朝皇宫奔去,目的却是为了向皇帝自首自己杀人的事实,这在别人看来像是一种自投罗网的举动。但刘长有着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主要来自于平日里刘恒对他的放纵,以及从小养成的无法无天的个性。
到了皇宫之后,刘长就像回到自己王宫一样,没有任何的礼节拘束,他径直朝刘恒住的皇宫走去。到了刘恒的宫殿门前,刘长这才讲起了礼数,让人前去通报刘恒一声,自己则麻利地脱下了上衣,****着臂膊跪在宫前,等待刘恒出来。
接到报告后的刘恒连忙跑了出来,一眼便看到了跪在殿前,****着臂膀的刘长。他的身边,还放着一件沾满鲜血的衣服。
刘恒诧异地问道:“王弟这是……”
“大哥,我杀了人,特意来向你请罪!”刘长极其“爽快”地回答了刘恒的问题。
“杀了人?……”刘恒皱起了眉头,他知道这次刘长惹得祸很大了,于是他继续问道:“杀了谁?”
“审食其!”刘长恶狠狠地蹦出了这三个字。哪怕审食其现在已死,从刘长的话语中,还能依稀听出他对他的仇恨。
“审食其?”刘恒惊呼了一声道,“你……你为何要这么做?”很显然,刘恒对刘长杀了如此一个曾身居要职的官员而感到惊讶。
“大哥,你听我说。”刘长不等刘恒的命令,就自己站起身来,回答道:“这个审食其身上背负着三条死罪,所以我才杀了他!当年,我母亲本不该因为赵国之事而被下狱,如果那个时候审食其能够竭力帮助我的母亲替她求情的话,就能够得到吕后的帮助,从而不会落得个在狱中自杀的后果,这是审食其的第一桩大罪!”
“第二,赵王刘如意母子,本来无罪但却被吕后残杀。审食其不据理力争反而助纣为虐,这是又一桩的大罪!”
“第三,吕后大封吕氏为王,欲危刘氏而自立。审食其不尽臣子的职责而尽力阻止吕后,这是第三桩大罪!”说罢,刘长再一次地跪倒地上,说道:“我替天下人除去了这个身背三项大罪之人,为我母亲报了仇,故特意前来向大哥请罪!”
刘长将他杀人的理由说完了,在场的众人无不屏气凝神,一点声音都不发。他们都在等候,等候刘恒的回复。
刘恒起初也是一言不发,他紧盯着跪在自己眼前的这个身材魁梧的唯一的弟弟,心中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其实,刘恒的心中十分的清楚,刚才刘长说的那几个杀掉审食其的理由除了第一条其余都不是出自他的真心,审食其的死完全是出自他的私欲,是为了替母亲报仇。如果按照这个理由来看的话,那毫无疑问刘长是以私废公,依然是犯了擅自杀害朝廷大员的罪行,依律当斩。但是……
刘恒许久之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摆摆手,对刘长说道:“你先回自己的官邸,该怎么办一会儿朕在通知你。”
刘长答应了一声便走了,刘恒亦回到自己的宫殿,但眉头上的愁云不散。
刘长这一次的确是给刘恒惹了一个大麻烦,因为这是一件非常难以处理的事情。在刘恒的内心,他还是想要保存他这个弟弟的,毕竟无论从政治利益上将还是从血缘关系上将,刘恒毫无疑问都会选择刘长而不是审食其。所以,审食其死不死对刘恒没有太大的意义。但眼下,最要紧的是自己在处理审食其的事情上能不能得到大臣的理解。
虽然刘恒并不重视审食其,但他毕竟还是臣子中的一份子,是大臣的代表。刘长纵有千万个理由,未经请示,没有走合法的途径,便独自一个带着铁锤杀了别人,这岂不是太不把大臣的性命当儿戏了?更何况刘长杀人的理由还没有那么高尚,他就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如此一来的话,是不是大臣得罪了某些皇室人员,他们就可以随心所以的想杀就杀?如果这种思想和现象蔓延的话,那朝廷毫无疑问是要出大乱子的。
可是,真要处置刘长,刘恒又于心不忍。毕竟,现在是高祖直系子孙的人,就只剩下他和刘长了。如果刘长伏法,那在兄弟方面,刘恒则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刘恒可能还会因此而背上一个迫害兄弟的骂名。
一定会有人认为刘长杀掉审食其是一件干的很漂亮的事,而这部分人肯定是平日里和审食其交恶的人。事实中,朝廷本来喜欢审食其的人就不多。因为一个审食其刘恒就把刘长杀了,这难免难逃众人悠悠之口。所以说,罚也不是,不罚也不是,这的确让刘恒心中犯难。
但是再犯难,也必须有一个选择。承受一定的后果是必然的,毕竟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刘恒最终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包庇刘长。
第二天,刘恒便向众人通报了审食其被刘长杀了的消息,众官全都是默然不语。紧接着,刘恒便通报了对刘长的处罚。刘恒认为,审食其本身就是有罪之人(这一点他倒是接纳了刘长的借口),并且将昨日刘长编的理由说出来,最终给审食其定义,是一个要被治死罪的人,但有司却没有上报,这是大臣们的失职。所以说,刘长杀了审食其,这从本质上讲,没错!
不过,刘长的行事方法不妥。纵然审食其有罪当死,他也不该如此莽撞,自己跑去杀人,这有违法纪,不合规矩。因此,罚刘长一些钱,让其写份检查,然后回国反省。
这些惩罚对刘长来说根本就不叫惩罚,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很明显这是刘恒在包庇刘长。但众人对此也不多说什么,于是大家全都客套地说了一些官话:“陛下英明!”审食其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家千万别去惹刘长这个人,皇帝现在在罩着他。在京城随便杀了大臣这件事都可以不了了之,那还有什么事能够镇住刘长?恐怕没多少了。所以,这种恶魔还是不要接触为好,以免惹祸上身。
于是,全国掀起了一股“害怕淮南王”的风气,这股风气甚至都影响到了刘恒的母亲和儿子身上。史书记载薄太后和太子刘启对淮南王也是十分的害怕,每次都跟躲瘟神一样的躲他。
而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刘长则变得更加地肆无忌惮和目无王法。他自以为,自己犯了这样的错都可以一点事也没有,那自己还怕什么?于是,他变得更加的霸道和蛮横,回到淮南国后更是如此。他做了许多不和情理的事,甚至干起了逾越君臣界限的事。
上一章也提到过,刘长在自己的国内制定实行另外一套法律,不用汉庭的法令。刘长的出行规格和享受待遇,也是完全仿照刘恒的规格,这俨然就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一切报给刘恒之后,刘恒也依然没有插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
有人说,刘恒对刘长的容忍的确是太过分的,他完全放纵刘长朝错误的步伐去走,根本没有做到一个哥哥的责任。因此,有人揣测,刘恒可能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等刘长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从而一举铲除掉他,稳固自己的统治。这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也肯定不是全部,刘恒对刘长有不错的兄弟感情,这也是真的。说刘恒对刘长既抱有兄弟感情又包含政治意味或许更为准确。
但是,哪怕刘长干了如此之多的坏事,刘恒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可唯独一件事情,刘恒不能默许,这件事情就是对自己政权的公然反叛。而数年之后,也就是汉文帝六年,刘长居然胆大的真的干起了这件事!
也许是过惯了这种没人管制的日子,刘长的野心变得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贪婪,行为也更加大胆。终于,他走上了一条自认为是康庄大道的不归路:反叛朝廷!
刘长为什么要反叛?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刘长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长此下来他也会干些无法无天的事情。他以为,反叛还和以前一样,可以玩玩。
他暗地里组织了一个反叛小组,并且联合了从前的大将军柴武之子柴奇商议谋反之事。他们计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但是,由于事情做得不机密,谋反的消息被告密到了中央。
在得知了刘长要谋反的消息后,刘恒表现的却是十分的镇静。他以非常迅速的手段,安排人前去捣毁刘长等人策划的暴乱,并且以中央的名义召刘长入京。
刘长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在如此危机关头,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入京见刘恒,结果当即被刘恒抓住,投入了大牢。
刘长谋反的事情暴露了之后,满朝文武举庭哗然,他们纷纷表示这次一定要彻底治刘长的罪,决不能再放过他,否则的话,将来还指不定捅出什么更大的篓子呢!
刘恒此番对刘长的反叛也是非常的恼火,而上文也提到,刘恒如此的骄纵刘长,可能是为了寻找机会借机除掉他。现在最好的机会来了:谋反!这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讲都是死罪。但是,关键时刻刘恒的心又软了下来。
大臣们对这件事倒是十分的积极,没多久就在朝廷几名要员的联合署名下,请求皇帝依法处置刘长。奏疏中,他们历数了刘长的几项罪状,条条都是死罪!但刘恒看后驳回了大臣们要求判处刘长死刑的请求。刘恒要大臣们再仔细商量商量。
可再一次集体讨论的结果,是众臣再次要求皇帝依法处置刘长,判处他死刑,这可见刘长在众人面前的形象有多坏,没人为他求情。
刘恒见状,知道这会大臣们是铁了心要刘长死,所以再想包庇他也不可能了。但处死刘长,却并不是刘恒心中所想。于是,刘恒做了一点让步,免了刘长的死刑,但削去他的王爵。
大臣们依然不死心,认为这样的惩罚实在是太轻了。刘恒“无奈”,再做让步,把刘长发配去蜀郡,每天只给他必要的衣食。如此一来,大臣们才勉强应允了刘恒的决定。
但有一个人事后对刘恒的决定表示了反对,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袁盎。袁盎对刘恒说道:“陛下往日一向骄纵淮南王,,没有给他安排严格正直的国相去辅佐教导他,才让他闯下了现在的大祸。再说淮南王性格粗暴刚烈,陛下若要治罪,死刑对他来说则更为合适。现在将其发配蜀郡,被人监视生活,这对淮南王而言可谓莫大的侮辱。臣担心,淮南王会受不了这个侮辱而……到时候陛下得到一个杀弟的恶名,后悔就晚了!”
刘恒听后说道:“朕只是让他去那里让他吃吃苦头,过一段时间就让他回来了。”没有采纳袁盎的建议。
但后来的事实却正如袁盎所言,刘长在被发配蜀郡的路上,不堪忍受这种侮辱,于是开始绝食。在囚车行驶到雍县的时候,刘长便饿死在了囚车里……
刘长饿死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刘恒第一反应是震惊,紧接着便是大哭自责。他对袁盎说道:“朕没有听你的劝告,让淮南王死了!”
袁盎则宽慰刘恒道:“人已经死了,陛下则不需太过自责。”但刘恒依然是哭的很伤心。
袁盎见状,心中心知肚明,他知道,刘恒这是担心他会因此而得到一个杀弟的恶名,所以才哭。可见,刘恒的哭,也是十分虚假的。
对此,袁盎给刘恒出了一个很不人道的建议:“眼下,陛下只有杀掉丞相和御史来向天下谢罪,以示淮南王非陛下之故而死。”刘恒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过刘恒并没有杀丞相和御史,而是搜捕了一路押送刘长的人,将他们全部处死,借此将责任全部推倒他们的身上。这也开创了皇帝有过,将责任推给下面人的先例。可见,刘恒对刘长,是很具有政治性的,只不过对于那些被处死的人而言,则十分的不人道和没有道理。这也算是一种政治亲属的孽缘。但这个孽,却并没有因为刘长的死而结束。
刘长死后,刘恒让刘长的儿子刘安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的名著《淮南子》的作者。而刘安的儿子刘赐,在武帝朝伙同父亲刘安谋反。刘长的子孙再次背负造反的恶名而不得善终,则是这段孽缘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