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18200000003

第3章 入则孝

“原文”

父母呼① 应②勿③缓 父母命 行勿懒④

父母教⑤ 须敬听 父母责⑥ 须顺承⑦

“译文”

对父母的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迟缓;对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马上动身去做,不要拖延。

对待父母的教诲,要认认真真地听;对待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

“注释”

①呼:呼唤。

②应:回答。

③勿:不要。

④懒:拖延。

⑤教:教诲

⑥责:责备

⑦承:接受

“评解”

在生活中,有时父母会因为误会而对子女妄加责备,子女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和父母顶嘴。即使是一场误会,子女也要认真地去听,心平气和地去接受。等到父母的气消之后,再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这样父母就会对子女很敬佩,无形之中双方就建立起了一条心灵沟通的桥梁。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不同,有时候是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非常地暴躁,同样都是一份爱心,作子女要领会。当父母责罚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恨铁不成钢”,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出人头地,所以作子女的要体恤父母的存心,牢记父母的教训,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让父母伤心。

“国学小百科”

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

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是在家中排行第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的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寅号六如居士等,都是后人熟知的。

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 “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gǔ,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因此被号为“三旨相公”。

“相关链接”

孟宗哭竹

三国时候,吴国江夏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在孟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大,并经常教育孟宗勤学苦读。

在母亲的督促下,孟宗终于学有所成。孟宗将母亲对他的点滴教诲都牢记在心,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年,母亲重病在床,饭食难以下咽,非常想吃鲜笋煮羹。此时正是冬至,天寒地冻,去哪里找鲜嫩的竹笋啊?!孟宗想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一生,如今病重在床,想吃鲜笋煮羹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怎能对得起母亲的深恩。

无计可施的孟宗,跑到竹林里,双手抱着毛竹,不禁悲从中来,竟放声大哭起来。没想到他的这份孝心,竟感动了天地,大地开裂,尖尖地露出几枝笋出来,还沾带着露滴。孟宗高兴地把竹笋拿回家,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母亲吃完,病情竟然神奇般地随之好转,大家都说这是孟宗的至孝感动了上天。

鹿 乳 奉 亲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郯子的贤人,他对父母非常地孝顺。郯子的父母年因年老而双目失明,他听人说喝鹿乳会使眼睛重见光明,于是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扮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不料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便抽出箭想射。郯子慌忙从鹿群中站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告诉猎人他之所以混在鹿群中是想取些鹿乳给双亲治眼病,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听后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郯子死后,历代帝王都把郯子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后人还建了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T1郯子鹿乳]

“延伸阅读”

家长批评孩子的五种有效方式

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太阳,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于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家长如何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让他能够接受你的观点,并改正错误呢,这就就要掌握一些批评的艺术。

首先,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因此,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然后再对孩子加以及时的批评,以便抑制不良行为。

其次要让孩子口服心服。让他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误的,并觉得你的批评是对的,能从心里真正地接受,并加以改正。

若用棍棒迫使孩子改正是无益的。年龄大些的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不满,而年龄小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表示“改正”,但却是口服心不服,以致重犯。

因此批评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下面介绍五种批评孩子常用的方法,以供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选择。

1.触动式批评

这种批评措词比较尖锐,语调比较激烈,批评一针见血。它适用于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为突出的孩子,或“吃硬不吃软”和屡教不改的孩子。

2.渐进式批评

即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批评,适用于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的孩子。对这些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等待,批评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不断启发他们认识自已的不足和缺点。

3.说服式批评

这种批评较为缓和,要求批评者平心静气以商讨的口吻进行说服教育。适用于反应快、脾气躁、情绪易被激怒以及那些“犟牛型”的孩子。

4.即席式批评

当时、当场、当事的批评,适用于不肯认错的调皮孩子。这些孩子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事实不摆在眼前一般不肯轻易认错。孩子在初次犯错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姑息迁就。要允许孩子反驳,以便明白他的思想,批评时要有针对性。

即席式批评不但可使这些孩子在错误事实面前心服口服,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

5.参照式批评

借助于他人他事,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这种批评适用于经历浅薄,自我觉悟差,个性比较脆弱,易于感化的孩子。

最后,还要注意批评的频率,批评过于频繁,则会降低或失去作用。批评的同时,要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使孩子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让孩子不断地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抵制错误的自律能力,以便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原文”

冬则温① 夏则凊② 晨则省③ 昏则定④

出必告⑤ 反必面⑥ 居⑦有常⑧ 业⑨无变

“译文”

为人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睡前要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当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父母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感到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注释”

①温:暖和。

②凊:凉爽。

③省:音xǐng,安慰、问候。

④定:安慰。

⑤告:音gù,告知、禀报。

⑥面:面见父母。

⑦居:居住。

⑧常:不变、固定

⑨业:事业、学业。

“评解”

作子女的要从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上做去关怀、照顾父母,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首先,关怀父母或家人的健康,自己做好这方面知识和储备,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了问题再去“临时抱佛脚”,这个时候即使是现学也来不及。因此,在平时就要有这方面的积累,随时把这些日常饮食起居健康的观念带到家庭当中,这样就能做到“养父母之身”了。

其次,作子女的还要常常让父母保持愉悦的心情。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一切要让父母安心、放心,不为子女所做的事情去担心,寝食不安,这也就做到了“养父母之心”。

再有,要做到“养父母之志”,“志”是指父母的心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做子女的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这样才有充沛的精力,去为家庭、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作父母的当他(她)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心里自然会觉得很欣慰。

此外,子女还要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在事业上积极进取,在家庭上夫妻和睦,以便让父母能够安心。

“国学小百科”

古代四季的划分

在中国距今3000多年的殷代甲骨文字之中,已有“季”、“春”、“秋”等字样了;在《尚书·尧典》一书中,也已经明确按照天文的情况、鸟兽皮毛情况、人类农事活动等,分别划分出了四季。在这之后的古书之中,通常是根据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各自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期。我国古代四季的划分通常采用农历二十四节气两种标准。

农历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二十四节气划分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冬季。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已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

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对季节采取了科学的划分,以便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的节奏相吻合,

“相关链接”

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生活很艰苦。在母亲生病期间,黄香一直守护在母亲病榻旁请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帮着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尽量不让父亲操心。

夏天天气热,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虽然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觉得很热。入夜了,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却不见了小黄香。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满头大汗地从父亲的房中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扇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每天晚饭后,都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能早些入睡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想父亲干了一天的活,一定很累也很冷,于是他每天晚上读书完毕后,给父亲铺好被子,便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然后才让父亲睡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传千古的孝子,当时对他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T2黄香]

老莱斑衣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对待父母非常地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给父母吃,把最好的衣物给父母穿,把最好的用品给父母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老莱子在父母亲的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了。

由于父母已九十多岁了,身体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昏眼花。跟他们讲话,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艳,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有一次,老莱子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父亲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延伸阅读”

如何孝养父母

俗话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要想让子女孝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父母的恩德深似海,如何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1.悦亲是第一要诀。使父母心情愉快,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2.在饮食上,即使是家常的菜蔬,也要咸淡得宜,生熟适中,不能潦草。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只要父母高兴,就是尽了心。

年老的人,脾胃功能退化,饮食难得消化,做的食物,要炖得软烂的,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的食物不要给父母吃。食不可过饱,饮食的合理调理,子女也要放在心上!

3.在衣着方面,要冷暖合宜。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所以在四季的给父母的穿着一定要注意,随时关注着天气和父母的身体,以便及时更换衣服。

4.父母要是生病,一定不可懈怠,要及时带父母去医院检查。在父母生病期间,要小心服侍,在饮食方面也要多以清淡为主,不离父母床前,还要经常为父母擦洗身体,换洗衣服,。

5.父母的行住坐卧,都要尽心关照,要父母过得安稳自在。

“原文”

事虽小 勿擅为① 茍②擅为 子道亏③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译文”

事情无论大小,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若任意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做人的本分。

物虽然不大,也不可背着父母私自藏起来占为己有,如若私藏,父母一定会为你的行为感到十分伤心难过。

“注释”

①为:做;作为。

②茍:假使;如果。

③亏:缺陷;不完美。

“评解”

“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很多大善都是从小善做起,很多的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

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内心也要存善,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同样事情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父母(师长)的同意,都不要擅自去做,否则会让父母(师长)感到难过,也有损为人子女(弟子)的品德。

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私自把东西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偷盗的行为,这是有损自己品德的。

为人父母(师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弟子)出类拔萃,不但学业要好,在品德修养方面,也要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不经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占为己有,这是品德上重大的瑕疵,会让父母(师长)感到伤心难过;事情败露后,因为小偷的名声让父母(师长)蒙羞,这是大不孝。

“国学小百科”

举 孝 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指被举之学子,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孝廉”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而后地方官有职责把其地域的举荐出来,是很好的选举制,科举是不得已的变通,其本意仍是循此的。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相关链接”

杨 震 举 贤

汉朝有个叫杨震的人,他为官非常清廉,而且常常会帮国家举荐一些德才兼备之人,来为国服务。当他在东莱做太守的时候,举荐了一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当昌邑令。王密很感谢他,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带了一些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看到他送的黄金,就跟王密讲:“我这么理解你,还举荐你当官,你怎么这么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呢!”

王密说:“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我一点心意,现在绝对没有人知道。”

杨震就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哪里看得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

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走了。

杨震没有贪这些黄金,但却赢得看更大的功德和福分。杨震的后人都以他为榜样,他的儿子秉、他的孙子赐、他的曾孙彪,官都做到三公的位置,都是国家的高官。正所谓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陶 母 封 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她母亲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寻阳的“鱼梁吏”。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后让人退了回来,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的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延伸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为关注的事情,为人父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要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让他懂得帮助别人是善举,是快乐的事情。

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现得大度、体贴、肯帮忙,你就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们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会效仿你的言行,也许你的举动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却在你的无意识中效仿了你。要是你言行不一,孩子们只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即使你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没有用。要言行和行动一致,使孩子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健康成长。

完全没有纪律约束对培养孩子是有害无益的。略带专制的家长式作风令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大体上说,孩子对于规矩和行为标准喜欢有明确的指示,这也是培养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欢迎的方法。对孩子阐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

父母与其花大量时间告诫孩子别去做什么,不如告诉他们有些事为什么不应该做——特别是当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到别人的时候。

让孩子在房屋四周或是校园里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做饭,照料宠物,给不幸的孩子制作玩具,帮助年龄大的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自发做这些事,必须有人教他们,鼓励他们,甚至有时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的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原文”

亲所好 力为具② 亲所恶 谨为去③

身有伤 贻④亲忧 德⑤有伤 贻亲羞⑥

“译文”

父母亲喜欢的,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满足他们的要求,父母所厌恶的,子女都该小心去除掉。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以给父母亲带来忧愁;子女的品格如果有问题,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耻、没有面子。

“注释”

①好:喜好。

②具:备,办。

③去:除去,除掉。

④贻:遗留。

⑤德:道德,品行。

⑥羞:感到羞耻。

“评解”

孟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子女奉养父母,孝敬父母,以回馈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做子女的也会觉得心中踏实并充满快乐。

兄弟姊妹是陪我们人生走最久的亲人。兄弟姊妹生活、事业都发展很好,没有意外情况出现,并且家庭和睦,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生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每天尽心尽力尽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生活才会过得充实和快乐,活得自在,无愧于心。“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乐并不是只有当老师才有。在生活中、工作中、为人处事中懂得去协助、关怀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就是自身价值所在。

做子女的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身体受伤,这样才不会让父母担心。在道德方面更应如此,道德若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会让家人蒙羞,甚至于会让国家民族都蒙羞。

“国学小百科”

古代冠礼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是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长,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妻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相关链接”

蔡顺采桑椹

在汉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蔡顺的母亲喜欢吃桑椹,所以他就拿了两个篮子去采集桑椹。采回来的途中不幸遇到盗贼,盗贼很奇怪:你采桑椹,拿一个篮子就好,怎么还拿两个篮子?

盗贼也很好奇,就问他:你采桑椹干嘛拿两个篮子?蔡顺说因为他的母亲喜欢吃甜的,所以他就把采得比较黑、比较紫、比较熟的放一个篮子,给他母亲吃;比较红色、不是很熟的放另外一个篮子,给自己吃。盗贼听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他放了,不只把他放了,还把山寨里面的一些食物送给他。

后来蔡顺的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柩大哭。奇怪的是,火跳过蔡家,烧到别人家去了。

董 卓 的 恶 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实行他的独裁统治。

董卓专权期间,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无恶不作,荒淫无度,令人发指。结果,他的暴行使朝中大臣更是憎恨不已,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

“延伸阅读”

自救小常识

1.应对歹徒

遭遇歹徒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应对:

(l)发现被歹徒盯上,不能惊慌,要保持头脑清醒、镇定。同时,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周围情况、歹徒的动机来决定对策。

(2)如果只是被歹徒盯上,应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移,那里人来往频繁,歹徒不敢胡作非为;还可以就近进入居民区、求得帮助。

(3)如果被歹徒纠缠,应高声喝令其走开,并以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就地拣到的木棍、砖块等作防御,同时迅速跑向人多的地方。

(4)遇到拦路抢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少量的财物交给歹徒,应付周旋,同时仔细记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着、逃离方向等情况,待事后立即报警。

(5)应切记,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智慧,随机应变。

2.火灾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l)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4)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如条件许可,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等。

(9)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10)火灾发生时,常会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所以要预防烟毒,应尽量选择上风处停留或以湿的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烟气侵害。

3.地震防护

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3)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4)如果己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往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4.洪水自救

洪水到来时,应采用下列方法自救:

(l)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原文”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①我 孝方贤②

“译文”

父母爱护我,孝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讨厌不喜欢我,还能一样的用心尽孝,才显得难能可贵。

“注释”

①憎:厌恶、讨厌。

②贤:有才能,有德行。

“评解”

父母将子女带到这个世界,养育教育之恩不能忘记,子女要以感激之心孝敬父母。父母若跟子女相处得很好,做子女的要尽力奉养父母。

如果父母对子女憎恶,作子女的也应该尽到孝道。虽然辛苦一点,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可以感通,可以扭转家庭不和谐的气氛,使家庭和睦。

作子女的要包容、宽恕父母的错误、偏见、偏爱,千万不要因父母一时的过失而指责父母。

孝顺不分贵贱,不分年龄,只要能做到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就是孝顺。孝顺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的孝道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及送终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实行优惠的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自秦代以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

我国历代的法令也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芦衣顺母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个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待闵子骞非常不好。

冬天做棉衣的时候,后母用棉花帮两个弟弟做棉袄,但是却用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衣服表面看起来确实很大,蓬蓬的,但却不保暖。

有一次,闵子骞的父亲叫他驾车,因为冷风飕飕吹过来,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发抖。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父亲认为他是故意的,心想你这个行为很有可能会让你的后母的名节受到损害,人家看了还以为后母在虐待你。所以一气之下拿着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衣服被鞭子打破了,芦花飞了出来,他父亲看了很生气:这继母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于是气冲冲的一回家就要把闵子骞后母休了。

情急之下,闵子骞跪到父亲面前,向父亲哀求父亲不要赶后母走,他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席话,他的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这个行为更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闵子骞的后母对待他就像对待她的亲生孩子一样。

王祥解怨

晋朝时候,有个姓王名叫祥的大孝子,年少时没有了亲生的母亲。他的后母朱氏,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跟父亲的关系,王祥受尽了委屈,但他并没有和后母作对,反而是愈加谨慎了。

王祥的后母很喜欢吃新鲜的鱼,就叫他去抓鱼给她吃,但是那时候天气很冷,河水都冻成坚硬的冰了,冰天雪地当中怎么可以得到鱼呢?王祥便脱下衣裳,预备剖开冰冻去求鱼。由于这分诚心,天地都感动了,忽然冰冻自己消解了,有两尾鲤鱼跳出冰上,王祥拿了两条鱼回去,烹调起来给后母吃。后母又想吃烤黄雀,忽然间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到王祥的帐棚里来。

后母在很多事上还是百般刁难王祥,王祥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王祥家里有株丹柰树,结了果,后母叫他守着。他的后母跟他说:假如果树上的果子掉下来,那我就要处罚你。逢着有风雨的时候,王祥就跑出去抱着这些果树在哭泣,祈求它们不要掉下来。这些丹柰仿佛也有知觉,竟不至跌落下来。

后来王祥长大娶了妻子之后,他的后母不只虐待他,连他的妻子也一起虐待。不过他的这一分德行已经感动了他的弟弟王览,王览是他后母亲生。因为王祥的德行,所以弟弟对他非常地尊敬,每次后母在虐待王祥和他妻子时,王览都会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帮助他的兄长王祥。

王祥的德行愈来愈好,他的后母朱氏因为嫉妒他,居然要拿毒酒毒死他。结果因为他弟弟王览事先已经知道了,情急之下,王览把那杯酒夺过来,当场要帮他哥哥喝下去。朱氏觉得很惭愧,她的亲生儿子居然能以死来保他的兄长,于是朱氏就把毒酒打翻了。朱氏从此幡然悔悟,不再虐待王祥了。

[T3王祥]

“延伸阅读”

粗暴教育不可取

在中国,自古以来家长对孩子最拿手的传统教育方法就是打。孩子犯了错,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在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下,失去理智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促使孩子改正错误。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达到家长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上吊自杀等终生遗憾事情的发生。

一、粗暴教育,百害而无一益

有些家长认为骂孩子,可以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分清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没有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的,不但起不了教育作用,随之而来的却常常是孩子的消极情绪。

在父母的打骂下,性格倔强的孩子容易产生抵抗情绪,产生对父母的对立、怨恨心理,也容易在家长的影响下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对同学和伙伴也常以拳脚相向;性格怯弱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没有主见,只有服从;而灵活的孩子常用欺骗、说谎的办法来逃避父母的训斥、责打。

父母打孩子的结果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可亲,对父母疏远、冷漠,甚至看不起、仇视家长,怀疑自己是否父母亲生。由于家长的打骂,这些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说心理话,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相信人间有真情了。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就会到社会上寻求寄托,这时,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教唆利用,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粗暴教育的原因

1.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过于严厉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过于严厉,特别是学习方面。这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当看到孩子的成绩很差,下降了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感到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便对孩子进行责骂,严重的甚至痛打一顿。还有的家长容不得孩子有什么错误,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也不给他进行分析,代之的是训斥或责打

2、家长的脾气暴躁,对待孩子感情用事

家长打骂孩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对待孩子感情用事。心情好时什么事都好商量,甚至对孩子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可一旦心情不好,孩子就成了出气筒。本来心里有气,再看见孩子有错,情绪一时难以控制,肯定少不了一顿责骂。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生活有些不顺心,情绪失衡,就容易被激惹,拿孩子撒火。开始时孩子可能会慑于父母的权威而服从,时间一长,就会变为不理不睬,甚至反抗、犟嘴,对父母不尊重。到了这个地步,父母再怎么教育,孩子都不会听家长的话了。

三、控制情绪,正确教育

家长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1、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出合理要求

无论是让孩子学做一定的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不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过高地要求孩子,这会致使孩子难以接受,逐渐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2、家长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家长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家长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

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使你逐渐无法控制局面。初期会让孩子的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家长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家长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家长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家长打孩子实质上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会把自己最气愤、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样能使家长暴怒,那他想气家长的时候就会如此做。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时,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要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所以,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观点和看法,那样就会对孩子多些理解,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善他的行为和观念,并理解你的帮助和指令是为他着想。

3、要学会“冷处理”

家长打骂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时候,因此要学会“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而当孩子也处于生气、激动的时候,也不适宜进行教育,应该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进行教育。这样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冷静地、客观地处理问题。

“原文”

亲有过① 谏使更② 怡吾色③ 柔吾声

谏不入④ 悦⑤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⑥

“译文”

父母犯错,要心平气和,柔声细语,态度诚恳劝勉让他们改正。

父母不听劝导,要耐心等待时机,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执意不听,甚至生气。

此时子女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还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要毫无怨言,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注释”

①过:过失。

②更:改变,变换。

③色:神情声色。

④入:接受。

⑤悦:高兴;愉快。

⑥怨:责怪。

“评解”

“亲有过”这个“亲”字不光指的是父母双亲,也包括所有的亲人、朋友,若他们有过失,我们也要去规劝。

规劝时要用真诚的心,把握好时机,并要注意态度、方法、方式,同时还要有耐性。在劝诫对方时要时千万不要用生硬的口气和强加于人的蛮横态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劝诫人的时候,首先要以尊重对方为基础,选择在对方心情好时,而且尽量要避开人多的场合,要注意言语要适度,不然会有伤对方颜面,造成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尤其是对长辈劝诫的时候,更应该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面部表情,不能义正辞严,脸色凝重,否则会很难让长辈接受。

所以晚辈在劝诫长辈时要和颜悦色,用婉转的言语来告诉长辈,给他们以建议,并分析其中原由。长辈听了你的建议和分析,虽然不能马上接受,但心中也会留下印象。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进谏制度

进谏是中国古代政体下发生的特殊言语行为,进谏运用多种语用策略,实现言语活动中“知识”和“规则”的调整,话语权力的重新分布以及话语角色的变化,并作用于接受者的认知,改变他们对重大事件的单一处理方法。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苦于口”,又“利于病”。

古代谏言君王之非的公文向来不在少数。但效果差别很大,有的被君王采纳,导致兴利除弊;有的却适得其反,激使统治者恼羞成怒一意孤行,进谏者也往往落得入狱或贬官远谪,甚至丢了性命。

所以作为人臣,进谏君王说服人主是一种高明的修辞活动,优秀的进谏类公文大都运用了切合君臣交际语境的说服修辞。

“相关链接”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是战国时代齐国人,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庭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蒙蔽非常厉害。”

齐威王说:“是这样!”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李世民劝父

在隋唐之际,当时因为天下很乱,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当时唐太宗年纪很轻的时候。

有一次,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唐太宗考虑到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这是非常不利的。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这样做,但是他的父亲都不听。接连劝了三次,李渊都不采纳。

第二天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渊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他很是奇怪,李渊出帐一看,原来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就在这个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李渊就问李世民出了什么事,唐太宗这个时候就对他父亲做最后一次的劝解,说他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项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他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

李渊一看如此情景,看到儿子坚持要劝诫他,便听了儿子的劝告,改变了行军计划,这才使军队不至于造成危难。

[T4李世民]

黄泉相见

在周朝时候有个君主叫郑庄公,他跟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母亲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支持他弟弟,并帮着他弟弟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地生气,在气头之下就讲了一句话,“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意思就是,这辈子死都不愿意再见他的母亲了。郑庄公这句话讲完,很后悔,因为收不回来了。因为他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结果后来真的都不再跟他母亲相见了。

郑庄公这样的情况,被他的一个大臣孝子叫颖考叔看在眼里。颖考叔考虑到如果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就瞬间在变坏,所以他觉得有必要进行劝谏。

这一天,颖考叔就拿着礼物送给郑庄公。按照当时的礼仪,臣子只要给送国君东西,国君一定要回礼,一定要请他吃饭。

在吃饭的过程,颖考叔就坐在那里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边去。郑庄公愈看愈觉得好奇,就问他:“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颖考叔的这一片孝心,使郑庄公很感动,他就说:“唉!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

颖考叔就说:“大王你绝对可以马上孝敬你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它有个山洞通往地底下,那个地名就叫‘黄泉’。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你再把她接回国内来,那就可以了。”

于是郑庄公就跟他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之后就用很隆重的礼把他母亲接回国都。

“延伸阅读”

说服人的技巧

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巧。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有7种。

1. 建立信任

信任是进行说服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说服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样一个十分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案,如果领导信任你,他就容易接受;相反,如果领导不相信你,那么,他就难以接受。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往往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2. 双赢原则

任何的提议提案必须为对方带来好处,而且在提议中不能包含对方所不喜欢的内容。

3. 选择合适时机

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选择在干扰较多的氛围中进行说服,要避免选择被说服对象情绪反常的时候(如极度兴奋或沮丧),通常,我们会选择在对象心情舒畅、精神状态良好的时机。

4. 魔术公式

1930年卡耐基组织专家、教授、学者进行研究,在长时间的讨论下,一个符合心理学法则又能引导人们行动的说话结构终于诞生了,即魔术公式:

第一步,说你的实例的细节,生动地说明你想传达的意念;

第二步,以详细清晰的语言,说出你的重点,要听众做什么;

第三步,说出听众这么做的好处。

5. 抓住对象拒绝的主要矛盾

对象如果对你的提议否决,那是因为他有所顾虑,要想说服他,就直接有效地解决他内心的真正顾虑,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6. 充分运用数据,事例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甚至提供书面资料,会使说服变得非常的轻松。所以在说服中尽可能地运用数据、事例绝对是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7.有效运用体态语言

就是肢体对于作用对象的开放形态和封闭形态。所谓开放形态就是做出动作或姿态把对象包纳进来,比如,双臂环张做拥抱状;所谓封闭形态就是做出动作或姿态把对象排除在外,比如,很典型的动作就是双臂怀抱于胸前。

我们在说服时,应当采用开放形态的体态语言,尽量促使对象采取开放式的体态,往往会有好的效果。

“原文”

亲有疾① 药先尝 昼夜侍② 不离床

丧③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④

“译文”

父母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子女一定要先尝,是否太凉或太热,而且要昼夜服侍,不离开父母的床塌。

当父母不幸去世,要守丧三年,在此期间,因思念父母常常悲伤哭泣,自己住的地方要改为简朴,并戒除酒、肉的生活享受。

“注释”

①疾:疾病。

②侍:陪伴侍侯。

③丧:守丧。

④绝:断绝。

“评解”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给父母请医生,为父母端水送药,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若父母生病严重,就要时刻守在床前服侍父母,听父母的召唤,并细心观察父母的情况,防止发生意外。这个时候正是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恰恰能反映出作子女的是否真的孝顺。

如果父母不幸离开了人世,子女在给父母办丧事时,一定要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礼节。这体现在要用父母所信仰、所期待的丧礼来置办,而并不体现在花钱的多少和形式的隆重上。按照父母的遗愿去办理,才最能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追思。

家里若有父母刚刚过世,子女此时的生活应该简朴,穿着要朴素,要日日为父母祈祷祝福,并时时想到和父母在一起的难忘的日子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才不枉父母对子女养育、培养的恩德。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丧葬文化

1.丧葬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丧葬,是原始宗教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死人崇拜(或者说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和人们对灵魂世界的理解,属于原始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人有了灵魂观念之后,又从灵魂观念发展为鬼魂观念,这一时期的原始人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从而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

2.墓地制度

(1)墓地制度的起源

墓地制度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居室葬”。当时,人们一般居住在自然洞穴里,这样洞穴也成为死者的墓地。从目前我国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墓地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当时的北京猿人将洞穴中的上室作为生者的居所,下室为死者的墓地。

把墓地选择在人类居住的洞穴或屋内,既反映了远古人类在情感上不愿离开死者,并设法保护死者的尸体免遭自然力的破坏与野兽啃啮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层意识,即害怕死者的灵魂出来干扰危害生者,于是极力地讨好死者。

(2)氏族公共墓地

到了新石器时代,墓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由旧石器时代盛行的“居室葬”发展为氏族公共墓地。氏族公共墓地制度是人类社会在新石器时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墓地制度。每一个氏族部落不仅都有自己的公共氏族墓地,而且墓葬方向也基本一致,墓坑排列整齐。氏族公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社会意识,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

(3)家族墓群的出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氏族墓地内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家族墓群。这表明拥有私产的父系家族已经崛起,并成为以原始共产制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制度的分裂力量。

当时人们认为:人死之后肉体虽然腐烂消灭了,但灵魂还在。他们幻想灵魂回到祖先那里,在另一个世界过着生前一样的生活,不仅需要吃、穿、用,而且也需要役使奴隶。因而,在安葬时将死者生前的东西用来随葬,以此炫耀和突出本家族在氏族中的显贵地位。于是,就在氏族墓地内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家族墓群。

3.墓室形制

我国史前时期的埋葬形式(即墓室形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洞穴土葬墓;

(2)平地土葬墓;

(3)长方形土坑墓;

(4)方形土坑墓;

(5)带木棺或木椁的土坑墓;

(6)石棺墓;

(7)瓮棺墓;

(8)带墓道并有封门的土坑墓;

(9)圆形土坑墓;

(10)积石冢。

“相关链接”

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

汉文帝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体力行,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如果公务不很繁忙,文帝还要特别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终把侍母尽孝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母亲身心安泰,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日月如梭,母亲开始日渐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担忧起母亲的身体。一天,母亲不幸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宫廷内外也都为尽早医好太后的病而各尽所能。文帝焦急万分,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径直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只要母亲感觉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无限的喜悦。

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在休息时,文帝也从不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呼唤时,由于自己一时的怠慢而无法应母亲之需。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学习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而且牢记于心。对什么时候用药,如何熬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等等,他都能恰当地掌握。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先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然后再嘱咐进行调制调温,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在文帝三年如一日的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文帝对母至孝,带动了良善的社会风气。他还广纳谏言,废除因诽谤而处以死刑的惩罚,在收成差的年份减租减税,惠赐天下孤寡。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宫室、苑囿,还是车骑、服御,文帝从来都没有增添过。他仁慈恭俭,以敦伦尽分,崇尚简朴示范天下,自然得到万民爱敬、海内殷富、远者悦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T5汉文帝]

黔 娄 尝 粪

庾黔娄是南北朝时南齐人,字子贞。他被派到孱陵去当县令。可是到任还不到十天,就感觉心里忐忑不安,感觉家里有什么事发生。黔娄心想一定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的人听说后,觉得辞掉官职很惋惜,便说:“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这里。”但是黔娄一想到家中年迈的老父亲便毅然决然的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马上起程。他路上不敢耽误片刻工夫,日以继夜的赶路。终于赶到家。

真的不出乎预料,他的父亲生病了。身患痢疾,卧床不起,刚开始两天。他看到卧床的老父亲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是我的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的疲劳立即去找最好的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医生告诉黔娄说: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的严重与否,你就要去尝尝他的粪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还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医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场的家仆都觉得这样会很为难。

可是黔娄听说后,想都不想的便尝了。当场的人都深深的被黔娄的孝心感动了,有的还在一旁轻轻抽泣着。黔娄感到一丝甜味,这说明父亲的病很严重,就忧心如焚。

他更加尽力的侍奉父亲,白天亲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着北斗七星磕头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承担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来换取父亲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祷告,头都磕破了。

但是黔娄父亲的病很严重,过了不久,就过世了。黔娄在守丧期间非常的哀痛,,他几乎没有办法承担父亲的过世,他身体就在这时非常脆弱,可见他丧亲悲痛之深。更为重要的是黔娄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完全拋弃名利,一点儿都不留恋,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可见黔娄对父亲孝敬的至诚。

“延伸阅读”

如何照顾临终病人

通常,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往往否认自己病入膏肓,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这个时候,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时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病人亲属和护理人员都要尽量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1.为临终病人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为临终病人提供一间特殊的病房。尽量把临终病房布置成家庭化,使病人有住在家里的感觉以减少恐惧感,增加安全感,从而有利于护理人员对其生活和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病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2.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临终阶段,病人心情复杂,心理压力大,很想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医疗保护性制度,但对临终病人这样的特殊患者,隐瞒和欺骗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护理人员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真诚的态度告诉病人实情,这样病人既能正视自己的病情,消除猜疑心理,又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与此同时,护士要及时了解病人真实的想法,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引导和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要生活得更充实和更有勇气。

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也可以让病人及家属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不仅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而且可稳定病人的情绪,提高其抗病能力,延长生命时间。

3.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护理人员应加强生活护理,帮助病人提供舒适的卧位,定时翻身,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勤换衣服,保持床单、被褥干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病人定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新鲜的空气;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虽然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但护理人员可以让病人在没有痛苦、面带微笑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4.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护理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5.尊重和满足临终病人的权利和需要

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因为他们即将告别人世,许多要求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用温和的语言、微笑的面容、扎实的护理技能、耐心的疏导、周到的服务来关心病人。根据病人的需要能随时给予帮助,让病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的心境处于治疗的最佳的状态。

服务于病人,最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逐一解答,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满足,对病人的隐私应该充分尊重。这样,病人感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爱和尊重,产生心理平衡,增加愉快心情,从而让病人带着尊严和满足走向生命的终点。

“原文”

丧尽礼① 祭尽诚② 事③死者 如事生

“译文”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虔诚,对待去世的父母,就如同他们在世间一样恭敬,才是真孝顺。

“注释”

①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

②诚:真实的(心意)。

③事:侍奉。

“评解”

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时,要恭恭敬敬,犹如父母还健在,并没有离开自己,绝不要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为人父母的,你能这样做给你的子女看,让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对父母的礼敬。

人要以感恩的心去感激祖先,感激过世的父母,并深刻提醒自己不要给祖先、给父母丢脸,如果用这样的心去祭拜过世的人才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要觉得他的精神常在左右,时刻不忘记父母的教诲,并禀承父母所教,代代相传,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祭祀

以下九个是古代纳入国家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祭祀。

一、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

二、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三、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籍,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藉田在春天举行。

四、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五、享先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六、五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七、高禖

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八、傩

傩(nuó)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九、蜡腊

蜡(Zhà)、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原写作“腊”,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有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大概因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便混为一谈了。

“相关链接”

董 永 卖 身

传说在汉朝的“千乘”地方,有一个人叫董永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家境又十分贫寒,他同父亲相依为命。

董永自幼非常孝顺父亲,他每天跟随父亲一道去田里耕地,都尽全力地去做农活儿,以分担父亲的辛劳,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看。每次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总是让辛苦了一天的父亲坐在鹿车上,自己却拖着疲软的双腿跟在后面步行。

后来,父亲不幸过世了,一贫如洗的家里没有条件来安葬父亲,孝顺的董永只好打算出卖自己的身子,以换取安葬父亲的费用,使父亲能够早日入土为安。一位乐善好施的员外听说董永的情况后,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动,便拿出钱来资助董永办理了丧事。董永也承诺:为父亲守丧后,一定去员外家里做工报恩偿还。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守丧期满的董永遵守着先前许下的诺言,前往员外家里去做工。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董永意外地碰上一位女子,自称只身一人无家可归,情愿与董永结为夫妻,一同去员外家里做工还钱。面对无依无靠的女子,董永也只好答应带她一同前往员外的家里。

看到董永二人的到来,员外感到十分奇怪,问道:“先前我不是已经给过你钱了吗?”董永赶紧深施一礼回答说:“是的,员外,承蒙您的恩惠,我已经安葬好了父亲,并守丧三年期满。虽然我是一个贫贱之人,但也想尽自己的全力来您家里做事,以报答您的深恩厚德。”

听过董永的回答,员外明白董永报恩的用心,但是看到董永身边的女子时,不免又疑虑地问道:“你来做事还钱倒是可以,这位女子又能做什么呢?”因为在路上,女子已经告诉过董永他可以织布,所以董永便回答说:“她能织布。”员外听过之后非常高兴,也想成全董永报恩的一片真心,便对他们说:“那好,你们二人就为我织百匹布作为偿还,然后就可以回自己家了。”于是,董永二人就留在了员外的家里,开始织布。

本来百匹布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完成,可是没有想到,董永在女子的帮助下,竟然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全部完成了。如此惊人的速度,使员外感到非常惊奇,见他们已经完成了约定,也就送他们二人离去了。

当董永怀着对女子的无限感恩与喜悦,走到他们原来相遇的那棵槐树下时,只见女子停下脚步,向董永施礼告辞说:“我是天上的织女。是你的至诚孝心感动了天帝,他特让我来帮助你。”说完话,她就凌空而起,瞬间不见了踪影。

“延伸阅读”

如何文明祭祀

在这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对已故的亲人、祖先,我们该以怎样的形式去寄托哀思呢?首要做的就是要文明、安全,还要不迷信,其实为故去之人祭祀,主要是来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

那怎样做才不失文明,又比较安全呢?

一、平安祭祀

中国几千年来留传了在祭祀故去之人时,在坟前烧纸钱、点烟花蜡烛,但这种古老的形式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因为坟地几乎都在郊外或山地等,而这些地方又多是树木枯枝,若不小心,就很容易隐起火灾,所以在祭扫的时候要尽量不带这些易燃物品,若是带了这些易燃物品,也要小心,一定要确保将所有烧祭品烧净,火完全熄灭再离开。

二、文明祭祀

所谓文明就是不封建迷信,环保绿色祭祀。那怎样做才是文明、环保、绿色祭祀呢?其实祭祀的形式很多。

1.网上祭祀。网上有很多专门的祭祀网站,市民可在那里焚香、叩拜、留言,表达内心的思念。虽然一切都是虚拟的,但丝毫不影响感情的真挚。

2.植树祭祀。通过植树来寄托对烈士和先人的哀思,想念故人时,还可以在树上系一朵白花表达感情,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祭祀心愿,另一方面也为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为绿色环境添砖加瓦,岂不是一举两得。

3.鲜花祭祀。在墓前放上一束鲜花,静静默哀几分钟,为另一个世界的亲人送上祝福;也可在亲人祭日当天,买一盆兰花、菊花摆放家中以表哀思,还净化空气。

4.河灯祭祀。夜晚,把一盏盏点着蜡烛的小纸船放入河中,送走先人的“灵魂”,也带去人们的思念和祝愿。

5.风筝祭祀。将先人的名字写在纸条或风筝上,让风筝带着飞入天际,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寄托哀思不拘泥于形式,让生活充满鲜活的色彩,毕竟也是先人对后人的希望。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文明祭扫活动,让不文明的陋习远离我们。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之民俗太谷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之民俗太谷

    由县政协倡议,太谷县晋商商都策划传媒部搜集、整理、编印的《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一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县政协本着“让世界了解太谷让太谷走向世界”的宗旨,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古城旅游宣传上做的一件大好事。
  • 宝藏新探博览

    宝藏新探博览

    宝藏,代表着数之不尽的财富,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字眼。因为这两个字,从古至今,无数人前赴后继,不顾一切的想去接近它,即使丧失生命。冒险者们喜欢它,因为它能带来财富;各国政府喜欢它,因为它能研究考证历史疑团;普通大众更喜欢它,它可以传递着知识并且饱含着传奇。准备好了么?来探险揭秘。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热门推荐
  • 末世之纪元黎明

    末世之纪元黎明

    末世到来的毫无征兆,面对未知的生物,未知的文明,人类的未来在何方。黑暗而冰冷的世界,何为善,何为恶。在这样的乱世,活着也许只是活着。
  • 女能行

    女能行

    新时代新面貌新发展,女生们也可以比男性同胞优秀。
  • 毒计算机二级

    毒计算机二级

    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早已麻木,这就是江湖,身不由己
  • 挥墨染尘

    挥墨染尘

    白卿:师父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师父:不能!(居然被她坑了!XXOO这种事只能是他坑她!)白卿:好吧...======三年以后======师父看着面前的小徒弟,笑笑,还是找到了!小丫头把他吃了居然敢不负责!还跑出去三年不给他找到!师父:卿儿...你可知为师...!屋里跑出一两三岁的小男孩,抱着小徒弟的腿,乌黑的眼睛像极了某人。小屁孩:娘亲他是谁啊...师父:这这这...是谁的孩子!================================小虐,狗血,HE,苏,不能接受请绕道!另:更新缓慢...但绝对不坑!不管多少年我都会写完...T-T
  • 嘉运

    嘉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进化之文明

    进化之文明

    外星文明清除人类的计划中,人类是引颈就戮或是奋起反抗,人类文明倾覆之际,看一群走在进化前端的人类精英如何再续文明。
  • 剑出血染苍穹

    剑出血染苍穹

    仙如何,魔亦如何?若她不喜,屠尽天下又如何?
  • 帕尔默游戏

    帕尔默游戏

    黑暗中——“救——救救我,谁能来救救我啊!”女孩儿虚弱的叫着,神情中带着恐惧、麻木以及那无法隐藏的绝望这个世界本来就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肯定,这个世界绝对是最疯狂的存在!善良、丑陋的人性在这个世界一览无余“欢迎来到这个世界,嘻嘻嘻~呐呐,你愿意陪落落玩游戏吗?输了就要下地狱呦~嘻嘻嘻~”
  • 精灵之平民之子

    精灵之平民之子

    一个平民在真实的神奇宝贝世界的旅途。其中有友情和爱情,有真实的热血。
  • 网游之剑怒

    网游之剑怒

    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的外来务工子弟,爱情受挫,工作受挫,一部虚拟网游的到来,他能否改变自己命运?看一个小角色如何一步步成长成为一个游戏高手的奋斗历程,如何改写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