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宿垂語云。十市街頭。起一間茅廝。祗是不許人屙。僧舉似南堂靜。靜曰。是你先屙了。更教甚麼人屙。宿聞之。焚香遙望大隨拜謝。
莫將尚書謁南堂。咨決心要。堂使其。好處提撕莫適如廁。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急呈偈曰。從來姿韻愛風流。絕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覔處。得來原在鼻尖頭。堂答曰。一法纔通萬法周。縱橫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君伏。碧眼胡僧笑點頭。
錢弋郎中。訪真淨文。譚久如廁。師令侍者引從西邊去。錢遽云。既是東司。為甚向西去。真曰。多少人向東邊計。
大慧侍湛堂次。堂視師指爪曰。想東司頭籌子。不是汝洗的。師承訓。即代黃龍忠作圊頭。後普說云。某自聞老和尚說。終身不養爪甲。纔長一菽。湛和尚便於手指上出現。
湛堂準。自浙回[泳-永+勒]潭謁深公。省詣方丈。尋命分座。聞有悟侍者見所擲爨餘有省。呈解。深喝出。因喪志經於延壽堂。廁後出沒無時。眾憚之。師故於半夜登溷。悟即提挈水至。未幾供籌子。湛滌淨已。召接淨桶去。悟纔接。湛執其手。問曰。汝是悟侍者那。曰。諾。湛曰。汝當時在知客寮。見掉火柴頭。有個悟處的麼。參禪學道。秪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汝剗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又在知客寮移枕子。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汝每夜在此移木度籌。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因甚麼不知下落。却在這裡惱亂大眾。湛猛推之。索然有聲。由是絕跡。
若大小便。即當行。莫待內逼倉卒 於竹竿上掛直裰。以手巾或腰縧繫之。一作記認。二恐墮地。
【箋】直裰。詳註著衣偈下。
若脫換鞋脚。不可淨鞋入廁。
【箋】著鞋。當分淨穢。謂。淨鞋入佛殿。觸鞋入廁。若觸鞋入廁。則污穢佛地。淨鞋入廁。則暴殄天物。
至當三彈指。使內人知 不得迫促內人使出 已上復當三彈指。
【箋】前後彈指俱三。用處甄別。謂前三彈。使內人知。後三彈。恐傷在穢之鬼。故先警之也。不唾痰。陰德具載藏經。
譬喻經。有沙門不彈指來大小便。漈圊中厲鬼大恚。欲殺沙門。沙門持戒。厲鬼隨逐。伺覔其短。不能得便。故知大小便時。必先彈指。利益有在。
登廁偈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唵狠嚕陀耶莎訶
【箋】夫人飲食滋味。入於腸胃。輕清上升。重濁下墜。可見人之一身。兼淨穢世界也。淨世界。即戒定慧之福業也。穢世界。即貪嗔癡之罪法也。悟此淨穢本源。則可以悟大千世界。不在心外。從此垢淨心盡。不知吾身之為法界。法界之為我身。我身法界。非一非二。
不得低頭視下。
【箋】護清淨眼故。
不得持草畫地。
【箋】愚夫不知。廁上畫地畫壁。遂成大過。譬如一點一畫。同於爻象。不忍狼籍穢地。當置淨處。或付水火。尊敬字畫故。若於廁上板壁作字。則為造物所呵。
筆飡。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廁上畵符。天將忽至。問。所召何事。士無以應。支曰。門前樹為我移種屋後。將曰。小事何輕意召我。遂以火筆點頭而去。士後頭上膿水不乾。凡有患瘡癤。乞士膿水抹之。無不效。
不得努氣作聲。
【箋】除糞。極粗行。努力則喪氣。殊不雅。下文詳言之。
不得隔壁共人說話。不得唾壁。
【箋】文殊經。大小便時。身口狀如木石。不得有聲。護持清淨身口故。
相經。廁上共人語。最下賤相。
固齒方。大小便時。目上瞬。齒咬定。永無牙痛。兼闢臭氣。正氣內固。若唾壁。共人語。穢氣乘虗而入。胃家受病。醫書。相經。皆暗合文殊經旨。覽者幸留意焉。
例異傳。南陽宋經伯。夜行逢鬼。問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
逢人不得作禮。宜側身避之。
【箋】廁上褻衣故不作禮。
不得沿路行繫衣帶。
【箋】穢處。固不可久停。然衣褲必須嚴整。然後徐步。若行繫衣帶。倉皇之狀。失威儀故。
便畢。當淨澡手。未澡。不得持物。
【箋】醫書。熱水洗淨。生腸風等病。當用冷水。淨物。宜淨手持。穢手觸物。物即成穢。
雜事。舍利弗。洗淨法。攜軍持。可受三升。向便處。次於一邊。置土末七聚。以為一行。各如半挑。復於此邊更行七聚。又於一畔別安一聚。持一籌片。并土三塊。入廁室中。便利畢。先以籌拭穢。次土塊洗大小便處。次洗兩手兩足。次以土洗瓶畢。然後著法服。次至房中取淨瓶水。三潄口。方任情作務。有婆羅門。見舍利子行是事。渴心歸向出家。
西域。釋子。洗淨之法。九十六種外道所不知。事傳東土。行者亦寡。強効者。不能如法。是欲潔而反穢。但上古用籌。今用草紙。殊為省便。叢林有薰脩大悲華嚴等懺。而此洗淨之法。不可不知也。
淨手偈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賀囊密唎帝莎訶
【箋】此當願者。非同世間之願。及世間之法也。當為眾生發出世之願。說出世之法也。速疾往者。言五濁惡世。所見所聞。無非煩惱惡業。亦如穢廁。不可久停。故當速離濁惡之行。而行清淨之法也。經律。入廁洗淨。若不默持諸呪。縱用七恒河水洗之。不得清淨。何以故。種子不淨。
溪堂雜錄。僧智超誦華嚴經三十年。忽見童子云。從五臺來。告超曰。師誦經固善。但登廁洗淨。觸污手背。律制洗手用灰泥七度。今但二三。緣此觸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乃悔過。識者曰。此文殊化現。有警於超也。
若小解。亦要收起衣服。又不可著褊衫小解。
【箋】說原。僧伽支。此云覆膊。亦名褊衫。亦名隨衣。竺道祖云。魏時請僧於內自恣。宮人見僧偏袒不雅。故當覆膞。小解。不言長衣專舉衣袖者。謂衣袖常勤佛法。更宜細行 小解雖穢褻事。有至道焉。其義出自禮記。記云。手容恭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屙尿放屎之時。不得不暫解也。
盥掌偈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囉耶娑訶
【箋】手是總名。若無掌。不可名手。無指亦不可名手。有掌有指。方名曰手。兩手。太陽之精也。字魂陰。
掌圖法天指法五行。大指曰拇指。第二曰食指。中指曰將指。第四曰無名指。第五曰小指。第六曰枝指 水性至柔。離垢去染為用。盥者。兩手拾盆之象。
湯銘。日新又新。澡其德也。當誦偈呪之時。一浣而再浣。再浣至七浣。而佛法現前。究竟我手。佛手。眾生之手。同於清淨。同於受持。是名清淨佛法之手。受佛法也。
華嚴感應。三藏梵僧。至京時。有三藏童子。頂禮三藏。請受菩薩戒。眾謂三藏梵僧曰。此童子。能誦華嚴。兼解其意。三藏梵僧驚歎曰。華嚴一乘。是諸秘藏。尚難遭遇。況通其義。若人誦淨行一品。以得菩薩戒具足。
西域傳記。有人轉華嚴經。以洗手水滴蟻身。命終生天。況能受持通意。此子後必廣大。饒益眾生 大小三藏。互相闡揚淨行之法。力行淨行之行。為世作則。豈非華嚴果會中再來耶。今人能於淨行諸偈潛行密用。即是親證毗盧妙體。亦無沗於大小三藏哉。
入浴第十三
【箋】溫室洗浴眾僧經。有耆域醫王。願請佛及菩薩僧人溫室澡浴。佛讚善哉。佛云。耆域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一。燃火。二。淨衣。三。澡豆。四。酥。五。淳灰。六。楊枝。七。內衣。何謂除七病。一。四大安穩。二。除風。三。除濕瘴。四除寒。五。除熱。六。除垢。七身輕明目。何謂七福。一。四大不和。而得調和。二。除風。所生清淨。三。除濕。身體常香。四。除寒。體潤威光。五。除熱。清涼自在。六。除垢。宿命皆通。七。身輕。見者欽敬。
福田經。有比丘名阿難。白佛。我念宿命。生羅閱祗國。為庶民時。生惡瘡。治之不瘥。有曰。當浴眾僧。其水洗瘡可愈。我即到寺。設浴供僧。如法洗瘡。乃愈從此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九十一劫。常得淨福。
楞嚴。跋陀婆羅。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浴。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譬喻經。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云。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不如沒水死。佛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復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垢。今臘月八日。浴僧准此。
賢愚經。首陀會天。下閻浮提。請佛及僧洗浴。設甘美之食。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相好奇特。佛言。昔毗盧尸佛時。彼為貧家子。恒傭作自給。聞佛洗僧之德乃勤施少錢。設洗具。設食。請佛僧。由此生首陀會天。此光相。七佛以來。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故號淨身。一號具足。
珠林。泥連河裏。非有垢而見除。毗藍園內。實無塵而示蕩。故知洗浴是清昇之本。淨澡為澄潔之原。可謂垂香範於前修。振芳猷於後業。
五燈。有一院主。名無垢淨光。造浴室。有人問。既是無垢淨光。為甚麼却造浴室。僧無語。後請山幽代曰。三秋明月夜。不是騁團圓。
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師曰。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汝作麼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將皂角來。師呵呵大笑。
福州古靈神贊。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脚。遇百丈開悟。回省授業。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師命去垢。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師回首視之。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南嶽西園曇藏。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不使沙彌。師撫掌三下。
雪竇顯問僧。甚處來。曰。浴來。師曰。三身中。那一身浴。曰。或皷聲前。或皷聲後。師曰。飽叢林。又一日問僧。你浴也未。曰。某此生不浴。師曰。你不浴。圖個甚麼。曰。今日被和尚勘破。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空室道人智通。龍圖范珣女。幼聰慧。長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世相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清修。看法界觀有省。政五間。居金陵。嘗設浴於保寧。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個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玄。乃可大家入浴。古靈秪解揩背。開士何曾明心。欲證離垢地時。須是通身汗出。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却。後為尼。掛錫姑蘇西竺示寂。
筆飡。晉司馬桓溫末年頗奉佛法。飯饌僧尼。有一比丘尼。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尼才行不恒。溫甚敬待居之門內。尼每浴。必至移時。溫疑而窺之。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臟。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恠駭而還。及至尼出浴堂。身形如常。溫以實問。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刑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之悵然。故以戒懼。終守臣節。尼後辭去。不知所在。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以木打磈。磈破形銷。大悟。晚住律藏。遊聽大乘。一裙一帔。布衲重縫。爾後稍改。專顯變應。其行多僻。常欲入內。將軍弟性麤武。不識密行。大怒。打之幾死。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肉不淨須作洗。待湯沸。脫衣入鍋。身不傷爛。狀如冷池。旁人怖之。猶催加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自後見有病苦者。令煑涌沸。先入浴。後使病人入浴。即愈。
周武王盥盤銘。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浴佛偈。
【箋】西域記。浴室制度。用複磚疊成。形積如穀。上尖下寬。中高丈許。下濶七八尺。一半開門。須扇掩灰泥。表裏勿令薄漏。於中置小龕。內供石像。或銅像。彼面宜空庭。開小竇。勿令障佛光明。凡浴時。用一磁盆。或銅缶先置香湯。或藥湯。請佛像浴。後即將此湯。傾於浴池。然後請大僧。及眾僧。次第而浴。今叢林凡造浴室。當效此。庶不忘先佛遺式也。可使將來一隊赤膊漢子。於中親證一回。其去古佛不遠。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箋】瑞應經。摩耶夫人胎月將滿。思遊藍毗尼園。到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柄傘蓋。諸天龍神。散香花。皷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有三十二種瑞事。
普曜經。菩薩生時。九龍在空。降微細雨。不冷不熱。浴菩薩身我今灌沐句者。言今而稽古。所以遵佛佛灌頂之浴式也。功德聚者。所以見像教之法。儼然三世一時。光潔嚴好。世間無比也。
珠林。五濁。謂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也。眾生濁者。謂眾生多諸獘惡。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脩齋法。故名眾生濁。見濁者。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脩善道。是名見濁。煩惱濁者。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闘諍。諂曲虗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命濁者。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是名命濁。劫濁者。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謂減劫中。人壽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也。此下二句。謂眾生之本源。與諸佛本源。無二無別。秪為一念緣起。相應五濁境界。與諸佛境界少異。究竟諸佛眾生。悉是強名。即今設浴。不啻為灌沐諸佛之像。亦復能令眾生。滌除五濁之垢。同證如來清淨法身也。
浴身偈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唵跋折囉惱迦吒莎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