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就是要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
①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去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博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然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
“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
②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秀才不出门,安知天下事,一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关键是看你要做个什么样的秀才。读书,怎么去读,读什么书,如果只看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书,而且是死读书,时间长了,就会与外界隔绝,不知天下事了。相反,把心胸放开阔,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全面发展,多读书,读好书,就能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且,一旦出门,知道的事情也会比不读书的人多得多。
同样是行万里路,有的人一无所获,有的人收获很大,因为人与人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区别。
每个人面前的世界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每个人自身是有局限性。所谓的名师,究竟能给你提供多大帮助,归根结底还要看自己对自身及社会发展的认识。名师也只能是你某一方面的老师,至于他所教授你的是否对你有益,是否适合你自身的发展,就是更深层次的事情了。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职业生涯规划,去广泛交际,认识更多的良师益友,的确能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减少失败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尝试所有的失败后才懂得人生的道理,因为在人生路上已经有了许多的先行者,他们的教诲,将使你成为那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善良的思想,说的是做人为学的虚心态度。
(2)家长要有效利用这句真理
①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有些人只说到名师指路这儿,有些人是全部说完,似乎没有名师指路或自己去悟就不能成功,片面地强调某一点。这样就进入一个认识的误区:读书有何用,做得再多有什么用!其实这句话应该连起来看。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启迪人,一本好书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事非常多。可见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读了很多的书,知道了很多的理论、方法、技巧,可是不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这对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就是基于许多的大学生学了很多知识出来却不能有效地和现实实践相结合,不能产生效益。所以,古语说要“学以致用”。行万里路就是指的行动、实践,只有多做,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信心,才能真正掌握学到的这些技能和方法。
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人的属性是社会性的,我们必须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知识、阅历、经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阅人无数就是要跟更多的、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人的本性,吸取每个人的优点,摈弃缺点,为我所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能力。
我们学了很多,做了很多,也跟很多的人打过交道,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困惑?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困惑中走不出来,我们就会很迷茫,慢慢地就会迷失方向,放弃自己所追寻的。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有高人的指点就非常重要,他可以帮你理清思路,找到关键点,我们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更轻松地上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这些外在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悟”。“悟”就是思考,是认识,是内因。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就有了拿破伦·希尔《思考致富》这本书。人类的进步都是思考的结果。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是这样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阅人无数 名师指路 自己悟。
②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万卷书”是指学习理论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吸收他人社会实践的成果;而“行万里路”是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获得直接经验,这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
一个具体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他的认知能力受到所处时代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因此只有既“行万里路”又要“读万卷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只埋头读书,脱离实践,是一个书呆子;而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走路也仅仅是盲目的行为,不会看到正确的方向,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历史上有赵括的纸上谈兵之教训。赵括为何惨败?不是他书读得不够多,而是他缺乏实践创新的精神。如果他能在饱学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地制宜,那么也不会招致几十万赵军被活埋的命运了。可见,即使你胸中饱含兵书万卷,你依然还是得带兵打仗,通过行万里路对以往掌握的兵法进行验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啊!
再者说,万卷书何以得来?不是闷在家里一气呵成的,恐怕都是行万里路而成。霍金的《时间简史》大家耳熟能详,不了解情况的还都以为是他闭门造车空想的理论。殊不知最初是一些不起眼的发现刺激了霍金的灵感,在微观物理学对中微子的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不能够用传统的相对论及量子学解释。霍金借着别的观察员的观察(借着他们的“行”)开始了理论的大胆假设,在得出各种结论后,霍金又得靠别的物理学、天文学家的发现去论证他理论的正确性。可以说,是无数的幕后英雄给霍金“行千里之路”以双脚,使他的理论得以坚实地步步向前。再比如,中医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凡学中医必读之书。没有尝遍百草,寻遍名医,出不来《本草纲目》。没有内证也没有《黄帝内经》,什么叫内证?内证就是一个实践、检验的手段。实践出真知啊!
读万卷书犹如画龙,而行万里路就是点睛的那一笔。没有这点睛的一笔,龙就不能够称之为龙。世界上的任何知识、任何学科都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创新,正是那句“实践出真知”。不管当今“新经济时代”的信息、资讯多么发达,它描述的永远都是前人经过实践得到的对过去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人类祖先之所以能够进化,关键是什么?是劳动!
所以,广大的家长朋友,别让孩子的知识只局限于书本,要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这样他们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