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和元老级大臣们的政治斗争,是在贾谊没有丝毫地准备,或者说是贾谊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时的贾谊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为汉文帝刘恒的政治主张而服务上,至于其他的东西,贾谊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去过问,这也是他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
贾谊虽然有不错的政治能力,但在官场沉浮时,他还是缺少相应的经验。他一直以为,只要汉文帝欣赏自己,那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朝中虽然是以皇帝为最尊,但实际上很多东西也能够去左右皇帝的选择,各派的势力都有着各派势力的力量,一个人能在朝中平步秋云的做官,单凭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平衡各方的力量,可贾谊不懂这方面的道理。
也许,贾谊是不屑于和他不喜欢的势力有所联系,年轻人有一些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是一定的。但很可惜那个时代不是现在的民主社会,哪怕你年轻不懂事,行事差错了也会面临很严重的后果。贾谊的几次政策主张的采纳和仕途的顺风顺水便是他行事差错的表现,因为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
周勃,灌婴等这些元老级的大臣都对贾谊的升迁和官场得意不满,后人多对此抱有瑕疵,认为像周勃灌婴这样的功臣和一个后生晚辈如此斤斤计较未免太过心胸狭隘,这一点没错。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周勃和灌婴等人这样做也是有他们的客观原因的。
首先他们的年世都很高的,按理说年纪这么大了应该是安享晚年,好好享受接下来的生活了。但他们没有,他们的生活依然是在官场上打拼,这就说明他们内心是对权力和荣华富贵很渴望的。其他人的官场得意则势必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还是这个“弱冠”之年的贾谊,按照他这个升迁速度的话,可能很快就要赶上自己了。
其次,他们内心也不平衡。周勃灌婴等人都是大老粗,是碰上了那个****的时代而起来的,所以他们一直对自己没文化而骄傲。同时,他们心中也看不起那些读书的人,这一点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贾谊通过自己的学识获得了如此之快的升迁,而周勃等人是通过长年的流血拼杀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他们看来,贾谊只不过是一个动动嘴皮子,动动笔杆子就成功的人,跟他们相比其实根本就没法比。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被他们看得起的人却官场得意,这肯定会让他们内心不平衡。
所以,基于利益的被侵犯以及内心的不平衡,找贾谊开刀则成为了功臣们的必然选择。这样只能怪贾谊倒霉,自己的前辈们竟然如此的心胸狭隘,不似吴公。
某一日,在刘恒和元老功臣相聚之时,刘恒不自觉地又在他们面前夸赞了贾谊一番,同时提议再给贾谊升官,并问问大臣们的看法如何。周勃等人听到刘恒又在夸赞贾谊,心中早已很不平衡,这时又听到刘恒还要给贾谊升官,于是他们再也坐不住了,齐声对刘恒说道:“陛下,臣等认为贾谊这人不可重用!”
刘恒听后当即就愣住了,因为他原本是想向大臣们咨询一下可以给贾谊升什么官,大臣们非但没有回答他,反而说出了一句“贾谊不可重用”这种和自己观点完全相反的话,这不得不让刘恒心中疑惑。
“此话怎讲?”刘恒立刻问道。
大臣们回答说:“贾谊这个洛阳小子,年纪轻轻的,自以为读了两年书就在朝中高谈阔论,妄图改变祖宗旧制,这只能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因此臣等思索,他一定是心中有鬼,想独揽朝政。陛下不对其有所防范,反而还要给他升官!臣等不认同。”
刘恒听后当即就沉默了。从大臣们的话中,刘恒第一次听到了有关贾谊的负面消息,虽然话语有些重,但说出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贾谊想“独揽朝政”。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如果刘恒相信的话,那贾谊则必死无疑了。
这个反差对贾谊的形象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刚才他还是一个天才少年,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让众人羡慕。现在,他却成了大臣们眼中想要擅权的乱臣贼子。官场的险恶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感受的。
虽然周勃等人的话说的很严重,但刘恒不是一个见风就是雨,完全听别人话的糊涂皇帝,他知道大臣们刚才的那番话只是危言耸听,目的就是想要阻止自己不要给贾谊升官。
如果贾谊真的如大臣们所言是想擅权,那他的所作所为刘恒还是能够分辨的,至少之前他的一些主张都是为了巩固国家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贾谊应该不是那种意图不轨的人。
原本刘恒可以很快的驳斥大臣们的观点,但他却没有,而是选择了沉思,原因则在于刘恒从大臣们的反应中读到了另外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便是:这些元老不喜欢贾谊,似有和贾谊对立的态势。
朝廷中的党争自古就有,刘恒这个朝代也不例外,不过贾谊不能算一个党派,周勃等人则可以。党争对皇帝而言是一种有利也有弊的行为,利就利在大臣们相互斗争,可以有效削弱大臣的势力,从而加强皇帝的力量,稳固自己的统治。弊则弊在党争容易引起朝廷的****,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说,政治精明的皇帝往往会容许朝中两派的存在,互相利用。清朝康熙皇帝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说,周勃等人对贾谊的攻击,让刘恒看到了这里面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的苗头,这个时候就需要刘恒做出一个选择:是帮助贾谊,还是帮助周勃等功臣,亦或者是谁也不帮?
谁也不帮这种选择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就是刘恒必须在他们中做出选择,否则很有可能得罪两边。如此看来,皇帝的独尊,也是有相应地限制的啊。
贾谊和功臣派,这个选择想必一眼就能看出来,刘恒会选择后者。
贾谊纵使再有才华,再有本领,再受刘恒的喜爱,他也顶多是一个人。而周勃等人则不一样,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厚厚的简历和历史在那里,同时他们也是构成自己这个刘恒政府的中坚力量。刘恒不会为了一个人而选择放弃自己的基石,放弃这一大群体。如此,选择的结果便清晰可辨了……
刘恒没有驳斥大臣们的观点,他在简短的沉默之后,对大臣们说道:“你们说的有理,朕会认真考虑的……贾谊的升迁,暂且搁置吧……”
功臣们对贾谊的告状成功了,他成功地没有被升职,功臣们十分满意的走了。刘恒心中虽不是很痛快,但考虑到上面的这一层政治关系,他依旧是咬牙附和了功臣们的意思。说残酷一点,此时的任何人都只是刘恒手中的棋子,都是刘恒为了保证这个汉政权以及自己帝位的棋子。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牺牲任何东西。
就从这里开始,贾谊的命运开始朝下坡路走去,他停止了他平步秋云的升职之路,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原地不动的在原来的官职上停步,这一点让贾谊很不是滋味。
其他地方的风言风语也传到他的耳朵里,说一些老臣对他不满,暗地里说了他的坏话。但贾谊却并不以此为意。在贾谊的心目中,这些老臣算是跟不上时代的老顽固,他们哪懂得与时俱进这个道理?所以不足跟他为伍。但很对不起,如果贾谊硬把自己和功臣们放在刘恒面前,或者功臣们硬把贾谊和自己放在刘恒面前选择的话,那刘恒毫无疑问会选择功臣,抛弃贾谊。贾谊不懂这个。
从这个时候开始,文帝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贾谊了,这当中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邓通的挑拨有关。
邓通是谁?邓通是汉文帝的嬖臣,可能是刘恒的“男宠”。汉朝的皇帝都流行一种做法,那就是拥有男宠。他们相信,和年轻的男子同床共枕可以有效缓解衰老,所以他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这样的男宠。刘邦有,刘盈有,刘恒有,就连汉武帝刘彻也有。这在现在看来,的确是很荒唐的理由。
正是由于受到汉文帝刘恒的喜爱,邓通此人入宫以来迅速得势,并且大富大贵。刘恒曾将一整座铜山赐给邓通,让他可以自己开山铸钱,邓通也由此一跃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富豪。这可见邓通多么受到刘恒的宠爱。
但邓通这个人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本领,除了一身溜须拍马的本事之外。他能够为了讨好刘恒而做一些非常低贱的事情,这个以后再讲太子刘启,也就是汉景帝的时候会说到,现在暂且不谈。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厌恶邓通。而贾谊便是厌恶邓通者中的佼佼者。
贾谊不止一次当着汉文帝的面讽刺挖苦邓通,刘恒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中多少有些不快。更不只此,贾谊背地里也说了不少邓通的坏话,而邓通在听到这些坏话之后,对贾谊也越来越不满。
邓通跟贾谊相比,明显是邓通可以天天见到刘恒并且在刘恒的耳边吹风,所以邓通和贾谊交恶之后,他便日夜在刘恒面前搜集或者瞎编贾谊的坏事坏话,从而让刘恒对贾谊的印象一日比一日变坏。渐渐地,贾谊更加被刘恒所疏远。终于,刘恒不再重用贾谊,贾谊之后提出的任何有建设性的主张他都不再采纳。更甚的,是刘恒将贾谊给贬出了朝廷,安排他做了长沙王的太傅,也就是长沙王的老师。
从洛阳到朝廷的一飞冲天,再到朝廷去长沙国的一跌到底,贾谊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反差的跌宕起伏,我们不得不为他的经历而感概。
同样的,贾谊对自己的被贬也是充满了忧郁与悲伤。原本的他是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跟随吴公入朝,他也的确本着正直做事,尽职做事的风格来的,但没想到却会是这样的结果。贾谊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望。
本章的题目,叫做《屈原和贾谊》,这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贾谊的人生和屈原有着许多的相似。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当贾谊被贬长沙国后,内心不由自主的开始思索起了当年屈原的往事。当他途经湘水之时,曾特地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祭奠屈原。可虽是名义上的悼念屈原,但实际上却是他在悼念自己和屈原一样坎坷的经历。这一年,贾谊二十三岁。
被贬长沙国后,贾谊的人生也步入了低谷。但此刻的他毕竟还是年轻,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一切都不会就此盖棺论定。那么,日后的贾谊又会有怎样的经历?他的结局,究竟是以悲剧收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