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八年九月的某一天(公元前179年),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秋日的清晨的第一缕略带寒意的阳光照往大地之时,边塞的小国代国,则显示出一派祥和宁静的一面。
代国是众多诸侯国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国,这主要和它狭小的国土面积有关。地域的不辽阔再加上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也使得代国的经济状况不慎良好。但是,纵使有诸多弊端,代国也还是有着它独具一格的一面。
最能引起他人对代国注目的地方,则要数代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代国地处北方,是属于大汉王朝边塞的一个国家,它的存在便成为了大汉抵御北方匈奴的一个国度之一。
位于大汉北方的匈奴国度,一直对其南方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汉朝垂涎三尺,经常发动对其的侵略战争。而处于两国之间的代国,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注定代国将会被连年的战火也拖累和影响。
除了战争,很难让人再能从代国身上想到什么了。
大汉建国之初,代王的人选落到了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身上。刘仲不似刘邦,他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人,没有政治智慧,没有政治能力,有的只是一般底层农民的思想。他的当选,纯粹是刘邦“走后门”的结果。
刘仲上任代王之后不久,匈奴单于冒顿率军攻打代国,没有丝毫政治与军事能力的刘仲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做便一个人偷偷跑回了刘邦身边,丢下了整个代国的官员与百姓与不顾。代国,也因此落入冒顿之手,被抢了个精光。
刘邦对刘仲不战弃国的行为十分的震怒,但考虑到他是自己的亲哥哥,于情不好做的太绝,便免去了他的死罪,贬为颌阳侯,闲置在京,不再任用。而代国,刘邦选派了手下的一员大将前去镇守,代国没有复国,暂时灭亡。
其后陈郗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叛乱镇压。而经历了这次****之后,为了长久的稳固住代地,刘邦便决定让代国复国,在新国王的带领下,团结代国上下,保证代国平稳。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第四子——刘恒。
刘邦选择刘恒,主要是按照他儿子的排名来安排的。他的大儿子刘肥此时已是齐王,二儿子刘盈是太子,三儿子刘如意是赵王,唯有从第四子开始没有封王,所以刘邦选择刘恒,来填补这个空缺。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间接地看出刘邦对刘恒的态度是怎样的。由于代国是一个有着比较重要战略位置的国家,刘邦选择刘恒可以说有着对他儿子的一种信任,虽然刘恒此时的年龄不是很大。但另一方面,由于代国本身的独特性,它要保持稳定肯定是要比南方的诸侯国困难许多的,而经济的不发达又注定代国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其他的国家,因此说刘恒不是刘邦最喜爱的儿子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刘邦最喜欢的儿子是刘如意,所以他被封为赵王,既不用打仗又可以拥有巨大的荣华富贵,这是让刘恒望尘莫及的。
刘恒的成长是和代国一起的,所以从底子上讲,刘恒比不上他的一些哥哥和弟弟们,国家的差距造成了他们实力的差距,同样的也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差距。
虽然刘恒没有其他兄弟那般优越的条件,但他却也拥有着他人无法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常人也很难一下子看出它的价值。
首先,从小成长条件的差距造就了刘恒日后的性格特点。
也许刘恒小的时候他不太明白,但随着渐渐长大,他一定能够看出自己与他兄弟之间的差距。他的哥哥与弟弟都坐享富饶而又安定的国家,自己则待在荒漠的北方,乳日夜要提防战争的来袭。同样的,虽身为一介王侯,但由于经济落后,不得不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刘恒树立了改变命运的愿望。他对自己的状况心有不甘,渴望将来有一天能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而相比之下,他的兄弟们由于生活不似刘恒这般,优越的生活也消磨了他们对未来的思考。理想与愿望成了他们人生的稀有词汇。
其次,刘恒很特别的能从小得到母亲的教管。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刘姓皇子地位的特殊性,他们几乎很难得到父母双方的关怀。特别是在刘邦死后,吕雉的“清洗”也使得几乎所有的皇子全部失去了母亲。至此,他们的生活便完全脱离了父母的教管。
然而刘恒却是其中的特殊。由于刘恒母亲薄姬在后宫“特殊”的地位,她意外地躲过了吕雉的屠刀。不仅如此,她还获得了吕雉特别的照顾,让她能够离开京城前往代国,和自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对刘邦其他生有子嗣的嫔妃而言,这是多么渴望而不可求的一件事啊!然而,最终得到此幸运的,却是以前饱受冷落与为人极为低调的薄姬。
薄姬为人非常的低调,低调的日后身为太后的她在史书中也只有寥寥数处记载,这不得不说是薄姬难得的性格一面。在生活当中,往往最安全的人就是做人做事非常低调的人,因为人们无法从这类人身上看出什么优点与缺点,自然也就无法彻底地了解这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一群人中间最有实力的人,也往往不是最能说的那个人,而是保持沉默的那个人。他的沉默,不是没有实力的沉默,而是一种睿智的沉默。因为他懂得,实力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刘恒在这一点上十分的幸运,由于从小有母亲的关爱,纵使没有父亲,刘恒还是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成长。他的智慧,他的城府,他的性格,几乎全部遗传了他的母亲薄姬。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薄姬的这些特质,在刘恒的身上更加得到了升华,这主要体现在刘恒在继承母亲的这些性格之时,还将其完整地运用到了政治之上!
这便牵涉出了刘恒的第三个幸运,他的国家锻炼了他。
由于地处军事要地,再加上国家贫弱,这使得刘恒几乎没有成为任何人感到威胁的存在。相反的,许多人反而希望刘恒能够存在,因为这样他便能替他们解决北方的那一大麻烦。
吕雉时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吕雉疯狂地残害刘氏宗族成员,尤其是刘邦的儿子,几乎没有剩下几个,其他的都被吕雉迫害而死了。但刘恒凭借着上面说的这些优势,他幸运地逃过了吕雉的屠手,等到了吕氏灭亡的那一天。
其他的刘姓封王,虽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却招来了吕雉的迫害,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吕雉感到了威胁。在这一点上,刘恒占到了便宜。
当诸侯王们你争我斗的时候,由于代国没有什么大的利益价值,刘恒也没有成为他们斗争的对象。刘恒,又占到了便宜。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你认为的坏事,从某一个角度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而你认为的好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可能是一件坏事。因此,凡事都不要看得太过绝对。
而对于刘恒而言,他的主要麻烦便是面对北方的匈奴,不过由于汉朝“和亲政策”的实行,大汉与匈奴的战争也日渐减少,刘恒的这个麻烦,也渐渐变得不是那么的巨大了。
代国不是一个条件很好的国家,代王自然也就不是一个好做的大王。但刘恒自几岁开始,便在这个位置上沉浮,直到二十多岁左右当上了皇帝,这势必锻炼了刘恒的政治能力。更加难得的是,刘恒做到了做王的连续性。
自打封了代王之后,他就一直没有改变过这个位置,直到做上皇帝。而其他的大王不是很快丢王,就是改封,要么死掉。没有谁能像刘恒那样,一个王就做了十几年的时间没变。这也对刘恒政治能力的锻炼与实力的稳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恒也曾面临过王位改封的危机。吕雉曾打算让刘恒接替赵王一位,但刘恒却对此做的极为聪明。他心中虽然知道赵王一位是不可多得的一块肥肉,但他却不能去吃。如果吃了,那便落入了吕雉设下的圈套,从此便要受到吕雉的摆布,从而落得和其他惨死的王侯一样的下场。因此,刘恒拒绝了吕雉,理由也非常合理与恰当,让吕雉不得不同意而看不出一丝的破绽。他以为吕雉镇守北方为由,拒绝了吕雉。
果然,吕雉考虑到北方的特殊地位,没有再对刘恒动手了。
还有以一件事情值得一提,那便是现在的代国王妃,刘恒的正妻窦漪房。
窦漪房原本是吕雉身边的丫鬟,可以说是比较得到吕雉喜欢的人之一。而在日后不久的时间里,吕雉便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窦漪房“嫁”出去了。
这里的“嫁”并不是那种所谓的明媒正娶,因为这种婚姻的性质更接近与一种赏赐,这是封建时代没有人权的一种表现。
由于吕雉的高压政策,天下的各主要刘姓封王对吕雉的做法一直是怀有戒心的,这无形中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而不想让矛盾迅速激化的吕雉,便采取了一种相对缓和的手段,那便是从自己的身边选择一些长相姣好的宫女,然后将她们赏赐给各诸侯王,希望借此“美人计”来稳固住他们日渐骚动的情绪。窦漪房即在其中。
当得知自己被吕雉选中赠给诸侯王之后,窦漪房便心中暗自高兴,因为她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让她回到故乡的机会。
窦漪房的祖籍是在当时的赵国境内的,因为家境贫困,她和弟弟从小便被人卖来卖去,只不过后来窦漪房的命好一点,入了宫,不用再受被人贩卖之苦。不过她的弟弟就没这么好运,依旧被人卖来卖去。后来他和他的姐姐还有一段重逢的场景,这个以后再说。
所以窦漪房就决定,如果要被赠送给诸侯王的话,那就一定要送到赵王那里去,因为这样的话她就可以离家近一点了。为此,她特意跟负责这件事情的宦官打了声招呼,让他分配的时候将自己分到赵国去。
不过窦漪房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可能忘了给钱,所以那个宦官虽然答应,却并没怎么记住。后来分配的时候,她没被分到赵国,反而被分到了代国。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窦漪房是大哭特哭,死活都不肯到代国去,因为在她的心中,代国可是荒漠地带,远离中土,离家不知道有多远,去了说不定就回不来了。所以,她死也不愿意去。
不过事情已经定下来了,窦漪房无力改变,而她也不会真的因为这件事情就誓死抗争。所以,东折腾西折腾一下的,窦漪房总算是勉强答应了。
和窦漪房一起去代国的还有另外四个选中的宫女,不过等她们到了代国之后,偏偏就是这个窦漪房受到了刘恒的宠幸。可以说,窦漪房在这件事上是幸运的。但转过来一想,刘恒对窦漪房的好也的确有些大,因为后来的窦漪房被立为了王后,她生的儿子刘启也被立为了王太子。
刘恒之前已经有了王后,而且还生了四个儿子,不过他们全都相继病死了。刘恒选择了窦漪房母子来继承这个位子,不得不说他对他们是非常重视的。这里面有着刘恒的真情实意在里面,不过其中可能也有着刘恒向吕雉的一种表态。这个表态便是,我刘恒顺从你吕雉,你送的任何东西我都喜欢。这样一来,刘恒受到吕雉威胁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了。
从以上的种种来看,刘恒可以说是一个低调但却极其聪明睿智的人。在军事上的魄力与用人上的智慧他可能比不上他的父亲刘邦,但在政治与权术上他可以说丝毫不比刘邦逊色。更为可怕的是,他的这种能力许多人看不出来。
以陈平与周勃为首的大臣在商讨新的皇帝人选之时对刘恒的评价,便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刘恒是一个软弱与没有魄力的人,找他来做皇帝他们一定能够很容易控制他。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大臣们的密使带着大臣们的决定到了刘恒面前之时,刘恒的嘴角上泛起了一丝丝不为别人知晓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