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的刀间更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商业奇才,他专门从奴隶中挑选人才,特别是那些被主人视为桀骜不驯却精明强干的奴隶,都加以收买,并委派他们去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获取利润。有的奴隶善于公关,用赚来的钱购置车马,结交地方官,就更能得到刀间的信用。刀间因而致富,拥有数千万资产。奴隶们在为刀间尽力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富人,所以都说“宁爵毋刀”(宁可不改变奴隶身份,不要平民享有的爵位,也不愿离开刀间)。仅从敢于并且善于在奴隶中发掘商业人才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刀间的见识和能力。正因为他能够通过扩大和延伸经营管理的方式,不是把奴隶当做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而是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获得高额收益。尽管他没有改变奴隶们的身份,也剥削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但奴隶们得到了原来根本不敢企望的钱财和地位。
司马迁还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的例子:
古代画扇农业并不是收益高的行业,但秦扬经营得当,富甲一州;盗墓是不光彩的勾当,曲叔却由此起家;赌博是恶业,桓发因而致富;行商不是大丈夫所为,但雍县人乐成却因此发了财;贩油脂的人地位低下,而雍伯赚了千金;卖浆是小生意,张氏却获利千万;郅氏靠磨刀这样的薄技而享受豪华的筵席,浊氏干制作胃脯这类小事而拥有高车驷马,张里凭医马的本领而过上王侯般的生活。
和卓氏等人一样,他们“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诚壹”(信誉和敬业精神)获得成功。所以太史公将他们称为“贤人”,记录他们的事迹,“令后世得以观择焉”。
当然,这些“贤人”只是将本求利,充其量只是奉公守法或遵守商业道德,还谈不上有什么突出的爱国事迹。而武帝时一位奇人卜式,以畜牧致富,却一次次作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贡献。
卜式是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人,主要经营畜牧。他本来有土地住宅,弟弟长大后就将田宅都留给弟弟,自己只分了百余头羊到山里放牧。十几年后,卜式的羊已增加到千余头,还买了田宅,而弟弟却破产了,卜式就不止一次将自己的田宅分给弟弟。
武帝用兵匈奴,卜式上书,愿意将一半家产献出资助军费,武帝派使者问他:“想当官吗?”卜式答:“从小放羊,不了解官场的事,不愿当官。”“家里是不是有冤要伸,或者想上书报告什么问题?”“我生来不与人争吵,乡里的穷人我借钱给他们。不会经营的我教他们,我住在哪里,哪里的人都听从我,我会受什么冤?”使者简直不能理解:“既然如此,那你要干吗呢?”卜式说:“皇上征匈奴,我以为有本领的人应该上前线不怕死,有钱的应该出钱,这样才能消灭匈奴。”听了使者的报告,武帝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认为卜式不符合人之常情,像这样不规矩的人不能树为典型,要不就乱了法制,请武帝不要理睬他。拖了几年,武帝也没有接受卜式的捐献,卜式也不在乎,还是回家放牧。
一年多后,匈奴昆邪王率众归降,关东移民迁往西北,都得靠朝廷供养,仓库里都空了,还是不够开支。卜式得知后又拿出20万钱给河南太守,要求用于资助移民。在河南郡上报的捐款富人名单中,武帝发现了卜式:“肯定就是上次那个要捐一半家产助边用的人。”武帝赏给他400个免除服役的指标,他又全部上缴。当时富豪们都争着隐匿自己的财产,只有卜式特别主动捐献,武帝断定他是忠厚长者,召他来封为中郎,授予左庶长的爵位,奖励田10顷,将他的事迹布告天下,作为百姓学习的榜样。
卜式还是不愿当官,武帝说:“我在上林苑中有一群羊,你就替我牧羊吧。”卜式就以郎官的身份,穿着布衣,脚蹬草鞋当了羊倌。一年多后,武帝经过牧地,见羊长得很肥,数量也增加了,十分赞赏。卜式说:“不但牧羊,治理百姓也应该如此,让他们起居适时,坏的及时除去,别让他们害了大家。”武帝觉得他的话不同一般,想试着让他治理百姓,就任为缑氏县(今河南巩义市西南)令,缑氏人反映他管理有方;调到成皋县(今河南荥阳市西北),该县的漕运完成得最好。武帝认为他朴实忠诚,任命为儿子齐王的太傅,又调任齐国的相。
南越吕嘉反叛的消息传来,卜式上书,请求与儿子一起,率领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的弓箭手和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东南)的船工上前线参战。武帝下诏表彰,赐他关内侯爵位,黄金40斤、田10顷,并布告天下。可是全国没有任何积极的反响,上百名列侯没有一人要求从军。到了列侯们献金助祭宗庙时,武帝令少府检测他们上缴的“酎金”,发现不是分量不足,就是成色过低,气得他一下子免去了百余人的爵位。武帝更感到卜式的可贵,提升他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是文职官员中仅次于丞相的高官,牧羊出身的一介平民在和平时期能获得如此宠幸,实在是罕见的际遇,这是卜式人生的巅峰。到了这一地步,他不得不介入朝廷政务,与武帝的主张相左就在所难免了。卜式发现各地对实行盐铁专卖都不满意,官造的铁器质次价高,却硬性配给,强令百姓购买。对商船征税后,商人减少,商品涨价。完全不懂官场规矩的卜式,不像其他大臣那样总是为现行政策歌功颂德,向武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引起武帝不悦。加上武帝正忙于筹备封禅大典,应该负有重要责任的这位御史大夫却没有什么文化,更不懂礼仪,所以不到一年,卜式就被降职为太子太傅,理论上是太子的老师,实际是可有可无的闲职,但卜式有机会还是要说话。自从桑弘羊主管财政和商业后,大力推行均输平准等政策,成绩显著,博得武帝的嘉奖。那年出现小旱,武帝命令百官求雨,卜式上书:“朝廷的开支应该依靠百姓的租税,现在桑弘羊让官吏坐在市场上,贩卖货物求利,实在太不像话。将桑弘羊下油锅烹了,天就会下雨。”这当然动摇不了桑弘羊的地位,他最终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但武帝对卜式还是优容的,使他得以善终。
对卜式致富的原因,史书中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不过可以肯定不是靠种田,而是靠牧羊。但一般的牧羊也不可能使他积累如此多的财产,看来他必定是一位养羊专家,或者是兼营商业,最大的可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卜式的可贵之处,一是忠君爱国。他一次次捐献财物,甚至准备上前线作战,却毫无个人动机,即使一时不为朝廷所理解也一如既往。在担任高官后,他丝毫没有考虑到如何保住爵禄,也不管向武帝进逆耳的忠言会带来什么后果,直截了当地反映百姓的意见。要是当时的大臣都如此,武帝推行的一些错误政策或许不会持续那么多年。他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对国家机构职能的正确理解,不但通过牧羊悟到治民之道,而且反对官商合一。显然他主张朝廷只管征收赋税,让百姓合法地经商发财,但发了财的人也应该像他一样,主动为国家着想。
如果商人或发了财的人都像卜式那样,或许根本不需要武帝时出笼的一系列对付商人的政策,可惜卜式是绝无仅有的典型。而汉朝的商人中,像司马迁所称道的那些富有“诚壹”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商人只是极少数。其实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为了大多数普通商人,其中自然不乏大大小小的奸商、官商和半官商。
司马迁对货殖的热情讴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响。就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对商人实行全面管制和搜括。所谓“算缗”,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凡是商人和从事物品制造、借贷、买卖、出租房屋供商业活动、储存货物以及其他商业行为的人,无论是否有市籍,先自己估计营业收入,按2000钱一算(120钱,税率为3%)的比例纳税;从事金属冶炼等手工业、囤积和贩卖有关货物的人,其营业额按每4000钱一算的比例征收。除了官吏、三老、北方边疆地区的甲士以外,其他人所有的自用轺车(小车),每辆征收一算;商人的轺车每辆征收二算;船身长五丈以上的每条征收一算。不主动申报的或申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财产没收。又重申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不得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为了鼓励检举揭发,规定将被检举者所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对检举者的奖励,这就是“告缗”。六年,武帝任命杨可主管全国的“告缗”,并将反对此举的右内史(首都特区长官)义纵以“废格沮事”(抵制破坏法令实施)的罪名公开处死。从此,“告缗”之风遍及全国,到元鼎二年(前115年)就取得辉煌战果:由于发动充分,检举揭发者积极性高,使朝廷没收了成亿财物、上万的奴婢;各县没收的田地多者数百顷,少者百余顷,住宅也数以百计;中产以上大多破产,而国库却一下子充实了。
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专卖,即将各地的煮盐、冶铁均收归政府管理,全部收入用以补充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费用,其他费用自理,产品由政府包销。私自铸铁、煮盐者处以斩左脚趾的刑罚,并没收产品。不出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
这一建议是由大司农颜异提出的,而具体操作的是他的下属大农丞东郭咸阳和孔仅、侍中桑弘羊。东郭和孔都是大盐铁商出身,而桑则是洛阳商人的儿子,心算能力极强,不用算筹就能算出结果。让他们来对付商人,可谓“以毒攻毒”,商人们只能乖乖服从。不过那位东郭先生和孔先生大概不会有如此高的觉悟,想来也是迫于形势的选择。
于是东郭咸阳和孔仅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落实措施,设置了数十个专卖机构——盐官和铁官,选用饶有资产又内行的人为主管官员。国家垄断盐铁的结果,是夺取了商人的丰厚利润。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又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法,进一步控制流通领域,即在各地设置专职官员,负责收购物资,根据路途远近和运输状况进行调剂,在京师设立“平准”机构,以各地输入的物品及官方制造的产品为本钱,进行交换和买卖,以平抑物价。由于官方行政机构拥有的渠道远比民间商人畅通,资产远比一般商人丰厚,商人自然无法与之竞争,朝廷大获其利,据说百姓的负担也没有增加。不过朝廷的主要财源,显然还是直接从商人和手工业主那里没收来的。
古代文人各地的盐铁、均输、平准官十之八九是原来的商人,按理说是驾轻就熟,但一旦成了官员或官商,就出现了新弊病。例如,铁官们为了完成生产指标,纷纷生产“大器”,而百姓日常需要的器具却供应不足。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低劣,以致农具“割草不痛”,连草也割不断。本来应该在物价低时收购,贵时抛出,可是官商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目的何在?因史料中未见记载,只能靠猜测了。至于这样的统购统销,官商垄断,私商普遍破产会造成什么社会效果,我们倒是不难想象的。
有的史学家赞扬汉武帝的政策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不法商人,抑制了土地兼并。实际上,真正能“专山泽之饶”的不是商人,而是像宠臣邓通(汉文帝赐以铜山铸钱)、吴王刘濞(占有封国中的铜铁矿、盐场)这样的贵族官僚。商人占有的矿山、盐场不是出钱购买的,就是完全靠自己开发的,从来不可能无偿使用。从西汉初就存在的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从来就不是来自商人或手工业者,因为即使只考虑自己的产业,商人们也不会赞成分裂割据。商人中当然会有不法之徒,但全国中等以上的商人个个“不法”,这“不法”的含义就不言自明了。土地兼并也不是商人的专利,贵族、官僚、宦官、豪强地主无不兼并,并且多数是依仗权势掠夺,不像商人那样出钱购买。再说,商人购买了土地后不会自己耕种,而他们对雇工收的租税也不可能比官僚、豪强和其他地主更高。
使商人热衷于购买土地的主要原因,正是当时的法律和社会习俗对商人的歧视、限制。商人要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成为土地的拥有者,由“末业”转入“本业”,如司马迁所谓“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其实,商人以资本购买土地的最大危害,并不在于加剧土地兼并,而是减少了商业资本,影响了商业的发展。直到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也还要把大量资产用于捐官、买地、建住宅、造花园、为子弟求学、养清客、藏书画,或者挥霍浪费,却很少用于扩大投资。
总之,依靠压制商业、打击商人搜括财富,实际上破坏了国家正常的商业流通,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并不比农业歉收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小。可是在传统的本末观看来,只要商人和商业活动减少了,种田的人肯定就会多,粮食就能增产。但经济规律并不以汉武帝或其他什么人的意志为转移,武帝死后,抑商政策就开始松动,原来的规定大多已成具文。西汉后期,外戚、官僚纷纷涉足商业,官商越来越多,越来越富。初元五年(前44年),元帝取消了盐铁专卖,以后虽一度恢复,但最终完全取消,东汉时再未恢复。平准、均输法也逐渐废弛。东汉期间,由于地主、官僚、豪强越来越多地从事商业,他们与商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至此,商人的卑贱地位已成过去,但商业作为“末业”的帽子却一直没有摘掉。以至当代,这还是一个在史学界有争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