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句格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被中国人历代相传,已经成了一个近似于“真理”的公众知识。然而,如果真的有了“远虑”,就能排除“近忧”吗?
显然,这是中国人的自欺欺人行为。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犹豫不决强迫症”。关于“犹豫不决的强迫症”,前文已经有了充分的解析,而所谓“远虑”与“近忧”的话题,则是在某种情况下,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怜的自我安慰而已。
如果从逻辑学上来分析,我们假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根据这个命题,我们并不能推出“人有远虑,必无近忧”,也不能推导出“人有近忧,必无远虑”,而是只能推导出“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但是,请注意一点,这个命题,是我们“假定正确的”,事实上,它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某人没有远虑,未必真的就有近忧,同样,某人没有近忧,也未必真的有远虑。
这句中国人口耳相传的格言,已经在逻辑学上被证明是未必成立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抱着它不放呢?这种“犹豫不决的强迫症”的变种,可以称为“反复盘算的焦虑症”。
只要你仔细去倾听身边众人的言论,就可以发现,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总是担心、恐慌。而担心、恐慌,就是对“近忧”的恐惧,对“远虑”的盲目迷信。
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入心理障碍阶段了。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对事物的预测性、预见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但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即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炒股”。且愈“炒”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随时可光临于自己头上的下岗,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无购房能力将来会涨价更买不起……这种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不受人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当他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焦虑症还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不是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罪行”,又觉得自己无用,对人对事常抱疑虑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愤怒,并迁怒于人,即心理学所称的“敌意”。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观、长相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认为是碰上了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社会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便会造成心灵疾患。
郊游,你正穿行在灌木丛林之中。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现一条斑斓大蛇,你会吓得连发根都立了起来,惊叫一声,旋即躲开。这是害怕的表现。
考试之前,你会有几天吃不香、睡不实、坐立不安。这也是害怕的表现。
前一种情况,是有具体目标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恐惧。此时,当事人明确地知道危险之所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因对尚未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不确定,这种反应被称为焦虑。此时,当事人不能明确地指出危险之所在,只是感到可能要发生不幸。
在现代都市人群中,不少人会这样经常无缘无故地出现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紧张害怕。如果这种症状成了主要的生活特征,那就不是简单的“远虑”了,而是成为临床精神病学的“焦虑性神经症”,或简称为焦虑症。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症两种。
急性焦虑症又称为惊恐发作。这种病起病突然,病人没有原因地感到心慌意乱、紧张不安或无名地恐惧,似乎预感到大难临头。病人还伴有心悸、头晕、手脚发麻及抽动等,有的病人感受到尿急或便急。这种情况一般持续几分钟到两三个小时,然后自行停止。有的病人一周或一天内可发作好几次。
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症。这种病人常有恐惧性的预感,终日紧张不安、坐卧不宁,不论遇到什么事情,病人都倾向于往最坏的结局想。他们经常担心自己或亲人会发生意外,担心自己的病无法治好。同样,病人也伴有心悸、心慌、胸口发堵、胃部不适、尿频、尿急、肌肉疼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可迁延多年。
焦虑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也与个体的遗传素质有关。在性格上,病人多怯懦、胆小,遇事易紧张,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身体过分关注,遇到挫折又易于过分自责。他们遇到应激事件就可能发病。近年发现,焦虑症病人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存在功能失调,从而影响了神经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
如何解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反复盘算焦虑症”?事实上,说起来也并不是很难,只需要一句话,一句包含了很多智慧的话——“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