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意义非常大。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要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潮迭起是演说采用的一种主要结尾方法。即用一层高过一层,一句比一句更有力量把演说推向高潮结尾。如果用得恰当,结果一定良好。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很久以前,当哥伦布最初发现这一块大陆,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时,甚至亚当从创世主的手里出来,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一直在这里发着怒吼。古代的伟人,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曾经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那时的尼亚加拉瀑布和现在的瀑布同样的新鲜有力,前世纪的庞大巨象和爬虫,也曾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从那样久远的年代,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从未有过一刻钟的静止,从不干涸,从不冰冻,从不睡去,从不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听众的思维完全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演讲结尾可以从以下3点来强化。
①加深印象,结束全篇。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应该考虑“收口”了。“收口”是指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印象,这会在听众的大脑中“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演讲的结尾都是很重视的。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②言简意赎:耐人寻味。演讲结尾切忌重复、松散、拖沓、枯燥,最好不要使用人云亦云的客套式的结束语。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曾作了一篇题为《时代的启示》的演讲,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民族振兴之先驱,将以十倍的创新,百倍的努力迎接时代的考验!”伟大的哥德曾这样欢呼新时代的到来:“宽恕我吧!渗透着时代精神,这是莫大的乐趣!看哪,从前的智者是怎样思考的,而我们最后却远远超过他们”。结尾犹如撞钟,清音绕绕,耐人寻味,令人振奋。
③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尾,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6个字戛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伟大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