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进入中国图书馆界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图书馆主要是通过电话线连接公用数据网。1991年中科院图书馆系统在中关村地区建立了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科院图书馆系统的百所网。高校图书馆以中国教育网为基础,形成了高校系统的信息网。
文化部图书馆司的近期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建设“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hina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即“金图”工程。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7.3.1 智能图书馆:进入信息网络的第一站
虚拟图书馆的实现依赖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因此,智能图书馆是进入信息网络的第一站。作为跨世纪的新馆建设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内部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馆内进行流通,实现读者服务和办公自动化;另一方面还必须能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的设施和能力,使读者端坐馆内,可以及时获得全球性的情报信息和各种数据库中的最新资料。因此,运用智能化技术,建设智能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网络化对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智能图书馆是把高新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智能布线系统在美国问世,目前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方向。已于1996年建成的深圳南山图书馆及时采用这一最新技术,成为国内图书馆界较早的采用智能技术的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基础是智能布线系统,它是在图书馆大楼内安装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形成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监控管理网络。其目的是为图书馆提供灵活的扩展力强及高速度的信息通道,使计算机资讯、电话传真、电视、保安监控及广播等信息可以利用这一通道高速度地、实时地传递到馆内的每个信息端口,也可透过广域网与外界紧密联络,进行联机检索,提供资料服务等。
智能布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具有极大的弹性,能适应不同的主机系统(如IBM、WANG、APPLE等)、不同的局域网络结构(如以太网、令牌环网、ATM网等),以及话音、视频信息传输(如闭路电视、保安监控、广播系统等)的应用需要。馆内任一信息端口均可连接计算机终端、工作站、电话传真、电视、广播设备和摄像头等。
二是具有较强的传输能力,能满足未来多媒体技术的需要,全面支持ATM网络。
三是能透过广域网设备全面支持与国家通讯网络的接连,如公用电话网、X25、DDN,与未来的ISDN和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网的链接,使图书馆具有开通国内、国际联机检索和家庭服务的能力。
四是布线系统能适应图书馆内部间隔和装修的变化,不会因布局变化造成拆装线路的麻烦。
五是投资省、功能强。综合布线便于统筹规划,统一设计,避免因分散布线造成的重复、交叉,并能大大降低设计施工和维修成本。例如,深圳南山图书馆的智能布线系统包括电话、计算机、保安监控、广播等多个方面,与基建同时进行设计,根据业务布局的需要,预留了500多个信息接口。经使用证明,十分方便与灵活,目前已与多个网络联通,极大地提高了该馆的服务能力。
7.3.2 管理:从文献资源向网络资源转化
图书馆的虚拟与智能化,不仅扩展了图书馆内外部功能,也正改变着图书馆传统运作的种种方式,同时,伴随信息高速公路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网络信息资源。由于网络的世界性与信源的无限,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联网,任何领域的封闭都将被打破。
●图书馆边界的扩大和模糊
传统的图书馆是一座建筑实体,互联技术的实现,图书馆的藏书可以扩大到整个网络,图书馆不再局限于馆舍墙壁的范围。
●阅读的开放性
开放的网络使用户可以在网络中共享所有的网上资料。正如美国人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特所说的那样:“计算机空间文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人们只要打开互联网络,几千种报刊可以任意阅读。网络阅读一是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时效性;二是较之传统的阅读更具检索功能;三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用者可以与机器“对话”。
●藏书从“物质型”转向“网络型”
网络出版物是以数据库和电信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主机的硬盘为存储介质,可向读者提供联机在线服务和通过电信网络提供传真出版物及电子信件和电子杂志等。图书馆只要纳入网络,其藏书量就会从有限扩大为无限,藏书将包括馆藏和网上两部分。
●读者队伍的扩大与层次的提高
由于调阅图书馆资源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读者利用图书馆也将不受“开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就扩大了读者面。据最新调查资料,因特网上的中国读者9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这一比例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这是因为网上大部分资料为英文,上网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
●图书馆可以在因特网上采购图书和进行联合编目
OCLC等和国内的多家采编中心都可以为各图书馆提供数据。数据的网上运行又极大地推动了文献共享,图书馆之间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网络互通有无等等。十分明显,互联网已渗透到从文献采集至流通和参考服务等图书馆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的全过程。概言之,“Internet将把图书馆推向继联机和集成化以后的又一个新阶段,即全方位网络化阶段。Internet把出版、发行、图书馆、用户以及整个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将导致一个信息生产、传递和消费新秩序的出现。在这个新秩序中,图书馆的业务操作、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会使传统的职业和传统的工作方式受到冲击。
美国《洛杉矶时报杂志》题为《昔日的职业和未来的职业》一文介绍了未来10年可能消失和兴起的10种职业都与图书馆有关。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员将逐步消失:“计算机已取代他们心爱的卡片目录,而且不久可能取代我们所知道的图书馆。我们将把传统的图书馆忘掉,而是干脆通知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互联网络把书送过来。”同时,计算机图书馆管理员则是正在兴起的职业,“未来的图书馆管理员将不再是在服务中心收藏珍贵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相反,昔日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都将分门别类予以联机,图书管理员将起到筛选者的作用,从浩如烟海的现有信息中筛选出少数人所需要的东西。”可以预料,耕耘信息网络领域将是图书馆人新世纪的历史重任。
然而,存在并不等于垂手而得。问题也由此而产生:网上信息提供者又多又杂,加之信息流量的增加和流速的加快,查检十分困难。如果不提高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仍然只能徘徊于信息网络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因此,网络基础设施固然很重要,但寻求一种最便捷、最准确的获取网上信息的技术是关键的关键。
因此,新技术的出现对图书馆今后的走向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目的没有变,新的网络查检技术也是非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发展,今后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促进计算机新技术与图书馆传统工作的融合。
7.3.3 数字化:21世纪图书馆的使命
探讨“信息数字化革命”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美国国会图书馆几年前已开始对该馆资料进行数字化,这项计划耗资数百万美元。英国伦敦图书馆也已将收藏的所有图书目录输入计算机。在中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国家工程。根据国家计委等编写的《中国数据库大全》,中国自1985年开始数据库建设,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至1995年底共有各类数据库1038个,其中经济社会方面占56%,科技方面的占44%。1997年数字图书馆计划开始实施,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参加的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科研项目开始启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公共图书馆已建有66个数据库。馆藏数据化,数据特色化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数字化无疑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机会。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曾发表的题为《信息技术的未来》一文认为,“信息技术肯定会带来财富,但是不保证平均分配财富。所以,可能仍然存在生活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甚至分化程度可能会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技术既可造就富翁,也造就穷人;比尔·盖茨从一个大学退学学生一跃成为美国首富就是一个在计算机社会中蕴藏着发大财机会的活生生的例子。”可见,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均,将成为新的世界贫富不均的重要原因。同样,也将成为图书馆贫富的新标准。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将不是藏书量的多少,而是获取网上资源的能力。
当然,只从网上获取资源还不够。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争夺的一个大市场。数据一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一个无形的市场。争夺市场的第一战主要表现为:企业界、商界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辟自己的网页,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开拓市场;一些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先注册域名,一些非名牌企业抢占域名。图书馆领域内的竞争不如企业界来得激烈,但也有不少的图书馆陆续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尚未上网的中小型图书馆来说,当前主要任务,一是利用现有的“车”和“路”发展自己;二是“造车”。也就是在拓展信息空间的同时扩大辐射自身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来,中国已陆续建成了十大“金”字号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高速信息网络。另一方面,由国家科委立项的CHINAINFO(中国信息)系统是一个集经济、金融、社会、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系统,并为公众服务。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和总出口的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和京津等8大地区9所院校为节点,连接200多所高校校园网的立体网。
这些都是图书馆网络化的基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还与省邮电局、省数据通讯局等单位共建了“视聆通”多媒体阅览室,免费为读者服务,首创图书馆利用公共通讯设施求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各级图书馆都拥有数量不等的文献资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浩瀚的典籍,都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信息资源,组织馆藏信息上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在互联网上广泛地传播也是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本馆的特色信息资源上网,并赢得用户。
网络市场还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与网上信息传递的时间差,谁能尽快地将自己的信息上网,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用户,因此,及时传递已成为图书馆信息处理最重要的一环。当然,实现馆藏数据化和数据特色化、市场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实现图书馆的虚(拟)实(体)结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