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上,一个人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往活动的气氛、进程效果。那么,在对外交往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呢?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
不卑不亢,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节制与礼仪,热情而不殷勤,冷淡而不失礼,愤怒而不失控……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封锁,两国关系紧张,双方唯一对话和接触的渠道就是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会谈开始时气氛很紧张。中美大使每次一见面,便问:“今天谁先发言?”于是双方便先后依据各自的讲稿阐述一番自己的立场,讲后便问:“下次会谈什么时间?”然后各自离开。后来,王炳南大使回国,与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谈到会谈的气氛和场面,陈毅说道:“不一定老是那么紧张嘛!”“我们不乞求谈判,也不排斥谈判。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此乃泱泱大国之风也。”
1963年12月,陈毅应邀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大典。在肯尼亚举行的国家舞会上,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位置刚好排在一起。在中美关系长期僵持的时期,这无疑是个极其微妙的场面。陈毅既没主动凑过去套近乎,也没气哼哼掉头而去,而是坐下,喝起咖啡来。
美国代表团员有3个人:部长夫妇和美国劳联副主席。那位部长夫人首先向陈毅搭话:
“你们是中国代表团吗?”
“是的。”
“我是否可以与你谈谈天呢?”
“可以谈,怎么不能谈?”
于是,双方就开始聊了起来。那位部长一看夫人已开了头,便也凑过来,要与陈毅干杯,但又故作姿态地说:“过去米高扬访问美国,到我家做客,与我夫人聊天,我为此受到了腊斯克的责备,希望我们这次干杯不要引起麻烦。”
听了这话,陈毅不是破口大骂,猛烈抨击,而是不软不硬地回了句:“你怕麻烦,可以不要跟我干杯,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那位部长又匆匆说:“我提议,为中美两国有一天能够改善关系干杯!”
听了此话,陈毅也不赌气而是端起酒杯说:“我希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前进一步的,但条件是美国的国务院要取消对中国的敌视侵略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
在这场“较量”中,陈毅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中国外长的良好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对外交流的光荣典范。强国有强国的外交方式,弱国有弱国的外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