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崇尚经验与阅历的国度,中国人也是一个迷信经验主义思维的民族。经验主义思维,已经成了中国人自造的陷阱和牢笼,把自己困在中央,无法移动。
中国人是一个喜欢标准答案的民族,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似乎都有一定的常规。有了某种固定的、明确的常规,一定程度上是好事,因为可以让多数人不必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做。然而,这同时也是一个大大的问题,这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冻结了,标准答案式的常规成为限制人们思路的拦路虎。
中国人的“标准答案”思维,可以用“思维惰性”来形容。这种思维惰性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而是要别人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自己再按照这个答案去做。结果呢?思维惰性的后果,就是惰性的思维,什么事情都不愿自己来想,只想有个标准答案,有的人还要用标准答案来生活,一旦离开了标准化的常规,便无所适从。
网络上有这样一篇小随笔,十分值得思考。
有一个乞丐,时常是摆一个盘子在前面,然后倒在街头睡大觉,衣服也是破烂不堪。看上去怪可怜的。这乞丐有个癖好,就是爱吃面包。如果有谁看到他可怜,能给一个面包,那他肯定会感激涕零,感恩戴德,记着你的好。如下回要是看到你在大街上被扒手盯上,他一定会好心提醒你。即使是将手头吃剩的半个面包给了他,他也会满心欢喜,高兴不已。
时常有些好心人不知道他的这个癖好,会往他的盘子里放一些钞票或者硬币,此时,他会恨恨地看着别人,好像别人做错了什么。然后他就会将盘子里的钱扔进垃圾桶——还算环保。他从来不会想,其实钱可以换取面包。知道他这个癖好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总是挨饿……
有一回,一个举止高贵的小伙子看到这个可怜的家伙,或许因为这小伙子那天心情愉快,恰好口袋里又没带钱,所以随手就将一钻石项链放进了乞丐的盘子里。乞丐此时饿得头昏眼花,正在祈祷有人会给他半块面包,睁开眼睛,看到盘子中闪闪发亮的东西,以为又有人捉弄他,非常愤怒地对小伙子说:“你怎么可以随便往我的盘子里扔东西,看你斯斯文文,却要这样糟蹋我,我要的是面包。”
有感于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得到“面包”的机会,可惜不少人眼睛总是盯着面包,口中念着面包,还不停抱怨这世界为什么总不给自己面包。其实只要拿盘子中的钱走几步路就可以换许多的面包。
事实上,故事里面的这个乞丐,不正是抱着一种“标准答案”来生活的人吗?不但不知道变通,而且固执得可笑。对他而言,能够充饥的只有面包,而金钱、宝石则是废物。他却不知道,有很多东西可以换来面包,比如金钱,比如那个小伙子给的宝石,比如自己的劳动。
这个故事是夸张的“思维惰性”的表现,虽然生活中很少会出现故事里的乞丐这样的人,但是中国人传统思维里面的“标准化思维”,则和故事里面一样,令人啼笑皆非。
上面故事里面的乞丐,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且抱住这个标准答案不放,而现实中,很多人则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又围绕着这个标准答案,进行各种引申,虽然引申出的想法不胜枚举,但实际上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标准答案。有一篇课文,叫做哲学家的遗产,其中就出现了这种“多现象的单一答案”。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各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回答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年之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这篇寓言中,哲学家问弟子们“如何除掉杂草”,而弟子们的答案,则都围绕着“除草”这个标准答案来展开。虽然办法看上去很多,但是实质上都在“除草”这个主题里面。他们都没有往另一个方向上去想,那就是“建设”。从一个标准答案出发,自然思维会受到限制,而这位哲学家所要看到的,就是弟子们能够打开思路,用另外一种答案来解答他提出的问题。
建立在“思维惰性”上的“标准化思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最大的一个包袱。很多人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只能按照已有的思路做事,颇有“万马齐喑”的景象。要改造这种思维上的惰性,最重要的,就是放弃原有的“标准答案”,让自己从另外的角度、另外的方面、另外的立场去思考,这样一来,可以作的选择就很多,眼界也会因此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