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者着急,说者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都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但也得让人要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中和坤和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砷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淳于髡运用言外之意的本领确实很高明。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齐威王听不明白的话,他的苦心不仅白费了,而且有可能落下个对君王不敬的罪名。但反过来,如果淳于髡不是一个善于运用“言外之意”的高手,恐怕再给他几个脑袋,他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说得巧妙,听得聪明”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当然了,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能听出没有说出的信息。因此,听话者要能听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也就是说,听话者要对说话者的感觉产生反应,而不是对其话语本身。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我们有效地听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1)了解意图。
即听出说话者的意图、期望、愿望、设想、观点、价值观等。你并不需要同意或接受这些概念、观点或者价值观,而是要尽力去理解它。
例如,一位年轻人在非正式的场合向上司说起工作量大、任务重,平时加班也干不完。这位上司误以为部下在叫苦,于是说了一大通要吃苦耐劳,要无私奉献的客套话,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如何艰苦奋斗的“故事”,结果那位部下气得七窍生烟,当即愤然离去。其实这位部下只是顺便反映一下情况,让领导知道他工作得辛苦,希望肯定和承认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那位上司能体察其意,说些得体的安慰话,表示一下作为领导者对部下辛苦工作的关心和肯定,那位部下不但不会愤然离去,而且有可能更加卖力地工作。由此可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是何等重要。
(2)揣摩语言。
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要尽力揣摩这些话的隐含意义。在这个瞬息多变的世界里,同一词语在48岁的父母和16岁的儿子眼里有区别,在50岁的老师和11岁的学生眼中同样有差异。如果沟通双方没有以同一方式理解,那么同一词语会呈现出不同含义。
有一天,一个妇女开着车到城里去,突然有一只轮胎漏气了。她停下车来,虽然她可以自己换轮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来帮助她,因为她穿得漂漂亮亮地要赶赴一场宴会。不久,一个年轻人停下车,并走过来问:“车胎漏气了吗?”假如这个妇女听到的仅仅是这语言文字的内容,她可能会生气起来,说出类似下面的话:“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车胎漏气了!”
如果她这样回答的话,她势必会激怒那个热心帮忙的年轻人而需要自己动手换车胎了。然而,她很聪明地体会到年轻人话里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烦,我能帮助你吗?”于是,她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而避免了自己换车胎的苦恼。
如果因为某些理由我们不能体会出他人话里的意思,而仅听到所表现的内容,对这个信息就会产生误解。
(3)倾听非语言暗示。
手势、腿部动作、声调、眼神、面部表情是一些非语言信息,它们构筑成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仔细观察、倾听和谨慎评价你面前的这种信息。用眼睛去听(也就是说,观察非语言信息)有时跟用耳朵听同样重要。尽管有大量阐述身体语言的书籍,但是要谨慎对待,可能有些作者已经告诉你点头表示同意,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是这样,你必须根据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来理解身体语言和其他非语言沟通。
要理解副语言,它包括语音、语调、停顿和沉默等。副语言揭示了说话者已说的话语和未说出的情感之间的不一致。任何一种副语言都可以加强或削弱口头信息。如果你对它们保持警觉的话,那么它们将有助于你有效地倾听。
(4)体味言外之意。
在许多情况下,当你专注地倾听时,从说话者的话中听出他不想说出的东西则相对简单。这样将有助于继续沟通或者结束对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世界著名谈判家的邻居是一位医生,在一次台风过后,医生的房子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医生希望能从保险公司多获得一些赔偿,但觉得自己没有这种能力,于是想找这位谈判家给自己想办法。
经过商议后,谈判家答应帮忙,并问医生:“你希望能得到多少赔偿呢?”
医生回答说:“我希望通过你的帮助,保险公司能赔偿我500美元。”。
谈判家点点头,然后又问道:“那么请你老实告诉我,这场台风究竟使你损失了多少钱?”
医生回答道:“我的房子实际损失在500美元以上。”
几个小时以后,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见到了谈判家,并对他说:“我知道,像您这样的专家,对于大数目的谈判是具有权威性的。但这次您恐怕无法发挥才能了,因为根据现场的调查情况,我们不可能赔得太多。请问,如果我们只赔300美元,您觉得可以吗?”
谈判家沉思了一下,然后对调查员说:“你的顾客受到这么大的损失,你居然还有心思开玩笑?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双方沉默了一会儿,调查员打破了僵局:“好吧,你别把刚才的价钱放在心上,不过我们最多也就能赔400美元了。”
谈判家严肃地回答说:“看一看毁坏的现场,你就会知道这点钱是多么可怜,绝对不可能!”
“好吧,好吧,500美元总该行了吧?”
“小伙子,别随便说出结果,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现场吧。”
在谈判家的一再坚持下,这一桩房屋理赔谈判,最终竟不可思议地以1500美元的赔偿费了结,这简直太出乎医生的意料了。
聪明而富有经验的谈判家从理赔员说话时的口气里,发现了隐含在对方谈话中的重要信息,找到了突破口。理赔调查员一开口就说:“如果我们只赔你300美元,你觉得怎样?”注意,关键就在于这个极易被忽视的“只”字上,它表现出了理赔调查员自己也觉得这个数目太小,不好意思张口。因此,他第一次所出的价格只是一种试探,绝不是最后的出价,在第一次出价后一定还有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在作出了这种判断后,谈判家在和调查员谈判过程中牢牢地控制住了局面,不轻易松口,最后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果。
(5)有耐心地听。
为了正确地倾听说话者表达的内容,你必须认识自己对所讨论的主题的倾向。你并不需要改变你自己的观点,但是你要能衡量并了解别人的观点。听众经常只是听到开始几句话并马上得出同意、友好、敌对或无关紧要的结论。相反,倾听信息,评价说话者的观点,然后在作出判断之前想想是否符合事实并小心分析,不要急于得出结论或放弃自己的想法,你只需以开阔的胸怀去自由地倾听。
(6)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外在干扰的副作用很大,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避开干扰并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达到有效倾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