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个习惯,觉得自己直觉中想到的是“无稽之谈”,而别人想到、说到的,都是理智的、有根据的,颇有点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态度。事实上,这是中国思维中的一个大毛病,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他人言论的放任。
对自己的不自信,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所以觉得自己想到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继续想、继续论证,再发展下去,就是对自己的一切选择都不放心,非要从书上、从他人身上找到一个合理性的证据才放心。而对他人的放任,则是因为他人的说法并不直接对自己的得失构成影响,因而就姑妄听之了。
对自己的不自信,完全是中国人思维中的“寻根”弊病。如果只有自己有某种想法,而这一想法在以前、在书上、在别人身上没有出现过,就会觉得自己是错误,相反,如果自己凭着直觉想到的东西,能够找到其他地方的相似例子,就会十分放心,觉得自己不是胡思乱想。这个“寻根”弊病,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创新,让中国人从思维方式上就要依赖某个“拐棍”才能立足。
什么地方最需要创新?当然是科学了,而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直觉可信的人。
美国科学家霍尔就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例子。他大学毕业之后,在美国北部的缅因州做了两年中学教师,然后在1877年考入霍普金斯的研究生院,跟着罗兰教授攻读物理学。在罗兰教授开设的课程中,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被当做指定的教科书。霍尔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对麦克斯韦的一段论述产生了怀疑。麦克斯韦写道:“在导线中流动的电流本身完全不受附近磁铁或者其他电流的影响。”而读书非常认真的霍尔却不这么认为。
霍尔是一个有着独立思维的人,他很少被权威和书本的知识所束缚。他读到麦克斯韦的这段话时,凭着直觉感到,麦克斯韦的这个论断似乎和普通的物理学知识是互相矛盾的。不久,他又读到瑞典物理学家埃德隆德的一篇文章,文中明确地提出假设:“电流受到磁电的作用,恰如载流导线受到磁铁的作用一样。”在发现这两位权威的学术观点不一致之后,霍尔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是正确的。他去向罗兰教授请教,罗兰教授告诉他,自己也曾经怀疑过麦克斯韦的论断是错误的,曾经在匆忙的状态下作过一个实验,想要验证到底是自己的直觉正确,还是麦克斯韦的假设正确,但是没有成功。
如果换了是中国人,自己的实验失败了,就会规劝别人不要“重走自己的老路”,不要和自己“犯一样的错误”,因为中国人习惯否定自己的直觉,搞“寻根思维”。然而,罗兰教授不是这样,他积极地鼓励霍尔,希望霍尔能够通过实验解开这个谜,看看到底是他们的直觉准确,还是麦克斯韦的论点正确。
在罗兰教授的鼓励之下,霍尔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实验之中,终于发现,通过金属箔条的电流在磁场里产生一个电势,其方向与电流和磁场垂直。这一发现就是今天著名的“霍尔效应”。当时霍尔将这一发现公布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新闻界将霍尔的成功誉为“过去五十年中电学方面最重要的发现”。当记者问霍尔当年为什么怀疑麦克斯韦的论断时,霍尔简洁地回答说:先不要问“为什么”,因为直觉是不管“为什么”的。
霍尔的这句话值得中国人去仔细思考。直觉是不管“为什么”的,因为直觉只是一瞬间产生的灵感,是某个人在突然之间迸发出的某种想法,而这种想法的产生,是不需要考虑到什么权威学说和书本知识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验证这个直觉是否正确,而不是在直觉产生之后,进行“寻根思维”,看看自己到底该不该想。
与霍尔的经历相似,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也是一个珍惜自己直觉的人。
卢瑟福在思考阿尔法射线的本质时,有一天忽然想到,如果阿尔法射线的本质是氦原子核的话,它的性质便很容易说明。这个直觉,是和任何书本知识都无关的,甚至不是什么实验的结果,但是它却在卢瑟福的头脑中出现了。当时已经是深夜,卢瑟福却并不在意,立即抓起电话,联系到了自己的助手索第,兴奋地把自己刚才的直觉告诉了他。索第听得没头没脑,而且因为被吵醒,十分不高兴,就问卢瑟福:“你为什么这么想?”卢瑟福的回答是:“理由嘛,还没有,这只是我的直觉。”
后来,通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直觉确实是对的,由此,卢瑟福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用以说明他感觉出来的真理。1908年,卢瑟福靠着对自己直觉的论证,获得了诺贝尔奖。
直觉是什么?也许中国人觉得,直觉就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不能当真,更不能抓住直觉不放。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则不是这样。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我信任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对直觉十分推崇,甚至觉得没有直觉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直觉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胡思乱想”。中国人由于“寻根”的思维弊病,所以一直贬低直觉的作用,这样才把本来十分重要的“自我感觉”当做垃圾清除掉了。
有这样几个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例子:当痴迷音乐的帕瓦罗蒂从师范学院毕业时,对自己选择什么职业拿不定主意。他就问父亲:“我到底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他的父亲回答得十分有趣:“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结果,帕瓦罗蒂按照父亲的提示,遵从自己的心愿,凭着直觉,愉快地选择了音乐,从此走上了乐坛的顶峰。另外,中国获得世界台球冠军的少年丁俊晖,之所以能够成为年轻的台球巨星,就是在父亲的启发和帮助下,靠着自己对兴趣的直觉,放弃了学校的椅子,终于坐到了世界台球冠军的宝座。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直觉”太过于草率,不像科学家的直觉,还是有一些理论基础的,其实,直觉无所谓对错,关键就在于我们看待直觉的态度如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直觉产生之后的选择。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曾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进行跃进、越级和采取快捷方式,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直觉思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它不过是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通过某种下意识(或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头脑中的某些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时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某一创造性观念和思想的突然降临,以及对某种难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的突然解决。所以,要让直觉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优势,就要善待直觉,鼓励直觉思维,改掉“寻根思维”的弊病,让直觉能够不在“为什么”的责难中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