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27000000019

第19章

于中有三。一明地前以为正见。二何以故下。释正见。三是真子下。叹其正见。初句言或有众生者。泛举正见人也。能信者希。故言或有。所谓种性解行众生。亦通发心已上也。信佛语故者。正见所由。自未证法。依教生信。名信佛语。起常等想。是正见心。未有真智。故名为想。非颠倒见。辨正异邪。异前凡夫所起四倒。是名正见下。此结名也。何以故下。第二解释。何以故者问也。前于五阴起常等想。名为颠倒。今亦起常等想。何以故名正。下对释之。如来法身是常。举境显心。以法身既常。如常而解。是故非倒。常波罗蜜者。良以如来到常住彼岸。故称波罗蜜。问。佛德无量。何故偏举四耶。答佛德虽众。盖乃且据一门为言耳。于中略以七义释之。一简异凡夫。于有为中妄谓常乐我净。是故今就佛果德说真常乐我净。故经言。世间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常乐我净有字有义。二治患不同。生死法中有四种患。谓无常苦无我不净。翻对彼故。宣说如来常乐我净。三翻倒不同。声闻闻说生死之法无常苦等。谓佛亦然。起四颠倒。翻对彼故。说佛常等。四除障不同。故立四种。言四障者。如宝性论说。一者缘相。谓无明地。障佛真净。对除彼故。说佛真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障佛真我。对除彼故。说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以此意生苦阴身故。障佛真乐。对治彼故。说佛真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障佛真常。对除彼故。说佛真常。五对治阐提等四种过故。果德佛说常乐我净。如宝性论说。一阐提谤法。对治彼故。说佛真净。二外道著我。对治彼故。说佛真我。三声闻畏苦。对治彼故。说佛真乐。四辟支舍心。舍诸众生。对治彼故。说佛真常。六酬因不同。故立四种。言四因者。如宝性论说。一者信心。除阐提谤法。得佛真净。二者波若。除外道著我。得佛真我。三者三昧。以空三昧。除声闻畏苦。得佛真乐。四者大悲常随众生。除辟支舍心。得佛真常。以斯四义。故立四种也。七摄论云。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方便生死者。即是宝性论中缘相也。无明为感生之缘。故名为缘。即此缘是感生死家之方便。果从缘作。名方便生死。对治方便生死。故说于净德。因缘生死者。即宝性论中因相也。无漏业因缘。能感变易生死。果从因立名。故云因缘生死。对治彼故。说于我德。有有生死者。有生复有死。故言有有生死。即是宝性论中生相。此是当体立名。故言有有生死。对治彼故。说于乐德。问。宝性论直言生相。今何故言有生复有死。答。宝性论对第四坏相。故说第三为生。摄论对第四有死无生。故说第三有生有死。无有生死者。金刚心唯有于死。无复有生。故言无有生死。亦当体立名。即宝性论中坏相。坏相即是有死无生。对治此故。说佛真常。通称波罗蜜者。谓到彼岸事究竟。无极佛果为彼岸。智度论云。智度是真波罗蜜。菩萨因佛慧而得波罗蜜名。问。以何义故。名常乐我净。答依宝性论。净有二义。一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言同相者。法华论云。三乘六道。同有真如法身。故云同相。二离垢清净。以胜相故。同相即是有垢真如。胜相即无垢真如。同相即法华论性净。胜相即方便净。我有二义。一离外道虚妄我执戏论故。二离声闻无我戏论故。乐有二义。一离一切烦恼习气。证一切法故。二离一切苦。灭一切意生身故。常有二义。一不灭一切诸有行。以离断见故。二不取无为涅槃。常见故也。于佛法身。上来举境显心。此明心称境。以佛法身是常等故。于佛法身起常等想。名为正见。问。前言诸行无常是为断见。见涅槃常是为常见。今何故言于佛法身起常等。名为正见。答。前据执著。故是常见。今约信悟。故非常见。又前就正道。实不可说其常与无常。而众生于非常无常。横谓言常见。今明虽非常无常。无名相中强名相说。叹以为常。还如叹信解。故是正见。第三叹中。正见牒前。下叹有五。前四行益。后一法资也。行中真子一句。是总成人益也。有此正见。定能绍继。故名真子。如佛性论言。以四义释成佛子。一者因。谓是信心。二是缘。谓是波若。三是依止。谓三昧。四者成就。谓大悲。又彼论云。信因如父般若母。三昧依止如胞胎。大悲成就如乳母。菩萨由此四义名为佛子。此从佛口生等四种。应是彼四义也。从佛口生者。应是信心。从佛口教生信故。从正法生者。应是般若。证正法故。从化生者。应是三昧。以三昧修生。本无今有故。得余财者。应是大悲。以大悲功德财故。得之未尽。故名余财也。后三是起行益也。从佛口生。是闻慧也。教出佛口。依之生解。名从佛口生。从正法生。是思慧也。思从理起。名正法生。从法化生。是修慧也。行德先无。今时忽起。名为化生。得法余财。是法宝也。地上得理。是为正财。今得教资。说为余财。又解。得小分解。故言余财。又解。夫世间之财。父存之日所用。名曰正财。父没已后。子之所用。名曰余财。如来在世。自悟正法。傍以化人。名曰正财。佛灭以后。能信解正法。兼传以化人。名曰余财。又以法委寄。故言得法余财。广释佛子。如法华疏。世尊彼净智者。有人言。此文犹属一谛章。今所明者。从此已去是一依章。作二门释之。一来意门者。上来对三谛非究竟。明一灭谛究竟。今对昔依非究竟。一依是究竟。具如前辨。又上明一谛究竟。今显此一谛是究竟故。可以依凭。故有此章来也。二释名门者。此章名为常住安隐一依。非生灭故。名为常住。体离危险。故云安隐。至理无二。目之为一。可以依凭。故称为依。泛论能依所依义。具如摄论。有能依非所依。约本识言之。是烦恼种子。约佛性言之。是生死妄想。二所依非能依。约种子言之。谓本识。约生死妄想言之。谓佛性。三亦能依亦所依。约生死言。即是本识。本识依如来藏。故是能依。复为种子所依。名为所依。四非能依所依即是法身。法身显时。不复名藏。故非是所依。法身无生死。不为生死。所依。今此中明一灭谛。为至人所依。故名一依。从圣谛至一依。凡六章经。言并涉谛。知谛是解行之本。宜以谛为其正宗。虽六章辨谛。有四义不同。初圣谛章。明二乘无知圣谛。佛则有之。叹谛甚深。出二种谛名体章。一释无作谛虚实。一依章。明一灭谛是可依。三处言并涉于谛。而此义不同。下二章。虽言不涉谛。并是论灭谛事。就文为二。第一明昔四依。第二明今一依。就昔四依为三。一者举胜说劣。二明昔说劣意。第三对劣显胜。言净智者。有人言。牒上地前正见众生。彼于佛身离四颠倒名为净智。罗汉辟支智波罗蜜者。对劣显胜。地前净智。望彼小乘罗汉辟支智。得为究竟智波罗蜜。不名罗汉辟支智为波罗蜜。第二句中。此净智者。牒上地前净智之者。虽曰净下。将胜况劣。地前菩萨。望彼二乘虽名净智。于一苦灭尚非境界。况彼二乘四依之智。今明不尔。依文释之。世尊净智者。牒净智也。一切阿罗汉辟支者。此约人明净智义也。智波罗蜜。即二乘满足无漏智。即四智究竟。为智波罗蜜。又利根声闻辟支。名波罗蜜声闻辟支也。又二乘地。度分段彼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讫。故名波罗蜜。惑障已尽。故云净智。又望凡夫。亦名净智。此净智者。牒上二乘无学果智。所以牒者。欲明校量。是故牒也。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界。况四依智者。正校量也。明二乘无学果智。于一无作苦灭谛尚非境界。何况因中四依智耶。言四依智者。有人言。因中依四谛生智。故云四依智。所以因中称四依智者。至罗汉果唯正观一灭谛。故对果观一灭。故以因中为四依智。有人言。即是依法不依人。四依智。求法之始。凭理生智。法即四谛之法。了义是四谛之教。义是四谛之义。智四真之解。返于识著。起自外凡。来入内凡。为四依智。今以果况之。极果不知无边之灭。况四依智能知灭耶。问。二种释四依。以何为正。答。依四谛而生智。名为四依。此文无所出。故不用之。又依四谛而生智。名为四依。有滥上果。是故不用。又若用依四谛而生智。为四依智者。此非释初业义。依毗昙前三方便。未作谛观。后四方便。方作谛观。依成实念处。亦未作谛观。今文明三乘初业义。云何偏取谛观已上。方为初业。又举罗汉之终果。况罗汉之始因。故不应偏取谛观已上。宜以依法不依人四依为正意也。何以故。二释昔说劣意。若极果尚不知灭。况四依而能知耶。如来何故说四依。下释云。四依稚劣。因此得值诸佛菩萨说一乘经。为悟入一乘由渐。故须说之。三乘初业不愚法者。江南旻师云。三乘初业。即是干慧地。尔时即自知作佛。但厌苦情深。且取罗汉。故实有声闻。后方回小入大。复有人言。二乘初业。不愚于法。即成菩萨。故无复声闻。但取菩萨为声闻耳。故用无声闻义。即开善智藏法师。其人初执有声闻。于杨都兴皇寺正导有声闻义。而志公云。汝[言*呆][手*賣][託-七+史]于都亭头。法师解此语。昔在会稽灵嘉寺道有声闻义。灵嘉正在都亭头也。因此遂改无声闻。问。今为用有为用无耶。答。亦有亦无。不同两说。言亦有者。于缘有随缘有。言无者。就理明无。故法华论破无声闻义。明有声闻。不同开善。亦不同庄严。初业已知无声闻。且取罗汉为证。若初业已知无声闻。不应取证。若以取证。则不知无也。今总问。法华经三周明乘权乘实。辨声闻人未闻法华。自保究竟。若闻说法华。回心入大。方自知作佛。今此经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者当觉当得。云何会通。答。有人言。声闻有二种。一者愚法。二不愚法。不愚法人。谓退菩提心声闻。愚法之人。谓本乘声闻。乘声闻。自保究竟。闻说一乘。方知作佛。不愚法人。自知作佛。今须难之。法华经云。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皆自保究竟。闻说法华方知作佛。云何乃取舍利弗等一切声闻为愚法人耶。此一不可。又舍利弗等。即是退菩提心声闻。何处离此已外。更有不愚法人。此二不可也。江南诸成实论师释。有理教。若就道理。三乘人初业。即自知作佛。初业者。从四念处已上。即是三乘初业。此时已自知作佛。罗汉故自能知也。若就教中明义。三乘初业。乃至罗汉。不自知作佛。要待闻法华。自方知作佛。故此经据其不愚。法华据其教。故明其愚也。理是实说。教是方便说。问。若胜鬘是实说。法华据教为方便者。则胜鬘是了义经。法华名不了。讵可然耶。法华论云。此经正明因辨果。因则七处佛性。果则三佛菩提。岂可言其不了。又若法华据教说。则三根之人无有禀教之益。三周之说则有徒劳之弊。汝言胜鬘据理说三乘初业乃至罗汉自知作佛者。今捡胜鬘始终。及法华经论。以定其得失也。胜鬘一文云。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此是罗汉自谓究竟。自知作佛。若自知作佛。则知更受。不名不受后有。汝言初业不愚法自知作佛者。云何复言得不受后有智。而是究竟。次文云。罗汉辟支佛于四不颠倒境转。若三乘初业及阿罗汉自知作佛。即知佛常乐我净。云何于法身而起四倒也。问。若引前二文云。罗汉自保究竟。不知作佛者。今亦二文。初文云。彼前所得地。不愚于法。自知有余地。当得菩提。后文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当觉当得。答。前文后文。若未闻法华一乘等经。则自保究竟。若闻法华等一乘经。则知作佛。是以两文无相违背。故此胜鬘与法华同也。问。文云。不由于他。自知作佛。云何乃言闻法华等经。方知作佛。答。此言自知者。要闻他说。而自心证见。故言自知。如华严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又如舍利弗云。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身子闻经而称自觉。今亦然也。佛性论云。如来他身为五因缘。一为说无常苦。涅槃寂静。令众生于三有中而生怖畏。二生怖畏已。令入二乘圣道。三入圣道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说大乘法华真实教。令诸众生舍本所执。摄取慈悲波若方便。四摄已于无上乘而成就之。五成就已。授其无上道记。是名化身事。此五中第三正明二乘未闻法华自谓究竟之大证也。若二乘自知作佛者。则化身无五事。此又证法华经是化佛说。以化佛有此五事。余二佛无五事。又法华论解开示悟入中云。所言悟者。谓不知义。明一切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又释。破十种人病中。阿罗汉有三种颠倒信。一者信有三乘。名颠倒信。道理无三种。有于三。名颠倒信。为破此病。明乘平等门。明三乘人同受大菩提记故。以此推之。当知二乘未闻法华。并是愚法。又龙树云。阿罗汉生三界外净土中。闻法华经。方乃作佛。亦是其证。以经论验之。故知未闻一乘。则自保究竟。若闻一乘。则自知作佛。问。约何位论初业。答。江南诸师云。虽有二文。并是初业已自知作佛。今不尔。有二种不愚。一者后业不愚。二者初业不愚。后业不愚。得罗汉果竟。值善友闻一乘经。回心信大。故不愚大法。故前文云。得不受后有智。彼前所得地不愚于法。二者初业不愚。即四依之人名为初业。闻一乘经回小信大。法华亦有二人。一果人不愚。谓身子等闻一乘经自知作佛。二因人不愚。谓发二乘心人闻法华经。回心信大。略举始经二种不愚。中间无定。问。小乘初业正据何位。答。谓小乘七方便等。故杂心云初则名始业。成实论以念处为初业。此以小乘为初业。于小乘初业中。于小乘初中值善友。闻大乘经。方知作佛。此四依者是世间法者。第三对劣显胜。有人言。彼二乘所依四谛是世间法者也。苦集是分段世间。灭道是变易世间。一依已下。简真异伪。言一依一切依上者。总以简之。一灭谛真依。过彼小乘有作四依。亦过大乘无作三依。名一切依上。下别简之。出世间者。过前世间有作四依。故名为上。复过大乘无作三依。故名上上。无作三依望有作四依。已名为上。一苦灭谛。复上于三依之上。故云上上。今评定之。此释有二失。一文烦误。所以然者。前已云一依者一切依上。谓出二乘有作四依上。复出大乘无作三依之上。故云一切。而后复云出世间上上。出有作之四。无作之三。故云上上。是为烦也。二相违失。前云一切依上。后复云上上。同是一灭谛依。不应有此二句若云上上。前复皆尔。若直云上。初后亦然。今明上辨佛说四依意。今是简彼四依胜劣不同。故有此章来也。此四依是世间法者。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此是依教寻理。本是凡夫。为世间法。世尊一依者。此明二乘果也。婆沙中正明小乘一谛。一谛即是一依。故小乘人亦明一谛一依义。小乘以灭谛一依为究竟。普胜一切法。故云一切依上。又因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果中无复此四。唯作一灭。故云一依。问。因中四依。既称世间。果中一依。应是出世。何故直云一切依上。而不云是出世间。答。既云一切依上。即知是出世间。但为后大乘出世。是故不说。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者。上来明小乘依。今对小依。以辨大依。从此文始。正是一依章。小乘一灭谛。已名为上。今大乘过于彼上。故云上上。以上上故。名第一义。所谓灭谛者。前对小明大。今出依体也。此释无前二失。复得大乘义分明。世尊生死依如来藏。江南诸师从此下是颠倒真实章。颠倒是生死。真实是一依。明本在因中。能为生死依作持建立。是为颠倒依于真实。今但存略故云颠倒真实。今谓此章实是颠倒真实章。但释颠倒真实。与南北义不同。若言生死是颠倒。如来藏是真实。与上空义隐覆是复何异。空义隐覆。亦明能覆是虚妄不实。所覆是实。又与下自性清净心烦恼隐覆此复何异。今所释者。依如来藏有生死。作此说者。名为善说。是不颠倒。若三种众生外道二乘空乱意菩萨。不依如来藏而有生死。作此说者。名曰颠倒。故真实。问。此章何故不属一依。答。一依章。对昔小乘依非究竟。明今常住一依究竟。今文乃对三种人不依如来藏有生死是颠倒。依如来藏有生死是不颠倒。故不属一依章。此章为二。一明真实。二者明颠倒。真实中为二。初略明真实。次广明真实。各有三句。初三者。一明依如来藏有生死。二以如来藏故说生死本际不可知。三明能如上说当于道理名不颠倒。问。此与上一依何异。答。上是境为智依今明染净依。又前亦得是显为显依。今亦得是隐为显依。境为智依。一实谛境。能生一实智。故境为智依。问。何以得知境为智依。答。上明二乘四依智。乃至二乘果智。依有量灭谛境。既非究竟故智亦非究竟。为对彼故。明无作灭谛是究竟。能生究竟智故。故境为智依。又前明显法为依者。灭谛显现为如来所证。故前云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又前是能生依。以境能生智故。后明依持名依。非佛性能生生死。就前释依。以依凭为依。就后释依。以依持为依。后以隐法为显依者。如来藏即是隐。能为生死显法作依。生死依如来藏者。为对外道小乘人及余大乘人。不依如来藏有生死故。今明依如来藏有生死。外道有二人。一执邪因。二执无因。执邪因中。一计人为因。次计法为因。计人为因者有二种。一计自在天为生死之因。二计神我为生死因。计法为因。或计世性。或计尘微。为生死因。言无因者。谓自然而有生死。今为对彼邪因无因。故说生死依如来藏。故如来藏为其本因。二小乘及余大乘人。但知依结业而有生死。此但得末。未穷本。今为对彼故。明依如来藏故有生死。又欲明一切众生有佛性义。故说依如来藏有生死。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此是第二句释上依义。既明由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本际无始不可知。依藏有生死。生死亦无始。本际不可知。若不依藏有生死。则不可无始来有生死也。有人言。佛性无始。生死有始。始应可知但与佛性合用。故云本际不可知。又释佛性无始。生死有始。背佛性故有生死。须见佛性。方了生死之始。唯佛能见其始。十地亦不知其始。故云本际不可知。问。龙树云。生死有始无始。皆是邪见。今何故偏言生死无始答。虽二俱邪见。但为破众生有始。故说无始。无始者。欲明其有因义。又中论中。佛说无始者。欲明空义。既其无有始。亦无中间。亦无有终。无中无终。故无生死。有言其无始者。欲明无有始。非谓有无始。是故无始辨生死实。不作此解。则是邪见。世尊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者。此第三句。能如是上说信依如来藏有生死。此是当理之言。名为善说。即是真实。若如外道二乘所说者。名不善说。又举能说是善。显所说不虚。世尊生死生死者。此第二广辨依相。就文亦三。一明能依所依不二。二明能依所依不一。三明重论不一。初文又二。前叙能依之相。次明能依即是所依。今前辨能依之相。上云生死依如来藏。又云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故今解释生死之义。有人言。生死生死者。总以标举生死非一。故重言之。又生死中。其有二种。一生死生死。凡夫所起。二涅槃生死。如涅槃说。住大涅槃。能建大义种种示现。今为简后涅槃生死。偏举初门。是故说言生死生死也。

同类推荐
  • 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忠义集

    忠义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疚斋小品哥窑谱

    疚斋小品哥窑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戊壬录

    戊壬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律苑事规

    律苑事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婉如一梦

    婉如一梦

    唐婉如在一次下水救落水儿童时意外溺水,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来到了大唐,竟然成为皇太子李贤奶娘之女,而且在毫无准备下得到太子李贤的垂爱,收获到爱情。本以为顺从天意安排,从此以后可以和李贤白头到老,却不知命运多舛,一个成为了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另一个却进入深宫之中,亲眼目睹了唐宫中的政权交替、勾心斗角、爱恨情仇……
  • 二次元的休闲

    二次元的休闲

    隐藏在平淡日常下的迷雾,林逸对着毒舌系统欲哭无泪,次品系统怎么玩?所谓的一切计划最后是为了什么?先不谈这些,生活费还是要解决的,借鉴之类的不能怪我了,这叫推广一下优秀轻小说作品。轻音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武道馆我们的游戏可是要注定大卖哦
  • 战神再生之兵不血刃

    战神再生之兵不血刃

    本文为《龙焱》、《全职特工》、《最强雇佣兵》姊妹篇与相关故事的延伸,致敬所有为民族复兴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 弘武记

    弘武记

    客官,您说有不通武学之人得一秘籍成了绝世高手。我却说,这人若照着练下去,纵然秘籍是真,他也多半成了废人。您说,大侠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我却纳闷他们哪来的盘缠?官府又去哪了?您说,点穴剑气。我说,这些真有,但您口中的却是神话。您说我胡搅蛮缠,我只想给您讲个并不存在的故事:历史的河流出现了分支,隋末唐初,李世民玄门事变失败,李建成登上皇位,支流从此渐行渐远;四百年后,辽人大举起兵犯我中原,先帝以一道《召武诏》废祖制,振奋宇内;天下英豪,纷纷负技投军,终将辽人驱逐;此战二十年后,天下一片兴兴向荣之态;奈何大战余波未消,太平盛世之下暗流涌动;初出茅庐,欲闯荡一番事业,却不知自己已然一脚踏入了泥潭之中。
  • 剑启虚空

    剑启虚空

    神秘人之徒,盘古开天之主,轩辕之后,平淡的生活被这一切打破。随着自己能力的增加,知道的真相也便越来越多,身上背负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直到一天,真相大白,事实的背后却是一场巨大阴谋。振宇该何去何从?事实的真相究竟又是如何?关注《剑启虚空》为您带来的精彩吧。
  • 凌玄界

    凌玄界

    他出生于名门世家,笼罩在父亲哥哥们的光环之下,他又被人们称为废物,一个受人欺凌的贵族,他不屈,他能否走出废物的阴影,最终成就自己的的辉煌?
  • 吴钩月冷

    吴钩月冷

    东方玥何其悲哉,名为公主,实为弃子,六岁丧母,本该金尊玉贵,却被发配边疆,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东方玥何其幸哉,少年得长辈护佑,成长为北疆战神,意气风发,身边追随者无数;而今东方玥强势回京,朝堂、后宫、天下又将如何呢?
  • 综漫之玄幻神豪

    综漫之玄幻神豪

    当一个人有了天大的机遇,他自然就会变强。但当这个机遇大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呢?他会变得孤独,空虚。那时他会做什么呢?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神印王座……接下来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会慢慢写的。
  • 桃花小和尚

    桃花小和尚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的对面有座桃花山,桃花山上有座桃花寺,寺里有个漂亮小和尚和好多小和尚。
  • 无限梦想与无尽天空

    无限梦想与无尽天空

    无限的梦想,无尽的天空,苗木用无数的灵力开启了异世大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