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觉得与小孩子成为朋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不听话的,和他们温和地交谈不容易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
做孩子的朋友并不难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而把自己当作孩子朋友的人,就更微乎其微了。大多数家长都仅仅是把孩子当作受教育的对象,而自己则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孩子,他们很难扭转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和孩子做朋友。
许多父母觉得与小孩子成为朋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不听话的,和他们温和地交谈不容易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
魏克玲的儿子,今年8岁了。魏克玲生怕儿子受到一点儿外力的伤害,所以尽管儿子已经懂事了,但魏克玲仍然不肯撒手让其独行,甚至连到离家只有几十米的商店买东西,她都不让孩子一个人去,总是怕孩子过马路时不小心磕着碰着,或是遇到突发事件。
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魏克玲的管束让孩子变得有些叛逆。有几次孩子挣脱妈妈的手,想独立地办自己的事,但都被妈妈强硬地拽了回来,孩子委屈地流下了泪水,看着满含泪水的儿子,魏克玲也在沉思,儿子为什么会不听自己的话,自己为了儿子好,反而让孩子泪流满面。
一次,魏克玲带孩子上街,儿子看见一家书店想自己进去看书。一开始,魏克玲没有答应孩子的请求。孩子看着魏克玲,非常正式地对她说:“妈妈,您就给我一次机会吧,相信我一次,我肯定不会出问题的!”面对孩子近似乞求的话语,魏克玲决定给孩子一次机会,要求孩子两个小时之后回家,孩子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最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孩子从书店出来了,脸上挂着自豪的表情回家了。
从那以后,魏克玲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她相信孩子能自己处理问题。有时,魏克玲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孩子办,完成得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时不时地与妈妈谈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把妈妈当成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
从事例中可以看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并不难。妈妈对孩子的信任,是与孩子做朋友的基础,让孩子感受到他们与父母的平等地位,父母就会逐渐为孩子所接纳。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他们最渴望听到的是父母的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他能够战胜困难,永远会支持他。话虽然很简单,但可以使孩子从内心受到鼓舞。这样,孩子就相信父母会给自己最大的力量,当然也就会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述说自己的心事了。
当父母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后,孩子当然也就会听家长的话了。
爱心指导学做孩子的朋友
1父母主动和孩子打成一片,和他一起畅所欲言,放下家长的“架子”。当你发现孩子对流行的事物感兴趣时,可以花一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如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等。这样可以增加你与孩子之间的话题,同时也能告诉孩子父母是“在乎”他的。
2当孩子主动与你谈心时,父母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要表达希望孩子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在谈心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聊一聊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一天的经历。当孩子告诉你,他今天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时,千万不要动怒,也不要训斥孩子,当孩子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就会无所不谈。
3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一点空间,避免偷看孩子隐私,偷听孩子电话。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只能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并且主动帮助和引导孩子处理一些问题,这样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诺曾说过:“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的年龄悬殊、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事实证明,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明智之举。大人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尽管这两个世界实质上是同一个世界,但是呈现在孩子和大人的不同视角中则大有不同。父母以大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孩子,势必会和孩子产生矛盾。孩子无法理解大人的思维,但是大人应当懂得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纠正孩子不听话的毛病。
一天中午,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小朋友画一幅画,内容是妈妈的脸。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画得很漂亮,也比较完整。但当老师把所有小朋友的画收上来时,发现其中有一个叫盈盈的小女孩在画纸上只画了一条弯弯的线条,这让老师觉得很奇怪。于是,老师来到小女孩的身边,俯下身子问:“盈盈,为什么你的画纸上只有一条线呢?这是妈妈吗?”小女孩坚定地看着老师,点头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妈妈!”幼儿园老师心里很纳闷,便告诉了盈盈的妈妈。
盈盈的妈妈听说了此事也感到疑惑,等把盈盈接回家,妈妈便问盈盈:“这画上是妈妈吗?”盈盈坚定地说:“我画的就是妈妈呀!”妈妈听了心里非常不解,摸了摸盈盈的头,当时在想:这孩子不会是智力上有什么问题吧?直到有一天,妈妈送盈盈去幼儿园,途中盈盈的鞋带开了,妈妈像往常一样蹲下帮孩子系鞋带,系完后,抬头看着宝贝女儿时,才幡然醒悟:原来盈盈会将妈妈的脸画成弯弯的一条线,是因为孩子每次抬起头看妈妈时,最容易看见的是妈妈的下巴,而画纸上那条弯弯的线正是盈盈在描绘妈妈的下巴。
其实,这个孩子画出来的是最真实的妈妈,而只有当我们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时才能够明白。作为父母,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而总以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对待孩子,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等做法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导致孩子不听话。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客观地看待并主动地接受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当对孩子表示不满时,最好直接对孩子表露感受。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使孩子慢慢消除对父母的抵触与逆反情绪。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些,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听父母的话。
爱心指导用孩子的方式,做孩子的朋友
1真诚。真诚意味着父母要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不要有任何虚假。此外,父母还要向孩子传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因为直接对孩子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要好得多。
2放弃大人的自我成见。父母放弃自我成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孩子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学会跟孩子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快速拉近与孩子
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从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努力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考虑孩子当时的心情,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
4用开放性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学会用开放性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尤其在向孩子提问的时候,用开放性的语言,有利于孩子通过积极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
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而理解的基础是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关心他人,尽可能地了解他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与他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种沟通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如此。但是,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能理解,这时许多父母就会斥责孩子,而这种斥责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只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在家庭教育中,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谈教育孩子。理解孩子,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的:“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可见,只有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才能与孩子做朋友;同时,孩子也就能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也才乐意向父母倾吐心里话,那么父母也才能教育出听话的好孩子。反之,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没有了良好的沟通,孩子就会变得冷漠,这时候无论父母怎样说教,孩子都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
许多父母自认为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孩子供给充足的物质生活,感觉这样就是了解孩子的感受。事实上,这些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理解、信任,这些东西意味着父母对他们的重视和鼓励,因而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充分理解。
今年暑假放假比较早,因为天气炎热,学校延长了假期,妈妈怕小玲在家呆着没意思,就为孩子报了小提琴班。一开始,小玲对小提琴的学习很有兴趣,每到周日都很开心地去上课,上完课回到家,小玲还会饶有兴趣地摆弄着小提琴“吱吱呀呀”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因为总是练习重复的内容,小玲好像对小提琴失去了以往的兴趣。
有一次,上课时间快到了,小玲还磨蹭着不进去,即使是学会的曲谱也不认真拉琴,这让妈妈很生气。之后,妈妈只要看见小玲不认真练琴就责备她,但是妈妈的责备,并没有让女儿回心转意,反而使女儿越来越不喜欢小提琴,后来甚至与妈妈哭闹争吵,不去上课。
小玲的妈妈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不妥之处,她开始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她考虑。她想,即便是一个成年人,面对生活和工作有时也会碰到让自己不耐烦或不愿意坚持做下去的事情,何况是一个幼小的孩子呢!既然领导能宽容下属,那么妈妈为什么不能宽容孩子呢?为什么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还要严厉地责备孩子呢?女儿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她想要的很可能只是妈妈的一句夸奖和对她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