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江苏常熟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轿车和一辆自卸车同时行驶到一个小桥,但两车互不相让,都要强行通过狭窄的桥面。最终自卸车司机急打方向盘向一旁避让,桥栏被撞断,车坠入河中,人当场身亡。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礼让!因为不礼让而送命,多么可悲!
其实中国历来就有礼仪大邦之称,在待人接物中很强调“礼义”两字。用现代的话说,它就是要求人们待人真诚热情,宽厚待人,与人为善,以德报怨。
在“礼义”之中又特别看重“让”这个字。古人曰:“让,礼之主也。”意思是说,礼让,是礼仪的最主要部分。好礼、注重礼仪在中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美德。
有一个故事在古代很有名,叫“孔融让梨”。讲的是孔融年幼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们一块吃梨。每次吃的时候,孔融总是拿那个最小的梨子。一次,他的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最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相互礼让,而这个故事也被中国人世世代代流传。
社会礼仪有许多内容规范,但就其主要思想而言,是要求我们具有规则意识和礼让精神。
公共生活中需要礼让精神。礼让是一种社会美德,是教养和风度的体现。社会礼仪有很多内容,体现最多的就是“礼让”二字。礼让精神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他人意识”,无论行路还是用餐,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邻里之间,都要本着礼让的精神。
注重礼让,也并非我国的“特产”。只要是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让就必然会出现。从某个方面说,礼让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舒缓交通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序通过原则。行人需要很好的耐心和宽容之心来礼让他人,才能构建和谐通畅的交通秩序,保持良好的出行心情。乘车时要先下后上,过路时要先看后过,这是行人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排队,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讲的都是一个秩序问题。相反,若是自己被人撞到、踩到,应表现得宽容和气,不可反应激烈,口出恶言。多些礼让,就会多些通畅。
交通方面是这样,人际关系方面更是如此。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要有恭敬、礼让的精神和行为,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能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良好的维持和发展呢?最主要的一点是人人能懂礼节,善于礼让。不懂礼让,不讲礼让,人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发展。
人立身于社会,就应该以“礼”来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人际关系,使人我关系和谐。一个处处礼让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左右逢源;反之,一个不讲究礼让的人,会被众人所厌,最终无法立身。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价值观之上的。谦逊而彬彬有礼地对待别人,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论语》中,当司马牛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忧伤的时候,子夏劝慰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内皆兄弟也。”就是说,待人恭敬礼让,天下人都是你的兄弟。
相反,如果人们要是不恭敬礼让呢?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要不讲礼让,稍被他人碰了一下,就怒不可遏起来,骂起娘,甚至还拳脚相加,这还得了?
不讲礼让,路上的车就不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走,不仅交通事故频繁,恐怕天天都会堵车,想去哪儿都去不了;不讲礼让,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就没办法相处;不讲礼让,就不会有尊老爱幼这一说,社会程序就会全乱套。
生活在这个世上,谁都有不顺心的时候,要是不讲礼让,都要找一切可能、寻一切机会将它宣泄出来,这样工作岗位就成了出气筒、宣泄口。为什么有些服务行业的名声不佳?为什么一些政府机关被称为“门难进、脸难看”?就是因为一部分工作人员不讲礼让,心里没有礼让精神,从而在工作中发泄不满。
多些礼让,多些通畅。礼让,从我做起!
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里,要继承礼让精神,多份耐心和忍让,不仅道路会更通畅,社会也会更加和谐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