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几句话,比如“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悔不当初”等等,都包含了中国人的一个基本价值理念——从结果看当初,因失败而后悔。
很多时候,中国人喜欢事后算账,喜欢在结果出来之后,向前逆推,这种思维习惯,国人称之为“事后诸葛亮”,或者“马后炮”,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马后炮思维”。
“马后炮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从不良结果向前逆推,寻找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且因为当初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而后悔。然而,如果没有出现不良结果,他们往往不会去逆推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就是“马后炮思维”极端功利性的表现。
然而,就算逆推出来,发现最初自己作出的某种选择是不对的,又有什么用处呢?可以说毫无用处,而中国人又会抱住这个导致不良后果的原因不放,自怨自艾,后悔不已。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就可以说明“马后炮思维”的自虐性特征:
一位年轻有为的单身金融界人士,因为一次出差途中耐不住寂寞,有过嫖娼行为。事后,他成天担心自己患上性病、艾滋病。各种检查出来都是阴性,他仍是郁郁寡欢。
一个月后,他感冒发烧,咳嗽,又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到医院做HIV检测为阴性,他还是不放心,两个月后又作了一次检查,结果还是一样。尽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但小伙子还是隔三差五就到医院进行检测,晚上睡不好恶梦连连,渐渐人也憔悴,精神也萎靡起来,最终在家人好友的劝说下来到医院咨询。
根据心理专家分析,这位小伙子的表现,是极为典型的道德不洁转移反应。这一类患者,往往是在进行了非爱情的性行为之后,有一种道德的自我谴责,在潜意识中进行自我处罚,这种道德不洁感就转变成一些身体疾病的迹象,但是医学诊断检查结果却无生理疾病。专家认为,这一情况多发生于道德感较强的知识分子等一类人群,不具备道德意识的人,不会产生这种状况。而这种道德不洁感一旦产生,就会抑制不住地反复检查,死活不信医学诊断的状态持续过久,严重的话就会发展成疑病症。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不相信白纸黑字的医学诊断书,潜意识里希望出来的检查结果越严重越好。发展到这一步,就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心理与药物治疗了。
看起来,专家的分析确实对头,但这只是从心理学的病理分析出发的判断,如果我们从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与思维习惯出发,去看待这个事例,就会发现——这位有过嫖娼经历的年轻人,是在自己出现了感冒发烧、咳嗽等不良反应之后,这种后悔情绪才会高涨起来的,他觉得可能是自己的不洁性行为导致自己患上了艾滋病,所以十分后怕,然后逆推原因,对当初的一次自我放纵十分后悔,并且整天沉溺在这种后悔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然而,这种“马后炮思维”并不能带他走出心理误区,也就是说,他虽然可能依靠心理医生的治疗摆脱这种恐惧感,但是这种后悔情绪却无法根除,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悔不当初”习惯左右了他。
试想,如果这位年轻人事后没有产生感冒发烧、咳嗽等不良反应,他对这个问题就不会特别的后悔,更不会特别的重视,而他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去检查,并且怀疑自己有艾滋病,就是因为出现了不良后果,他才疑神疑鬼的。
人生面临种种选择,事后发现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不少人因此而后悔,又因后悔而引起心理疾病。这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实上,真正的后悔发生在决定实施之后,因为你的决定可能有重要的遗漏,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于是你后悔莫及。
人们的后悔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了,只因为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
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在制订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那些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他们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失误往往不是新的失误,而是屡次重复旧的失误。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发人深省的教训。
聪明人善于牢记一桩小小的后悔,并且永世不忘,因为他从后悔中发现了人生的新启示,他消化了后悔,把它转化成一种智慧。
如何摆脱后悔的“马后炮思维”,把错误的选择当做前车之鉴?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决定失误的原因。在面临决定的消极后果时,要承认失误,并寻找和分析失误的主客观原因,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正是带着这种没有收益的后悔继续人生之旅。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后悔和失误,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接受教训。
二、在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投入挽救活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在心灵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选择很审慎。“健忘”正是屡犯相同错误的根本原因。
三、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前遇到这类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教训,有哪些收益,过去的情况与眼下的情况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从前的后悔出自什么疏忽,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避免让后悔作为自虐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不良后果看得过于严重。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有一位门徒曾子。有一天,他背着瓦罐去赶集,但是在路上,瓦罐碎了,他头也不回,自顾自地赶路。路人见了,问他怎么不过问一下。
曾子说了一句至理名言:“瓮已碎,顾之何益?”这不是单纯地作破罐子破摔之想,而是开导已经做了令人后悔的事的人,不要一味地沉沦于自责、后悔、内疚之中,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