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领导者的用权指南
释典
《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西平县)人,思想家、政治家。出身贵族,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从荀子。《史记》记载,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好刑名法术之学,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未被采纳,于是埋头著书,即《韩非子》,共55篇,10万余言。后来,秦王嬴政看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就起兵攻韩,迫非来秦。在秦国,韩非劝秦王攻赵国存韩国,这一观点为嫉妒韩非的李斯、姚贾等人陷害他提供了口实,于是将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在狱中被毒杀。
韩非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经有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及商鞅的“法”治之说,韩非综合了三人的学说,认为法、术、势三者都是国君治理国家时不可或缺的。他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韩非子·八经》)意思是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在韩非法、术、势的思想体系中,核心因素是势,势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韩非子·人主》)。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天下,号令诸侯就是因为势。势就是君子的筋骨。而法与术则是君王守势的条件。
任何一种政治手段都应该以治下的人性为基础。在韩非子看来,“民之故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韩非子·五蠹》);人生性驱利避祸,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此事实正是一切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韩非并没有像他的老师那样,主张教化“恶”的人性,使之向善,而是充分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去建立赏罚制度,以制度来治天下。所以,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
因为人天性自私,人与人之间功利远大于情爱,“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篇》),所以统治者用“术”也是保势的必要手段。
“术”不同于“法”,“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订立的强制性制度,应明文公布;“术”是统治者控制其臣下的技巧,应深藏于胸,择机而用,不能示人;“法”静态的,而“术”则是动态的。
韩非子认为君臣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如果君主不懂得“操术”,就极可能导致“臣下轻君而重于宠人”(《韩非子:八说》)。
那么如何“操术”呢,韩非子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权,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
在《韩非子》中,处处都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冷静与智慧,虽然每每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非议。然而,纵观中国历史,统治者却多是外儒内法,以法家的理论为治国核心。
今存《韩非子》最早的注释本是唐代注《韩非子》20卷,著者不详,今译本有梁启雄撰《韩非子浅解》等。
《韩非子》与企业管理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要懂得公司权力的分配与集中,将核心权力控制好,以保证自己的领导之势。
企业管理中,领导人居于层级组织模式的上层,这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就使他具有了一种位势优势,这就是企业领导者的“势”。只有守住了这种位势优势,领导者才能有效地控制下属,行使决策权。
而领导者的势位优势是通过法定的权威程序来实现的。领导者的任命必须通过层级节制与权责关系的纵向运行所形成的等级结构组织的认同,换而言之,领导者的位势优势必须得到许多规章制度的有效保护与维持。
现代意义上的“法”已多是西方文化中所谓的“法”,而与中国传统所谓之“法”有了很大的差别。在西方,法规详细规定了组织的所有秩序,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法”更多成分是“礼”,组织与秩序也大部分存在于“礼”。而且西方立法是从权利出发的,它规定组织与秩序的功能。中国传统的“法”则更多地从义务出发,只能起到防止破坏现有秩序的作用。
这样,用“法”守“势”就一定要考虑到中国之法的一些弊端,即习惯的惰性。法生于礼,礼用于规范日常行为,当这种规范成为习惯时,就并不是一纸文书能够改变的。这时,领导者们就应该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了,这就是“术”。
韩非子认为用术就是“循名而责实”。“实”就是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员工。“名”,是这些人的头衔。“循名而责实”就是说担任该职务的人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什么事。所以领导者的责任就是把某个特殊的名加于某个特殊的人,也就是把一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人。这个职务的功能,早已由“法”规定了。也由其“名”指明了。
领导者怎么样为特定的职务选择合适的执行者呢?韩非的回答是,用“术”。韩非说:“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以臣子自己所言所行来分派任务,再以结果看效果。好就赏,不好就罚。这样一来,一切不称职的人就都淘汰了,只剩下称职的人担任职务了。
在《韩非子·内储说》中,韩非还为君主总结出了具体的“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可见,“术”可以弥补“法”之僵硬,使领导者更有效地行使领导权。
现代管理是人性化管理,韩非子的思想为现代管理注入更为冷静,更为理性,也更为深透入骨的管理思想。
大家眼中的《韩非子》
有一部书不是历史书,但确实很有用处,就是《韩非子》。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今天政治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证方法。《韩非子》非常深邃,在我看来,它的地位比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oMachiavelli)的《君主论》重要得多。
——许倬云国际著名历史学家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不起的这种鼻祖韩非子,我后来才知道美国哈佛大学把韩非子全部翻为英文,在他的法学研究所努力地研讨。
——余世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
《韩非子》中的管理智慧
1.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韩非子·主道》
[译文]英明的君主施行奖赏的时候,温润得就像及时雨一样,百姓都蒙受他的恩泽;他施行惩罚的时候,威猛得就像雷霆一样,即使是“神圣”也不能获免。因此英明的君主不随便给予奖赏,不任意免除刑罚。
2.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韩非子·用人》
[译文]英明君主用表计来提示眼睛容易见得到,所以契约能确立,英明君主的教导易于了解,所以说教能发挥效用;英明君主的法律容易做到,所以政令能推行。
3.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朝非子·难一》
[译文]对给予奖赏的人,君主应了解他的功绩;对受到惩罚的人,君主应知道他的罪过。
4.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五蠹》
[译文]君主施行奖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会有赦免,用荣誉辅助奖赏不足,执行刑罚的同时随即加他恶名,那么,德才好的和德才不好的人就都会为国家尽力。
5.主之所用也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君主有七种控制下属的方法:一是从多方面验证下属的言行;二是对犯罪者严惩以显君威;三是对立功者行赏,使其竭忠办事;四是分别听取下属言论,督察他们的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命令,使用诡诈的手段,来考验下属是否忠诚;六是明知故问;七是正话反说,正事反说,来考察臣子是否忠诚、可信。
6.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韩非子·杨权》
[译文]君上所察言论的方法,就像饮酒渐醺之境。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始终不先开口;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便显得越发糊涂。让他们分析自己的意见,我以此了解他们的意图;是是非非之言都集中到君主那儿,而君上自己却不必纠缠于其中。
7.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韩非子·明道》
[译文]君主不必发表意见,应让臣下很好地提出政见;不必规定行事之法,应让臣下做出更多的事情。臣下提出了意见以后,君主就像拿着刻契一样对臣下加以考核;臣下做出许多事情以后,君主就像拿着符节一样对臣下加以验证。如同验合符契一样,验证臣下的言行是否相符,再确定赏罚。
8.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必合其参;故奸无道进矣。——《韩非子·听法》
[译文]英明君主的方法,不许臣下有两种不同说法的进言,只许有一种;不许他们任意而为,进言必须合乎检验的结果,这样奸臣就没有办法钻空子了。
9.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於前,后悖於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自取一听,则毋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日,必有筴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有徵,赏罚随之。——《韩非子·八经》
[译文]遇到事情就集中众人的智慧,一一听取意见,然后集合起来大家来讨论。君主如果不首先一一听取意见,就集合众人议论,臣下后来发表的意见就可能参照别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原先的看法,这样君主就会分不清臣下的愚智;君主只是一一听取意见而不集合众人的议论,那就会犹豫而不能决断。不能濯断,事情就解决不了。君主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后,应有主见地取其中一种,那么就不会有掉入臣下所设的陷坑的危险。所以让臣下提出建议,然后威严地责令他完成。所以群臣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有记录,对于出谋献策的人,等事情发生后,来检验他们的计谋正确与否;对于有贡献能力的人,等功效表现出来后,再来认定他们所办事情的成败。成败得到验证,随之进行奖赏或惩罚。
10.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带着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再去问别人,那么自己不知道的事儿也知道了;深入了解一件事,许多不清楚的事儿都可以分辨清楚了。
11.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用反话反事来测试自己怀疑的事,就会了解奸情。
12.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
[译文]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所以车匠造好了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没有钱财,车子就卖不出去,别人不死,棺材就没有买。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13.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韩非子·主道》
[译文]君主被臣子蔽塞有五种情况:臣下遮蔽了君主的耳目;臣下控制了国家的财利;臣下擅自发布命令;臣下得以窃行君主的恩泽;臣下得以培植私党。
14.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译文]六种微妙的情况:一是君权被臣下盗用;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臣下借助外援谋取私利;三是奸臣假借类似情况欺骗君主;四是利害关系相反,奸臣危害他人谋取私利;五是不同等级名分的人相互越位,争权夺利;六是按照敌国的意图任免大臣。这六种情况,是君主应予以明察的。
15.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筴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於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韩非子·八说》
[译文]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考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君主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
16.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不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不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译文]现在有一个不成材的孩子,父母对他发脾气也不加悔改,乡人训斥他也无动于衷,教师教诲他也不肯改变,把父母的慈爱、乡人的品德、教师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一起加到他身上,然而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也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执行国家的法令,来抓捕坏人,这才感到害怕,修正品德,改正了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还不能够教育子女,必须要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纵,见以威势就屈从的缘故。
17.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韩非子·奸劫弑君》
[译文]君主与臣子之间没有骨肉亲情,通过正当途径可以得利,臣子就会尽力侍奉君主;通过正当途径不能得到安乐,臣子就会行私侵犯君主。开明的君主认识到这一点,便制定赏罚措施昭示天下。
18.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利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译文]权力和威势不可以让给别人去用。君主失去一分权势,臣下就会把它当作百分去争。所以臣下得到君主的权势,力量就会强大起来;臣下力量强大起来了,朝廷内外就会被利用;朝廷一旦被利用,君主就会受到蒙蔽。
19.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仞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韩非子·功名》
[译文]有才能而无权势,虽然贤能却不能制服不肖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高的木材,就能俯看千仞深涧,这并不是木材高,而是位置高。桀为天子,他能制服天下,这不是他贤能,而是权势重大;尧为匹夫时,连三户人家都管理不好,这不是尧没有才德,而是地位低下。千钧重的东西有船就能浮在水上,锱铢轻的东西没有船就要沉入水中,这不是说千钧轻而锱铢重,是有势位和没有势位的关系。
20.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韩非子·爱臣》
[译文]宠爱臣下太过分,一定会危及自身;大臣地位太高,一定会改换君主的地位;王后和妃子不分等级,一定会危及嫡子;兄弟之间互不服气,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我听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君主,没有防备,一定会有百辆兵车的臣子在他的身旁,以便夺取君王治下的民众而颠覆他的国家。拥有万辆兵车的天子,没有防备,一定会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他身旁,以便夺取他的权势而颠覆他的国家。
21.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韩非子·主道》
[译文]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欲望,如果君主显露自己的欲望,臣下就会精心粉饰自己;君主不要表现自己的意图,如果君主表现自己的意图,臣下就会表现出假象。
22.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明主兼行上下,故奸无所失。——《韩非子·用人》
[译文]用一个察得十个人的阴谋活动,是揭露下面阴谋活动的办法;用十个人察看一个人的阴谋活动,是揭露上面阴谋活动的办法。英明的君主兼用上、下两种方法,所以坏人一个跑不掉。
23.民之性,有生之实,有生之名。为君者有贤知之名,有赏罚之实。名实俱至,故福善必闻矣。——《韩非子·用人》
[译文]民众的本性是,既要得到厚赏的实惠,又要得到好的名声。做君主的既有贤智的名声,又有赏罚的实权。名和实都得到满足,所以“福善”之名必定传闻天下。
24.势不足以化则除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译文]君主对用权势无法制服的臣子,就应该坚决除掉。
25.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於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韩非子·备内》
[译文]君主不能不留心那些利在自己死亡的人。所以日月外面有白色光圈环绕,毛病就在内部,防备自己所憎恨的人,祸害却来自所亲近的人。
26.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是以明主之论也,国害则省其利者,臣害则察其反者。——《韩非子·内储说下》
[译文]事情发生了,如果有利可得,应当牢牢掌握它;如果有害,一定要从反面加以考察。因此明君考虑问题时,国家受害,就要察看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臣下受害,就要考察与他利害相反的人。
27.参疑之势,乱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译文]等级名分相互混杂的局面,是产生祸乱的根源,所以明君应该慎重地对待它。
28.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主道》
[译文]英明君主所用的“道”,要使有智慧的人竭尽提供他们的才能,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才能是无穷的;有成就君主就获得贤名,有过错臣下就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望是无穷的。因此君主不贤能却可以做贤人的老师,不聪明却可以做智者的君长。臣下付出劳苦,君主享受成就,这就是贤明的君主治国的常法。
29.人主之过,在己任在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备之,此其说必与其所任者为仇,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今所与备人者,且曩之所备也。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人主释法而以臣备臣,则相爱者比周而相誉,相憎者朋党而相非。非誉交争,则主惑乱矣。——《韩非子·南面》
[译文]君主的过失,在于已经任用的臣子,却又总是颠倒回来,和未被任作的人一起去防备他,这样一来,未被任用的人的意见和已被任用的人的意见作对,君主反而受制于他所不用的人。现在偕同君主防备他的人,也就是君主过去所要防备的人。君主不能彰明法令来控制大臣的威势,就无从得到平民百姓的信任了。君主放弃法纪而用臣子去防备臣子,彼此亲近的人就会紧密勾结而相互吹捧,彼此憎恨的人就会拉帮结伙而相互诽谤。诽谤和吹捧交相争斗,君主就迷惑昏乱了。
30.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韩非子·难一》
[译文]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一个人不兼任其他官职;一官不兼管其他事情;地位低下的人不必等待地位高贵的人来推荐;大臣不必依靠君主身边的亲信来沟通;群臣好像车轮的辐条聚集到中心一样归附君主。
31.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韩非子·十过》
[译文]内心坚贞足以起表率作用;外表廉洁则可以担当重任;私欲少则可以统治众人;守信用则可以亲近邻国。这是霸主不可多得的辅佐人才,君主一定要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