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览奇观驾小船。”这天,我们真的来到了一处洞中之洞,而且乘船游览,往返两个小时,行程六千余米。久居闹市,音尘扰攘,蓦地置身于清幽静谧的洞天水府之中,实在是一种惬意的休息和享受。
水洞地处辽东山区,在本溪市境内的谢家崴山腹部。远远望去,外形酷似一条鳞毛耸动、蜿蜒卧伏的苍龙猛张着穹窿形的巨口,在等待着吞噬过往游人。洞身下陷,泉流漫涌。入口处,有游船待渡。
从前听一位朋友讲,游江南的某处水洞,游客仰卧在靠绳索牵引、仅能容纳二人的小船上,自后脑勺、肩背以致臀部、脚跟都紧贴着船底,不得稍动。倘若偶一不慎,比如在行船中突然打个喷嚏,抬了抬头,上面的岩石就会把鼻尖划破。我原以为,这里也同样褊窄不堪,没料到,上得船来,十来个人竟然同时端坐铁甲船上,而且,船工还是站着作业。
泉流闪烁着暗绿色的波光,森冷湿滑、层层叠叠的石壁仿佛从上下左右一起排压过来,随之种种景象便在眼前联翩地展现。洞身高低、阔狭不一,有的地方高不盈丈,但走着走着,却像武陵渔人进桃花源洞一样,突然“豁然开朗”。
洞中无昼夜,不辨暑温寒,气温终年都在摄氏10度左右。我们游水洞那天,正值溽暑炎蒸之际,外面炎阳流火,热汗淋漓;可是,泛舟洞天水府,竟如置身冰幕之中,顿觉清泠洒然熏燥热全消。
洞顶遍布着乳白色、黄褐色的钟乳石,一个个有如利刃、尖锥倒悬头上,令人心旌震怖。任你曾经百战疆场、久经锋镝,面对如此密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会感到目眩神摇,心惊魄动。
与顶间的钟乳石相对应,洞底挺立着难以计数的皎洁、濡滑的石笋。上下相向而生,有的刚好对接到一起,形如玉柱擎天,银峰拔地。洞顶、洞壁以至洞底,还伸出一些扇形板状物,地质学上称为石盾。这些化学沉积物,在幽暗的灯光照射下,或如冰雕玉砌,隽秀空灵;或如斧斩刀劈,峭拔凌厉。
两旁罗列着种种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的石景,令人目不暇接,兴起联类无穷的想象。诸如群猴嬉戏、大象饮河、玉女焚香、诸佛打坐、雄鸡唱晓、老母望儿,以及绽放的莲花、耸天的白塔、粉妆的楼阁、玉砌的佛龛,纷然万象,惟妙惟肖。至于灯光不到之处,还有些什么景观,就只能留给想象了。
轻舟泛碧,洞府云迷,引发我产生许多联想。五年前,我曾在广东肇庆的七星岩流连竟日。那里的石室、双源两个水洞,也都可以泛舟其间。尽管长度不及本溪水洞的十分之一,但是,由于里面钟乳石瑰奇隽秀,异彩纷呈,仍然博得自唐代以来无数名流骚客称颂不已,仅摩崖石刻就有二百七十余处。其中最饶情趣的当推朱德同志的五言律诗: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相形之下,本溪水洞就显得过于冷落、清寒了。白居易咏叹晚桃花,尝有“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之叹。显然是咏物寄兴,借题发挥,实际上,是为困处卑微之地而无缘命世的贤才隐士鸣不平。应该承认,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于自然景观亦然。如果本溪水洞不是置身荒山绝壑之中,而是处于风景名胜的繁华之地,那它也就会闻名遐迩,流誉千秋了。
前人咏岩洞诗:“缅怀洪荒初,蕴蓄含万象”,“谁令疏凿手,出此奇险状”。说岩洞的生成乃是肇自洪荒,确实不假;但哪里有什么“疏凿手”?无非是大自然的功力使然。
据地质学家考证,在大约四亿年前的奥陶纪,本溪一带还处在汪洋大海之中。海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碳酸,然后,再与其他矿物质化合成碳酸盐,逐渐地大量沉积于海底,形成沉积石灰岩。有的地方竟厚达一千余米。而后,经过地下水、地面水长期的浸蚀、溶解,石灰岩山体渐渐出现了岩洞。在温度恒定、湿度极高、气流微弱的特殊条件下,含有溶解物质的岩液,经过长期、稳定、缓慢的渗漏与沉积,遂造成了这千姿百态的迷人景致。
在惝恍迷离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谈笑间,突然眼前现出一角“蓝天”,人们都以为游船驶抵洞口。近前一看,原来是光线折射下的荧荧水影。游船继续穿行,又拐了一个大弯,人们才真正看到了洞口外的白云、青山。走出洞外,但见翠野茫茫,阳光炫目。望天,天更蓝了;看树,树更绿了,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隽美,不禁心神为之一快。
回首洞天,仿佛刚刚从梦境中醒来。虽然瑰奇、绚丽的景象已经从视网膜上逸失,但那迷人的意境和隽永的情思却将长存在记忆里。
应东道主的请求,即兴题写了三首七绝:
洞府船游赞化工,人间绝景壮关东。
神龙生怕飞腾去,固闭深藏古洞中。
流水声中对画屏,一舟容与往来轻。
天生怪诞岖崎状,我作平和坦荡行。
拊掌倾谈一笑生,沧桑不尽古今情。
石林钟乳八千岁,洞口桃花一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