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①“爱心”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到现在的“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推崇的。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是其基本内容。一个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的孩子,也一定会是一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关心爱护周围的一切。而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也能与更多的人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多的成功。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别人的爱和发出移情和同情之心的对象是父母、亲属和小同伴。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数家庭只有父母和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抚爱、赠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对象。他们受到的关心和爱实在太多,而引导他们去付出关心和爱的机会、措施太少。他们从不懂得要分享食物、玩具、图书,从不知道父母在工作和家务双重负担中付出的辛劳。他们习惯于为所欲为、有求必应的生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享受,很少想到别人的需要,以致使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染上了自私、懒惰、任性、缺乏责任感和不会关心他人的毛病。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有的父母心甘情愿地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用昂贵的代价买“名牌”,一味地满足子女的高消费;有的父母下岗以后,怕子女难过、委屈,瞒着家人去干累活、脏活,却仍让子女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可悲的是在这样的反差中成长的儿女给父母的回报却是冷漠和自私。有一位家长,他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父母生病不闻不问。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
②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只是让孩子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所以培养爱心,要善于创设时机。给孩子买了新玩具、新图书,就要引导孩子妥善整理,并和别的孩子一起享用;家中鲜花开放时,启发孩子带一盆到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一起欣赏。对四五岁的孩子更要在游览、参观中给孩子讲解家乡的新建设、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欣赏祖国的美丽山河,学会爱护社会的花草树木,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卫生和安静。
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和呵护孩子的爱心吧!
培养爱心,还要学会关心他人。要鼓励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会劳动、能负责为荣耀。例如承担适度的家务,主动帮爷爷浇花、喂鱼;给晾衣服的妈妈递衣架;为邻居老人拿牛奶、传信件、送书报,并坚持不懈。父母对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给予微笑、鼓励,而不是物质允诺。爱心应当是不图回报、不计代价的。有的父母不让孩子参加家务或社区劳动,生怕减少了孩子看书、习字的时间,怕分了孩子的心,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如果安排得当,适量的劳动与专注的学习交叉进行,可以调节大脑不同区域的负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有条理的劳动习惯可以促进和形成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教育孩子一定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父母做起,从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年人做起,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给孩子们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才能让爱心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爱心在孩子心中永驻。
(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每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具有的美好品德,拥有爱心的人让我们感受人间温暖,拥有爱心的社会让我们感受世界的祥和。爱心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爱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渴望。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在校是小霸王,培养他们的爱心是一项急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从孩童时期开始进行爱心培养是完全可能的。孩子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定性。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孩子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正用自己稚嫩的双眼看着父母的所作所为。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仅要敬重自己的父母,维护父母的尊严,还要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从小培育爱心,这种培育对身心正在发展的孩子起着较大的导向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励孩子为爷爷奶奶捶背、拿东西等。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将会养成爱长辈、爱家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
②鼓励孩子的爱心。爱心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孩子长大了就得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接受全新的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等各方面的成长是影响深远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爱心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孩子有助人为乐、爱护别人的举动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让他感受到与人为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一些孩子的错误行为,老师也要及时发现和制止,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表现。
③爱心的培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运用生活中和文艺作品中友爱互助的典型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人的榜样、同学的榜样以及文艺作品中有关的事例对培养孩子的爱心是极为有利的,他们能引起孩子的在情感上的共鸣,能帮助孩子理解道理并易于接受,生活中的事例更能激发孩子的爱心。
在游戏中培养教育孩子。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如果寓教于乐,孩子能初步认识与人相处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讲故事、诗歌、听歌曲、看录像等多种形式教育孩子。爱心的培养是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是一个循环反复、长期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孩子这一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培育、言传身教,让他们由被动、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变成主动、自觉的行为,让爱心在每个独生子女身上发扬下去,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