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閉戶。不應戶外作禮。欲入戶作禮。應彈指三遍。師不應。應去。
【箋】指月。趙州聞沙彌謁參。向侍者曰。教伊去。者乃教去。沙彌便珍重。師曰。沙彌得入門。侍者在門外。
持師飲食。皆當兩手捧。食畢斂器。當徐徐。
【箋】兩手捧。恭敬之致也。若奉師飲食當過眉。恐粗氣觸食也。始於奉食。終於斂器。無粗行之狀。故曰徐徐。
侍師不得對面立。不得高處立。不得太遠立。當令小語得聞。不費尊力。
【箋】善見論。立處高遠。意不相接。語不投機。
事師法頌。若足踏師影。獲罪如破塔 論不宣太遠。頌不宜太近。至若不近不遠。左右逢源。應時及節。不費師言。事事周到。心心法門。而事師之道備矣。
若請問佛法因緣。當整衣禮拜。合掌胡跪。師有語。澄心諦聽。思惟深入。
【箋】善恭敬經。若有所疑。先應諮白。若見師許。然後請決 弟子諮決於師。未有坐而問者。如須菩提。舍利弗等。啟問世尊。必從座而起。顏回。曾子。請問夫子。必避席而問。雖門庭各別。其理一致。下二句。乃見聽受誠切之至。
若問家常事。不須拜跪。但端立師側。據實申白。
【箋】諺。家無常禮。有至禮存焉。非無禮也。謂禮有時。
師若身心倦。教去。應去。不得心情不喜。見於顏色。
【箋】讀書以變化氣質為先。學道以承順師意為始。孔子曰。色難。工夫與法華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合看。不可異同也。
凡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詣師前。哀乞懺悔。師許。則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淨。
【箋】懺悔。即悔過。華梵兼舉也。
水懺。包藏瑕玼。佛不許可。說悔宣罪。淨名所尚。故有罪當盡情發露。如雲開月現。日照霜消。若有一絲覆藏。即為欺師。亦為自欺。不得清淨。
大慧錄。古人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率德循行。思免無咎。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所美。莫善於好聞其過。然豈古人之才智不足。識見不明。而若是耶。誠欲使後世自廣而狹於人者為戒也。
毛詩正義。墓道之門幽閑。由希覩人行之跡。故有此棘。此棘既生。必得斧。乃可以開析而去之。以興陳我之心。不明。由希覩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此惡既成。必得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免惟恐不逮。故有進業。無退功。
師語未了。不得語。
【箋】與人語。必待彼語畢。方進。若師語未了。而夾雜進語。若拂師意。故言有終始。語有次第。不可不知。
不得戲坐師座。
【箋】師座。千古聖賢所尊之位。若涉於戲。則得罪彌重。若分座說法。僧差誦戒。坐者無犯。
燈錄。黃檗一日捧鉢至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見便問。長老甚年行道。檗曰。威音王已前。泉曰。猶是王老師兒孫。下去。檗便向第二位坐。泉休去。溈山云。欺敵者亡。仰山云。不然。須知黃檗有陷虎之機。溈山云。子見處得與麼。雪竇云。可惜王老師。只見錐頭利。吾當時若作南泉。待伊道威音王已前。即便向第二位坐。令黃檗一生起不得。雖然如此。也須救取南泉。妙喜曰。何待問他甚年行道。纔入堂見他在主位。便捧鉢向第二位坐。直饒黃檗有陷虎之機。擬向甚處施設 黃檗欲占先機。翻成退後。南泉但能向上。不能向下。以至主賓失次。遺笑作者。雖然。且道那裏是主賓失次處。頌。最尊一位許誰知。纔擬生心受者癡。莫向威音敘戒臘。請看古佛載來時。
及臥師牀。著師衣帽等。
【箋】師與不犯。師不與輒著者犯。
為師馳達書信。不得私自拆看。亦不得與人看。
【箋】書。所以表信也。故馳書於千里之外。恍如面譚。夫道人書中無不可與人看者。然亦有為人方便處。若途中拆看。與人看。而有浮沉等事。小則損師名節。大有意外之禍。有累法門。故當慎密。
到彼有問。應答則實對。不應答則善辭却之。彼留不得便住。當一心思師望歸。
【箋】凡為專使。應答不應答。要在臨時轉變。若不應答答之。則與書相違。徒勞往返。燈錄。青原思。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你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嶽曰。子問大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嚴便休。遷便回。青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秪今便請。青垂一足。遷便禮拜。
馬祖令人送書到徑山欽。書中作一囗相。師發緘。於囗相中。著一點封回。忠國師云。欽師猶被馬師惑。徑山杲云。馬師仲冬嚴寒。欽師孟夏漸熱。雖然寒熱不同。彼此不失時節。忠國師因甚却道欽師猶被馬師惑。還委悉麼。無風荷葉動。決定有魚行。
潭州大溈佛性泰禪師。圓悟住蔣山時。師為座元。有僧仲安來謁悟。因叩師領旨。及師住德山。遣安至蔣山通嗣法書於悟。時悟坐丈室。安捧書趨前。悟曰。千里馳達。不辱宗風。公案現成。如何通信。安曰。覿面相呈。更無回互。悟曰。此是德山底。那個是專使底。安曰。豈有第二人。悟曰。背後底聻。安便度書。悟曰。作家禪客。天然猶在。安曰。分付與蔣山。乃下通首座大眾書於僧堂前。首座問曰。玄沙白紙。此自何來。安呈起書曰。見麼。座遂引手接。安復執却曰。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今日拜呈。幸希一鑑。座便喝。安曰。作家首座。座又喝。安打一書。座擬議。安曰。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沉吟。又以書打一下曰。接。悟與佛眼。立於法堂。盼其作略。悟厲聲曰。打我首座死也。佛眼曰。官馬廝踏。有甚憑據。安曰。說甚官馬廝蹋。正是龍象蹴蹋。悟曰。喚來。安復至法堂上。悟曰。我五百眾中首座。你為甚麼打他。安曰。和尚也吃一頓始得。悟顧佛眼吐舌。眼曰。未在。乃顧安問曰。只如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意作麼生。安低躬曰。所供竝詣是實悟。笑曰。元來是家裏人。遂至五祖自。自曰。書裏說甚麼。安曰。文彩已彰。自曰。畢竟說甚麼。安曰。當陽揮寶劒。自曰。近前來。這裏不識數字。安曰。莫詐敗。自顧侍者曰。這是那裏僧。安曰。多少人疑著。侍者曰。曾在和尚會下去。自曰。怪得恁麼滑頭。安曰。曾被和尚鈍置來。自遂將書於爐上熏曰。南無三滿哆沒默喃。安近前彈指而已。安載至蔣山坐夏。悟使分座接納。秋辭歸。悟曰。子何所需。安曰。短謌須要十數丈。長句只消三兩言。悟以頌嘉賞之。安後出世鼎州靈巖。
師對賓。或立常處。或於師側。或於師後。必使耳目相接。候師所需。
【箋】尋常侍師當盡孝盡敬。賓客在座。猶宜謹慎。候師所需。勿失其時。如仙陀婆。始稱伶俐。若師於尊客前高聲呼喚。大費神氣。有失事師之道。
師疾病。一一用心調治房室被褥藥餌粥食等。
【箋】師者。法身之父母。亦猶世間稚子。不可一日無父母。而釋子不可一日無師法也。故敬順師法。如事父母。若師有疾。當用心調治。或師病中嗔罵。亦當恬忍。始終奉事。勿生厭倦也。
北山紀聞。月堂曰。黃龍居積翠。因病三月不出。真淨宵夜懇禱。以至燃頂煉臂。仰祈陰相。黃聞之責曰。生死固吾分也。爾參禪不達理若是。真淨從容對曰。叢林可無克文。不可無和尚。識者謂真淨敬師重法。其誠至此。他日必成大器。
持衣授履。洗浣烘晒等。具於律中。茲不煩錄。
【箋】律中事師名相既廣。約言惟誠惟孝。事師時時以誠孝存心。則一切奉事自然不苟。師資之間。水乳相合。而道在其中。
凡侍師。不命之坐。不敢坐。
【箋】弟子侍立師前。逢源左右。固其分也。而師或愍其久立勤苦。乃命之坐。慈也。弟子敬順師命。即坐。理也。不命之坐而坐。慢也。
不問不敢對。除自有事欲問。
【箋】師資問答不知語脉。則言無根。言無根。如亂麻無緒。古人悟後問答。如電影穿針。絲來線去。又如水面回紋。飛花點綴。故雖家常話。須知泥裏有刺。
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齊足側立。
【箋】曲禮。立必正方。立毋跛。跛。偏任也。凡立師前。鞠躬如也。勿現疲勞怠惰之容。及作屈指之聲。論語。恭而無禮則勞。
欲禮拜。若師止之。宜順師命勿拜。
【箋】逆師命強拜。雖拜無禮。反得罪。若順師命不拜。勝於拜也。
凡師與客談論。涉道話有益身心者。皆當記取。
【箋】欲知佛法深妙。當觀日用尋常。凡師與客談論。無非佛法機緣。故當記取。
燈錄。雲門偃。說法如雲如雨。不許記錄。見錄之者。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吾語。他時必裨販吾去。今室中語。皆香林以紙為衣。隨所聞書之。
師有所使令。宜及時作辦。不得違慢。
【箋】師所命事。當乘時作為。惟恐更有聞命。若少懈。得違慢罪。論語。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
成範。凡聞師喚。當隨應而至。若有所需。即依法授之。聖賢帝王。非教不知。故事師之道無犯無隱。若加恚怒。為罪滋大。
太微仙君功過格。見明師不參授典教為二過。不依師教旨為十過。反叛師為五十過。違師教令為三十過。尊長父母同此。
凡睡眠。不得先師。
【箋】後師而臥者。候師所需也。或有言論教誡。故不敢先臥。失事師之禮也。
凡人問師諱。當云上某下某。
【箋】諱。避忌也。隱也。生曰名。死曰諱。今俗問人諱。大謬矣。
東方朔七諫。願承間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諱。不敢直呼師名。故加上下二字。若問師號。不須上下二字。當答某某大師。號者。如國之號令。天下稱之。若加上下二字。世無是事。故錄楊岐之稱師號。表而出之。
燈錄。楊畋提刑。山下過。楊岐會出接提刑。刑問。和尚法嗣何人。曰。慈明大師。曰。見個甚麼道理。便嗣他。曰。共鉢盂喫飯。曰。與麼則不見也。師捺膝曰。甚麼處是不見。楊大笑。師曰。須是提刑始得。
鶴林玉露。古人稱字最不輕。孔門諸子。稱夫子為仲尼。今世平交稱字。稍尊貴者。便不敢稱字。與古異也。
珠林。諸佛名號。稱揚敬禮。而獲福。其出於尊敬之口。則為福。出於輕薄之口。則為禍。
凡弟子當擇明師。久久親近。不得離師太早。
【箋】師資之緣分定。固不可強。上下決擇。宜慎於始。當尊制三年。然後薙髮。以盡煅煉。中間永無離師之道。況曰早離。近來出家者。不慎於始。即為薙髮。不期月往矣。古人未甞不急急於得人。以繼其志。必先辯其語句。觀其作用。察其所以。以定師資之緣。略舉一則。以見古人厚道。今人所不能及也。如臨濟遭黃檗三頓棒。自謂緣不在此。乃辭檗。檗曰。汝不須他往。但到高安參大愚去。及至大愚。有肋下還拳之機。愚曰。汝師黃檗。非干吾事。黃檗大愚。可為善為賓主互換者也。較之今日在還拳處。早已收下一員戰將。誰肯道汝師黃檗哉。
鳥窠禪師。見秦望山長松盤屈。遂棲止其上。侍者會通一日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愍。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
葉縣省。嚴冬冷淡。衲子畏敬之。浮山遠天衣初參時。值雪寒。省呵罵馳逐。至水潑不去。既領執。不合用常住物。愍眾作油麵羹。遂估衣鉢償所值。復逐之。即住院房。復追租。遠無難色。乞諸市還。聽法仍不倦。省謂眾曰。遠其衲僧也。迎歸之。
浮山遠曰。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至於執爨負舂。陸沉賤役。未甞憚勞。予在葉縣。備曾試之。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筆飡。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幼禮中觀沼為師。十八元丘下寧遠。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觀曰。吾迫桑榆。汝方盛年。宜自逃遁。簡泣曰。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苟免乎。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問曰。汝何人。曰。沙門。曰。食肉否。曰。何肉。曰。人肉。曰。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喜而釋之 梵網。孝名為戒。經義戒即孝也。離戒非孝。余謂。戒即師也。離師非孝。然亦有不離師而人不名其孝。何也。謂其雖近師前。言不遜順。行多違逆。離心離德故也。亦有言遜而行順。而人亦不名其孝。何也。謂其內則詐偽不實。外則脇肩諂笑。慣飾小節。悅一時之耳目。乃不顧壞千古之大綱。以是不名孝也。如簡公事師臨難不肯苟免。至死不改其節。可謂孝之聖者矣。
筆飡。唐清江。禮曇一律師。受業經典。觸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甞與師稍忤。捨而遊方。遍歷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乃還師所。僧集時。負荊唱言。某再投和尚。惟願攝受。時一公詬罵。江雨淚懺謝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一公憫之。遂為師資如初。一公後謁忠國師。密傳心要 凡師於弟子。未有不為得徹困。而用毒竦手脚。煅煉。然須是個人始得。若施之不當。飜成鈍置。師資之間。均失大利。如江雨離師之緣。如食[木*感]欖。初時上口苦澁不禁。直至中途殊覺甘味。因懷感師恩。乃歸負荊悔過。若非末後殷勤。幾合不起慎哉。
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