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甚至被许多父母当做金科玉律,用来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中国变成了一个人人自危,看别人都像看贼的国家——这并不是因为别人都是贼,而是因为自己的眼里全是“防人之心”,把别人都看成了贼。
这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表现出了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一大特点。这种特点,简单地来说,叫做“把人往坏处想”,用专业性的词语来概括,则可以叫做“坏人推论”。
“坏人推论”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把别人所做的一切,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看做是坏事。中国人似乎并不相信人会有天然的好心和善意,因此在中国你不管干什么好事,别人也会认为你背后隐藏有坏的动机。有传闻说,一个人跳下河去救人,旁人嘲笑说:“那个哥们是想入党了吧。”这就是“坏人推论”的典型表现。
有一位亲身经历了“坏人推论”的公司职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前几年我所在的公司新来一个中国人A氏,恰好和我在一个办公室。不少日本人在吃完午饭后,喜欢买一点饮料或冷饮吃。那天A氏买了一个纸盒包装的乳酸饮料,我看到A氏的喝饮料方法,不禁大吃一惊。这种纸盒包装的乳酸饮料附有一根吸管,盒顶上预留一个插吸管的插孔,只要将吸管从那里插入,很容易饮用。可是A氏却把纸盒顶端全部撕开,然后把吸管放在里面喝。显然A氏以前很少喝这种纸盒装饮料,才会发生这种错误。
我赶紧和A氏说:“这种饮料不是这样喝的。纸盒上面有个小孔,你把吸管从那里插进去就行。”我只不过是想告诉A氏正确的喝饮料方法,A氏的反应却让我心里一颤,他以羞恼和愤怒的眼光,狠狠盯了我一眼说:“我从来就是这样的喝法,这样喝更方便。”不过为了证明他的说法,A氏从此改买铝盒易拉罐或塑料瓶饮料,再没有看见他喝过纸盒包装饮料。
在这个事例中,A氏预先推定,认为“我”指出他喝饮料时的错误方法,是想在众人面前给他羞辱难堪。当然,A氏的想法并不一定是错的,也就是说,并不能排除“我”恶意在众人面前羞辱他的嫌疑。但是,除了这种可能之外,他也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有另外一种可能,“我”只是好心告诉他正确的喝饮料方法,并没有恶意。况且,“我”和他只是普通的公司同事,彼此无怨无仇,为什么会想到要羞辱他呢?可是,A氏完全没有把“我”往好的方面想,而是对“我”进行“坏人推论”,判定“我”有意当众羞辱他。从此A氏对“我”耿耿于怀,两个人的关系一直无法搞好。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述:“外面的短衣主顾,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自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掺水也很难。”这段描述,生动地反映出了中国顾客对开店者进行防范的“坏人推论”心理:顾客总是认为店家一定是不诚实的,一有机会就要往酒里掺水,所以才要盯紧店家的手脚。
不仅中国的顾客对商店进行坏人推论,中国的商店也对顾客进行坏人推论。鲁迅在另外一篇杂文无题中,叙述了他在一家商店买三明治时,店家用手掌罩紧放三明治的盒子,严防鲁迅乘乱偷窃的情景。鲁迅感慨道:“这明明是给我的一个侮辱!然而,其实,我可不应该以为这是一个侮辱,因为我不能保证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纷乱中永远不被偷。也不能证明我决不是一个偷儿,也不能自己保证我在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决没有偷窃的事。”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坏人推论”的思考方式基本模式如下:当遇到一个陌生人,并且对这个人事先没有任何了解的时候,就首先假设他是一个坏人,假设他有犯罪的动机,假设他对自己怀有恶意,所以自己要采取谨慎的对策和周密的防范,严防自己吃亏或受害。
中国人独特的“坏人推论”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之间很难相处。中国人在内心中处处提防,使人和人之间在心理上树起一道高墙,划出一条鸿沟,拉开一段距离。很多人批评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这其实就是坏人推论的心理在作祟。试想:一个把别人都假设成坏人的人群,自然要相互设防,相互猜忌,怎么会团结一致呢?还有很多人批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可是有了“坏人推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假设周围的人都在谋划着算计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分析判断自己周围之人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被他们“算计”了。
外国人常常批评中国人虚伪不诚实,爱说大话空话。据说有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某大学教英语,某天给学生们出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上这所大学?”收来答卷后一看,全班二十多名学生的回答居然完全一致:“为社会作贡献。”这位美国教授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中国人这样的答非所问、口是心非,内心深层的想法也是为了提防别人,说一些别人抓不到把柄的大话空话,提防用心不良之人乘机陷害。
如果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从待人接物方面作一些调整,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就是从心理上,去除“坏人推论”,也就是“防人之心”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去除这种“坏人推论”的影响呢?采取欧美国家的“信用记录”是一个办法。欧美国家对每个人的信用表现都有一定的记录,一旦某人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缺乏信誉,就会有不良记录,这种记录将记载在他的档案里面,影响到他日后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信誉良好,就会处处遇到绿灯。不过,这种“信用记录”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如果要把“防人之心”从中国人的心理中驱除,就必须治本。
有这样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一位中国人到日本后,最让他感到意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被别人轻易地信任了。他去日本的“入国管理局”办签证延期手续,交材料时,入管局的办事员说他的材料中缺少“源泉征收票”(相当于纳税证明书),这可是办签证延期必不可少的材料。他赶紧说:“源泉征收票我忘在家里了,我现在就回家去取。”可是对方却说:“你今年的收入和去年的有很大变化吗?”这位中国人回答说:“没有。”对方便没有再向他索要“源泉征收票”,马上就给他办了签证延期。
当时,这位中国人感到十分诧异:日本人怎么这样轻易相信他没有说谎?中国常说“空口无凭”,为什么在这里“空口”说的话也被人相信了?这是因为,在为人处事方面,外国人会相信你讲的话。这不是因为他们幼稚,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不同,他们用“好人推论”,而且看重的是人的长期表现,如果一个人的信誉确实有问题,在长期的相处中就会发现,所以也就不用从一开始就对人有所防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