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此四圣谛下。此是第十。一谛章。上来前四章。通明量无量究竟非究竟。此下四章。就无量谛中更明取舍。谓三谛不究竟。一灭谛究竟。上四章为二。初明无量谛。次三章辨如来藏法身空义隐覆。今四章亦开为二章正论谛究竟非究竟非究竟。次两章。谓如来藏依持及清净隐覆。初二章论谛即二。第一对三谛非究竟。明灭谛是究竟。第二对昔依非究竟。今一灭谛依是究竟。问。何故一谛对今。一依对昔。答。前圣谛章。以对昔有量。明今无量。故一谛不复对昔。上来对今三谛非究竟。是故须对今三非究竟。明一灭究竟。上来未对昔依明今一依。是故对昔依非究竟。辨今依究竟。一谛章。以对今三非究竟。明今一灭究竟。是故一依不更对今三依非究竟。一依是究竟。就此一章。以二门释之。一来意门。从圣谛其空义隐覆上。已论昔谛非究竟。今无量究竟。今就无量谛中。自简三非究竟。一是究竟。故有一谛章来。又欲明佛教大宗舒卷之。佛法广说则八万四千。摄八万四千在于八谛。次摄八谛唯成一四谛。虽有四谛终归一谛。唯此一谛。是其真实。对多是故言一。若归一谛。则无覆多。无多亦不可言一。故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大品云。是四谛平等。佛不能行。佛不能到。盖是佛法之大宗也。第二释名门。言一谛者。四谛之中其唯简取一苦灭谛。故名为一。此一非虚妄及异。故名为谛也。就文二。一对虚明实。二不思议下。对情显深。初中。前略。后广释之。此四谛三是无常一是常者。是其略也。此四者。牒上无作四也。上从一切如来乃至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苦灭道。此是广释无作四圣谛竟。故今牒之。所以云此四圣谛也。三是无常者。谓苦集道也。此之三谛。四义故无常。一相各异故。二因缘生故。三本无今有故。四已有还无故。灭谛翻此四。故名为常。然若通就理论之。则四谛同入真如。故悉名为常。此是差别无差别义。若无差别差别者。宜开四句。一苦集二谛。但是无常。二灭谛但是常。三道谛亦常无常。若是四谛中道常。此是因道。故名无常。若是佛果之道。称之为常。四泯上三门。归乎一相。言妄虑绝。不可说常无常也。故中论观如来品云。寂灭相中。无常等四也。即此章下文。若定执涅槃常。生死无常。是堕二见。故知理未曾常无常也。何以故下。第二广释。前问起发。何故三谛皆是无常。一谛是常。下解释之也。前解三谛有二。初正解。是故苦谛下。总结也。正解凡有六句。初三明是。后三辨非。三谛者牒前也。入有为者。苦集及道为三相所为。故曰有为。又有为是总。三谛是别。收别入总。故言入有为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是无常。实无有法。倒有情所起。故名虚妄。言非谛者。非是真谛。言非常者。非是真常。言非依者。非是真依。有为刹那不住。不能作染净依持。故言非依。总结易知。下释一谛亦二。初释。后结。还翻上六。三句明非。三句明是。离有为相者。异上初句。不从缘集。故离有为。言是常者。此句正应名非无常。异前第二。非虚妄者。异上第三。言是谛者。对前非虚妄是真谛。涅槃云。若法不真。不名实谛。此是就体为言。若智会前理。智亦名谛。是则二乘有苦谛。而无真实。今以境实为谛。如云诸佛菩萨有谛有真实。言是常者。对前第二明理是常。言是依者。对上非依。以是常住是可依。是故下结。结中少前二句。谓非常非依。有人言。从一苦灭谛。是第十一章。常住安隐一依。前明有虚妄法非是依。今明真依者。乃是金刚心外众苦尽处。离有为相。常住不变。此真依也。今明此中虽辨于依。为成灭谛。故不同此释。上来第一对虚明实。不思议下。第二对妄情显深。于下初言不思议者。总叹显深。绝凡圣境界。故名不思议。下别显之。别中有二。一理出情外。二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下。有人言此文是颠倒真实章。既言二见颠倒及二乘。如七日婴儿。以二乘执苦无常。不见常乐灭理。亦是颠倒。一灭谛理。出此凡圣境界。称为真实。此释于今文及义并好。但后列十五章名。颠倒真实是一依之后。今乃明在一依之前。有此一好。未敢用也。今谓上明理出情外。此辨情不及理。初中有三。谓法。譬。合。三章各二。初二者。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者。出过凡也。亦非二乘智慧境者。过二乘。以出过凡圣境界。则释上不思议也。有人言。从是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是颠倒真实章。今且依前说也。但须知之。譬中二者。如盲喻不见众色。譬过众生心所缘也。色譬灭谛。盲喻凡夫也。七日婴儿不见日轮。第二譬过二乘境界。日喻灭谛。七日婴儿喻二乘也。七日婴儿。但见余色。不见日轮。二乘能观苦空。日轮既盛。翻有损眼之义。以譬常住。二乘所未宜知。凡夫全不见。如生盲。二乘分见。如婴儿婴儿有眼。而眼弱。日轮强。故不明了。又婴儿但见光。全不见轮。喻二乘但得事灭。不体法身本性寂灭。下合亦二。苦灭谛者。合前众色及日轮也。非凡心缘。合生盲不见。亦非二乘下。合婴儿不见日轮也。凡夫识者。上来第一理出情外。自下第二情不及理。又法。譬。合。明凡夫二乘不见本性寂灭谛。此下释不见所以。凡夫二乘并有过失。是故不见灭谛。就文为二。一双标二门。二双释二门。初中有二。一标凡夫过失章门。一切罗汉下。标二乘章门。凡夫章门有二。初二见章门次颠倒章门。二乘智是清净者。对凡夫二见颠倒。故目二乘为清净。边见者。此下广释章。二门即二。初释凡夫过失章门。次释二乘章门。初门中。前释二见。后释颠倒。前中初言边见者有三。谓标。释。结。断常二见乖于中道。故目为边。若以无见为断见。有见为常见。此则通于五见。今唯边见。为断常正是五见中之一也。释有二。一依我起边。二见诸行下。依法起边。依我起中。凡夫者出起见人也。于五受阴起见境界。我见妄想计著生见者。正明起见。明起见中有二。一起我见。二起断常。于五受阴前起我身中有我。则是身见。故经言六十二见。以身见为本。身见为本身见即是断常之因。是故前明起我见。妄想者。起我见所由。无我计我。所云妄想。执实有我。起决定心。名为计著。生二见者。此明从我见生边见。计即阴我。阴灭我灭。而生断见。离阴计我。阴灭我存。而生常见。是名下。第三结也。若望正道。凡夫有三重颠倒。本来无阴。而计有阴。一颠倒也。二于阴上。复计为我。二重倒也。三而于我上复起断常。谓三重倒也。故法华论解种种惊怖云无人法。谓人法即是颠倒惊怖也。见诸行无常。第二计行断。就法明断常。昔罗什法师云。断常有二。一执人断常。二计行断常。当罗什在世。未有此经。而解与经合。就依法中。初依生死涅槃二法。以起边见。二依色心而起边见。就初生死涅槃法中有二。初别明于生死涅槃起断常见。次总明起见过失。见诸行无常是断见者。依生死法起断见也。五阴集起。名为诸行。又中论行品云。五阴从行生。故名行见。此诸行无常灭坏。故断见。是断见非正见者。结以显非也。见涅槃常是常见者。依涅槃法起常见也。别论正是大涅槃。通则三乘所得。皆是涅槃。问。涅槃实常。还见为常。应是正见。何故言是边见。答。涅槃虽复是常。是因缘常。非定性常。取为性常。故是边见。是常见非正见者。结以显非。理实生死涅槃中。皆起断常。但众生现见生死无常灭坏。多起断见。见涅槃法无为永安。多起常见。故偏说之。妄想见故者。总明断常起之所由。妄想见故。起于断常。言妄想者。实非是常。横谓言常。故云妄想。宝性论云。不灭有为行。以离断见边。不取无为涅槃。以离常见边。所以尔者。以生死即涅槃。故无可灭。涅槃即生死。故无别常。故论云。第一义谛。说生死法名为涅槃。此二法不分别故。彼论云。无分别之人。不分别世间。不分别涅槃。有人言。明此计非是念念生灭无常。乃言一切万法死后生见。净佛国土见。亦不应除也。于身诸根者。此就色心起边见亦二。初明边见。次明过失。然于色心得具起断常。于色法起常见者。如谓五大是常。及微尘之常。心法亦起断见。如受灭我灭。今此中就色明断。就心辨常者。并据显现为言耳。于身诸根。分别见坏。于续不见。起断见者。依坏色起断见也。眼耳鼻等。是身诸根现见尽灭。名见法坏也。于未来世。更有报起。名有相续。愚暗不见。谓之断。此是见坏。而不见续。故是断见。妄想见故者。明起见所由也。于心相续下。明依心计常。心法续起。明心相续。凡夫不知。谓是常然。愚暗不解。不知刹那间意识境界。显不解相。刹那是念。念念之中。前为意根。后为意识。意根意识。分齐各异。名刹那间意识境界。凡夫不解。故便起常见。犹如小儿。见旋火轮谓不断绝也。问。何故云意识境界起常见。不云五识起。答。意识多缘无量境界。故多计意识为常。五识各主一尘。代谢易知。故偏言意识。又五识托现五尘。不得循环长久在缘。意识通缘去来。或忆本事。故于意识通缘多生常见。又释。前已云心相续。此言意与识。于中不知随境生灭。故生常见。则六识通在其内。上来第一明起边见。下对显起见过失。此妄想见。牒上所辨断常二见。于彼义若过若不及者。正明过失。有人言。谓于前一苦灭义。断者太过。常者不及。问。前计我人等以为断常。何关灭事。而于灭事明过与不及。答。理不离事故尔。故起断见。谤无世事。以无事故。不得就之推求取实。名为太过。彼常见者。执取事相。不得舍事以取实义。说为不及。其犹世人。见绳为蛇。弃求绳。此是太过。留蛇取绳。便为不及。此亦如是。有人言。此断常妄见。于彼理灭定义。若过不及也。以断见谓诸法一向灭。不知理灭是有。故名太过。以常见谓诸法相续常。不知理灭。离相寂灭静。不可说常。故名不及也。有人言。色心皆有过与不及。于色法过者。现阴坏。谓是断。是为若过。不见后续。名为不及。见心相续。谓是常。名为若过。不知刹那相间。名为不及。有人言。有为诸法无常。计佛亦无常。故言若过。若不及者。涅槃是真常。乃居金刚心外。向计现五阴无常身。即是涅槃。此去涅槃太远。故言不及。今依文释。断为太过者。见诸根灭坏。即谓未来无复续起。故为太过。见心生灭相续。即谓凝然常。不知生灭。名为不及。无常谓常。无断谓断。名为异想分别。上来第一广明二见。颠倒众生下。第二次明颠倒。颠倒众生者。举倒见人也。见于五受阴。是倒见处。谓是有漏五阴也。无常常等。是倒见相。别就常倒中有三。一无常者。是倒所迷法。二言常者。是倒所建立。三言想者。是倒想也。体是真见。通名说想。又无为有。故名为想。常倒既尔。余三亦然。通而论之。于五阴同起四倒。别则迷色起于净倒。迷受起乐。迷识起常。迷想迷行起于我倒。问。五阴实是无常苦乐等。凡夫何缘计为常等。答。如杂心云。以其相似相续覆故。计之为常。威仪覆故。计以为乐。作业覆故。计以为我。薄皮覆故。计以为净。问。经中说生死法具有五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今此何故偏说四种。翻为四倒。答。此等离合故尔。若就生死无我法中。分二无我。则有五义。如成实说。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法体空者。说为无我。如维摩中。众生空者。说为无我。法体空者。名之为空。故彼经言。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由分此二。故有五义。翻对此五。倒亦应尔。言此今合故。但云四耳。问。凡夫起我倒。是何等我。答。是人我也。今明无我者。人无我也。又问。无我理通染净。今此何故偏说生死。以为无我。翻之为倒。答。然我无我。通局不定。凡有四种。一就解惑二情相对。生死有我。涅槃无我。以著我故。世间受生。故说有我。离我不生。使证涅槃。故说无我。故地经言。世间受生。皆以著我。若离著我。则无有生。斯文显矣。二就法相虚实相对。生死无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虚诳不实。又不自在。故名无我。涅槃真实。具八自在。故说有我。故经说言。生死无常。无我乐净。涅槃之法常乐我净。三据如理二俱无我。故经言。凡夫我空。乃至诸佛。生死法空。乃至涅槃者。四就假用及实。以论生死涅槃二俱有我。生死我者有其二种。一者世谛假名之我。谓五阴法和合为人。故经说言。众生佛性不离六法。六法者。所谓五阴及我。二实性之我。故经说言。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谓如来藏性。生死之中具斯二我。涅槃亦尔。诸德和合。名之为佛。是其假我。穷其体实。即是性我。我无我义。通局如是。今据第二。故说生死一向无我。翻之宣说取我为倒也。一切阿罗汉下。上来明凡夫二见及颠倒。从此下释二乘上智。就文为二。初明二乘不见真实。从或有众生信佛语下。第二明有能信之人。净智者。对前凡夫二见及颠倒之垢。故名净智。于一切智境界者。一谛理是一切智之境界。及如来法身者。是佛界德。二乘虽有净智。本不见此二也。或有众生下。第二出能信之人。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温柔的不是岁月是你的眼眸
不知道你的成长岁月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温柔耐心,帅气阳光,带着温暖,迎着朝阳,和着清风朝你走来,那一瞬间,你觉得这个世界都亮了。黑暗算什么,逆境算什么,这一切都不敌那个人一眼回眸带来的冲击。景城一中有个叫陆琉的男生,在景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有一张男生嫉妒,女生爱慕的脸,有着天才羡慕的头脑,有着体育生也不及的体能素质,有着众人不敌的家世,他是真真正正的天之骄子,上帝宠儿。十七岁的安瑜,容色灼灼,她的出现让平凡的高中生活画下一抹不平凡的色彩。一中之人谁不知道,新来的校花,温柔美丽,带着同龄人没有的知性的魅力。大家总说,这个人有魔力,让一众男生着了魔。后来那个叫陆琉的男子心里住了一个人,为她着迷,为她疯。后来那个叫安瑜的女生心里藏了一个人,为他心动,为他伤。七年后,----“你终于回来了。”大家的青春都有过的年少时的懵懂和悸动,你是否也期待过有一人为了你敢与世界对抗,却在你温声软语中投降,这是一本叙写青春、成长、浪漫、爱情的书。智慧背囊: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
《智慧背囊》系列丛书包含有亲情故事、友情故事、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哲理故事、成长故事等,囊括青少年成长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各个历程,从生活到学习,从内心到情感。这本《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是该系列中的一册,作者是李继勇。《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收录了《轮椅上的小提琴家》、《坐以待毙的地主》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