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儀門
【箋】威儀門者。正顯上篇戒律門之文也。威者。威以德見。非匹夫匹婦鹵莽之威。及作威做勢之威也。儀者。儀以行見。非消沮閉藏之儀。及脇肩諂笑之儀也。門者。自藏中沙彌十戒。并威儀一卷內。載四十二事之門。今雲棲列二十四條。不啻威儀三十禮儀八百。約而言之。惟一心行。何則。心為功曹。諸體皆從使。功曹若正。從使亦正。是故心不妄想。心威儀也。身不妄動。身威儀也。口不妄言。口威儀也。其餘諸根不妄。而威儀亦復如是。當知六根門頭一動一靜。何處不是威儀。如香嚴聲色外威儀是也。
菩薩善戒經。四威儀。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住。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坐。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謂四威儀。一。行。謂舉趾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存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二。住。謂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三。坐。謂跏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虗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四。臥。謂非時不臥。調攝身心。或時暫臥。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
波羅蜜多經。如來行步。進止儀雅。其猶鵞王。如來行步。威容齊肅。如獅子王。
晁文元公七審。第一。一切妄念能消否。第二。一切外緣稍簡省否。第三。一切觸境能不動否。第四。一切語言能慎密否。第五。一切黑白滅分別否。第六。夢想之間不顛倒否。第七。方寸之間得恬愉否。常書座右。四威儀中。時自考校。以警惛憒。以代曾子三省之儀。道力淺深。以自審知。
佛制沙彌。年滿二十。欲受具足戒時。若問不能具對沙彌事者。不應與具足戒。當云卿作沙彌。乃不知沙彌所施行。沙門事大難作(詳載敬大沙門)。卿且去熟學。當悉聞知。乃應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謂佛法易行。沙門易作。故當先問。
【箋】世間男子年滿二十。在成人之列。孝弟在躳。出世間男子年滿二十。偉然僧相。當為大比丘事。若沙彌年滿二十。不發心進具戒者。和尚闍黎應開導發心。若三勸不發進戒之心。不應與共住。與共住者。非和尚。非闍黎。若沙彌要求進戒者。應審是沙彌戒相。及所施行事。若沙彌不知不識。且令熟學。然後許可。
徵。沙彌將受比丘大戒。當學比丘大事。何必瑣瑣問沙彌中事。
訓。上篇不云乎。律儀為比丘戒之階梯。乃菩薩戒之根本。若根本培之不深。枝葉花菓安得茂盛。其猶掘乾土而思甘泉。無有是處。故沙彌律儀。不可不深究也。
以下條則於沙彌威儀諸經。
【箋】藏中有沙彌十戒經。沙彌十戒并威儀。沙彌儀軌頌。沙彌尼戒經。沙彌尼離戒文。
及古清規(百丈禪師著也)。今沙彌成範中節出(笑巖月心老人著也)。又宣律師行護律儀(宣即南山聖師所著也)。雖誡新學比丘。有可通用者。亦節出。良以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繇是刪繁取要。仍分類以便讀學。間有未備。從義補入一二。其有樂廣覽者。自當閱律藏全書。
【箋】指月。棲賢湜。性高簡律身。動不違法。暮年三終藏經。以坐閱不恭。則立誦行披。南公少年從之。故取法。甞曰。棲賢和尚。定人天中來。藏經。乃佛祖命脉。閱藏經。即能通佛祖命脉。即是佛祖應身。今之為僧。不聞藏經名字。而終身無憾者。不知何以自處。
敬大沙門第一
【箋】梵語沙門。具云沙迦懣裏。華言勒息。亦云桑門。涅槃云善覺。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即弘宗演教。德行兼美。諸善知識也。
大方廣寶篋經。離諸經聚。故名沙門。沙門有四。一。勝道沙門。稟佛出家。能滅貪嗔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故。二。說道沙門。已調伏貪嗔癡等煩惱。而能宣說正法。為令眾生入佛道故。三。壞道沙門。謂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妄稱梵行故。四活道沙門。能調伏貪嗔癡等。勤修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故。第一者。梵網十重以殺戒為第一。此律儀亦以殺戒為第一。梵網四十八輕以不敬師友為第一。此威儀亦以敬大沙門為第一。故律儀日用。為菩薩戒之根本。不言自信矣。此下引證諸經。為發明敬字也。
方廣大莊嚴經。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據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合故。假名為身。於中空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
普耀經。難陀出家。禮家僕優波離。大地為之震動。
梵網。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嗔心。不起承迎禮拜。犯輕垢罪。
四分。沙彌不應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為次第。註四姓捨家入道。同為釋子。不得復論種姓。比丘體是僧寶。專尊戒臘。豈應更計生年。故雖百歲沙彌。亦當敬初受戒比丘。如法華父少而子老。義同。
指月。雲門問曹山。如何是沙門。山曰。喫常住苗稼者是。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山曰。你還畜得麼。曰畜得。山曰。你作麼生畜。曰著衣喫飯有甚麼難。山曰。何不道披毛戴角。門便拜。
敬大沙門偈 若見沙門(此句。重在見字。當作敬字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箋】華嚴淨行品。因智首菩薩。所問一百十問。文殊答一百四十一偈之一也。其日用所行何事。即隨事以發行願也。華嚴大義要於事上見理。理事雙通。方得入事事無礙。畢竟止息。唯大涅槃。調柔寂靜者。法華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淡薄是也。畢竟第一者。威儀寂靜。為世出世間之導師。故曰第一。
不得喚大沙門字。
【箋】古人不敢稱大沙門名字。以所住山頭尊稱之。如南嶽百丈等是也。今之後生。開口撤呼尊宿名字。損福良多。不可不知。
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
【箋】佛制黑白月。誦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盜聽。盜聽者。與五逆同科。永不許受比丘戒。
徵。眾生墮惡道。一聞佛法。便得拔苦。云何聽戒。不言生福。而曰盜者。何也。
訓。未受戒者。如蒙童未定之天。宜深畜之。故不使與作如法僧事。如法者。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過。還得清淨。若未受戒。聽之。如以利刀。斬其信根。即斷將來佛命。故曰與五逆同科。蓋不止判盜而已。
不得轉行說大沙門過。
【箋】沙門有過。自有沙門舉。沙彌不應說。
成範。設有說者。當善遮護。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固不可以小智窺其大用也。
師法頌。常慕於師德。不應窺小過。
善恭敬經。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椎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皆繇往昔罵辱於師。舌根過故。恒食屎尿。捨身已。常生邊地。具足惡法。毀謗沙門者。請看是經。
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
【箋】尋常見尊長過。必先起作禮。謙下問訊。況見大沙門到。肆坐不起也。大沙門者。佛祖後裔。輕慢沙門。即輕慢佛祖也。
除讀經時。病時。剃髮時。飯時。作眾事時。
【箋】讀經時。如對佛語。坐時。如寶塔相似。故不須起。病時。應以調攝為事。不以起立為禮。剃髮時。受持偈呪。兼之利刀在手。故不須起。飯時。三匙五觀。正命受食。若起立。不成齋法。故不須起。作眾事時。若起立。妨常住事。故不須起。
行護云。五夏以上。即闍黎位。
【箋】五夏。即五年也。阿遮利耶。略云闍黎。唐言軌範。
菩提資糧論。阿遮利夜。隨言正行。
南山鈔。能糾正弟子故。
四分律。五種阿闍黎。一。出家阿闍黎。即剃度之師也。謂出家必依師剃度。所以得出家是也。二。受戒阿闍黎。謂既得出家。必依師求受戒法。於受戒時。得作羯磨是也。三。教授阿闍黎。謂既得戒法。必得師教授威儀。從教授得威儀是也。四。授經阿闍黎。謂出家必須依師受習經文。解說義理。從所授經。得讀修妬路。若說義。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五依止阿闍黎。謂比丘度夏。當依師住。或依止作宿。乃依止住一宿者是也。
十夏以上。即和尚位。
【箋】十。滿數。言得戒已經寒暑十易。而此戒無損。如美玉無瑕。正堪接物利生。即和尚之位。和尚。或云和闍。
羯磨疏。翻譯多雜。番胡二傳。天語不得聲實。故訛傳。梵本正名烏波遮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傳至此土。什師翻為力生。後漢言。知有罪。知無罪。
律攝。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隨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益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具足是德。名親教師。繇其親能教出離法。故雖近圓。於諸學處。不識輕重。設六十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
雖比丘事。沙彌當預知之。
【箋】比丘事。云何沙彌當預知也。謂將來不久登壇為比丘。故當預知比丘事。所以滋培初志。使其精進不退。捨小見大也。
徵。前云不得聽大沙門說戒。聽則判。五逆同科。此云當預知之。二說若有所阻也。
訓。誦戒羯磨。發露罪相。故下座不得聽上座羯磨。當預知者。正所以策進向上入大乘戒法。毋住跡沙彌。得少為足也。
事師第二
【箋】舍利弗問經。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說父母之恩。不可不報。師僧之恩。不可稱量。二者恩大。其孰為最。佛言。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開發知見。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追其所生乃次耳。
根本雜事。若人依托修行。於佛法中剃除鬚髮。而被法服。以淨信心。出家修行。彼人於師乃至盡壽。四事供養。未能報恩。
華嚴。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并執我見。憍慢貢高。不愧無智。妄自尊大。見善不從。罔受教誨。於賢不親。去道甚遠。夫求戒法。當折我心。思惟聖道。屈節卑體。敬事師長。所謂尊師重道。見賢思齊也。
弘明集。師之為功。在於發悟。譬猶荊璞而瑩拂之耳。若質非美玉。瑩拂何益。
五燈。香林遠。依雲門十八年為侍者。門凡接師則呼曰。遠侍者。師應諾。門曰。是甚麼。如此者十八年。一日方悟。門曰。我今更不呼汝矣。師一日辭門。門曰。光含萬象。一句作麼生道。師擬議。門令更住十年。
梁懺。佛言。天下善知識者。莫過師長。既能自度。亦復度人。
師長令我速離惡趣。
太平御覽道部。師者。發蒙之基。學者有師。亦如樹之有根也。大智既成。復能成就小智。猶樹根生子。子復能生根。展轉相生。種類不絕。
文中子。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成我者。夫子也。道不啻天地父母。通於夫子。受罔極之恩。
華山注。師以開導。友以切磋。世出世間法器。全賴師友。所當敬重。倘存憍慢。一生福慧消滅。故戒之。如常啼賣心肝。而學般若。世尊因地為半偈捨全身。然千燈。為法忘身也。
當早起。
【箋】凡事早起。事事次第。不至卒暴。諺曰。一日之計在於寅。
欲入戶。當先三彈指。
【箋】欲入戶。便師所需也。三彈指。聽師進止也。僧伽律。晨起須右脚入師戶。
若有過。和尚阿闍黎教誡之。不得還逆語。
【箋】失於中道謂之過。師長教誡還逆語。過而又過。不可教也。凡聞師教誡。靜默聽受。記取不忘。若有問難。當調柔進語。若不調柔。發言麤惡。同於逆論。
事師法頌。若師所教誨。歡喜當聽受。自已或不能。則善言啟白。繇依止師故。所作皆成就。
珠林。受說無違。則理超情俯。如說聽乖宗。則尠難通會。是以一象既虧。六爻斯墜。一言有失。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良由去聖日久。微言漸昧。而一說一受。固亦難行。恐名利關心。垢情難淨也。
視和尚阿闍黎。當如視佛。
【箋】諸佛已過去。未來尚未來。現在說法者。惟和尚闍黎。代佛宣化。故曰當如視佛。
正鋒錄。今之軒軒聲譽於當世者。不知有闍黎師法。而返捶詬幾死者。又何怪乎。後生小子習以成風。而不喪心病狂者哉。嗟嗟。今日之闍黎可以捶詬。而他日又可以為人說戒作師範乎。梁懺。謗師毀師。憎師嫉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
若使出不淨器。不得唾。不得怒恚。
【箋】穢氣人皆畏避。然事師孝行。義無畏避之理。既除糞器。唾及怒恚。猶不除也。故除糞器。不待師見。默慰師意。若於師前作怒畏狀。義同逆論。
曲禮。凡為長者除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嚮而扱之。
事師法頌。勿令阿闍黎少分生煩惱。無智相違背。定受阿鼻獄。
若禮拜師。坐禪。不應作禮。師經行。不應作禮。師食。師說經。師梳齒。師澡浴。師眠息等。俱不應作禮。
【箋】載七十二威儀。敬禮師法。候在晨晡。以表一日始終之誠。出晨晡。非禮也。若問佛法。及遠歸不拘。亦須候師無事。然後作禮。師若有事。俱不應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