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回来向司马懿这般一说,司马懿不禁心头一惊:贾诩这老狐狸,智谋之术已臻化境!他这话乍一听,极其稀松平常,甚至近乎套话,只不过是教曹丕加强自身道德修身,躬行寒士业迹,遵守人子之道而已。但事实上,在这夺嗣的敏感时节,在奇谋谲诈、纵横往复的关节点上,谁能表现出一种诚恳、朴实的清新之风,方是获胜的正道。而握最终决断权的曹操,他本人正是用计化谋的老手,一切妙计谲策在他面前都不过是小人小马小刀枪而已。索性反其道而用之,以德服人,说不定反而能奏奇效。大智若愚,大谋似诚,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啊!不知曹丕能领会贾诩的这番话否?
曹丕当然心领神会:贾诩老臣愿意与自己晤面,并给予指教,这本身就已经表明他愿意支持自己。所以曹丕表示一定要“深自砥砺”,从现在开始,态度谦恭,行为低调,以平常之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此他还作了一篇《戒盈赋》,表示临高处满,让他心生戒惧,希望群士为他谏言献策。他定会时刻铭记,满招损,谦受益,盛极必衰。
如果说,曹植继承了父亲的绝世文才和浪漫气质,曹丕则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权谋和实用主义。
接着,曹丕又去拜会被曹操称为“谋主”的尚书令荀彧、相国钟繇、仲中陈群、东曹掾毛玠等曹操倚重的谋臣。这些重臣们的意见在曹操择嗣的天平砝码中会有一定的分量。听说荀彧生病,曹丕前去探视,“独拜床下,深见尊异”。在东宫,曹丕赠送钟繇五熟釜,并为之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百寮师师,楷兹度矩。”还是在东宫,曹丕携瑰玉讨好陈群,“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至于负责人事的官员毛玠,曹丕亲自点名要他为自己的“属所亲眷”。
若论曹丕的聪明才干,并不比曹植差到哪儿去,只不过他在“心术”上面发挥出超人的水平。若论性情,曹丕同曹植包括那些文士一样,具有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的习性,只不过曹丕善于掩饰,不露形迹地做了大量“惠通习心”的功课。所有的布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所有的努力,正在一步一步朝着他预期的目标发展。
三
就在曹丕去向贾诩“求教”、拜会重臣之时,曹操正在听政殿与丞相西掾丁仪谈论秦、汉史论。其父丁冲素与曹操亲善,在曹操为迎献帝犹豫不决而征询谋士意见时,是丁冲劝谏曹操:你孟德常常表露出匡济天下、辅佐皇帝的志向,现在到了实现你志向的时候了,还犹豫什么?丁氏父子是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做出特别贡献的乡族同党。丁冲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迁司隶校尉,后以酗酒醉死。丁仪、丁廙兄弟皆有文才,擅长政论,被曹操视为谯沛嫡系中为数甚少的文士,颇受曹操器重。丁氏兄弟为曹植文友,厚赞立曹植为嗣。
此时,曹操询问丁仪:“听说近日你与子建在讨论汉二祖得失优差,说来听听。”丁仪恭敬诚恳地说:“我原以为若论秦汉史政,自恃有独到见解,与子建交谈之后,方有仰高山之感,令人油然起敬。”
丁仪讲起曹植对汉二祖优差的品评:汉高祖刘邦因秦朝****而起兵,当时他不过是农家出身的乡亭长这样的小吏,因押刑徒逾期而应陈胜、吴广起义,也不过三千子弟,其称沛公。投项梁抗秦,秦王子婴讫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主政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霸上,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谏言,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随后是刘项争霸角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强势的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以弱势反败为胜而广得天下,开基肇始,史称西汉。其功绩可与商汤、周武王相比,但他的声誉和他的品德颇非相称,他的行为也令后人非议。果然在他死后,诸吕专权,祸及骨肉,几至改朝换代。然世无完人,孰能无过,天子亦如此,不能因犯忌而不为评说其优劣。其实,天子与常人一样,没什么神秘可言。汉高祖雄才大略,倜傥不羁,是因他能任人以才而用之,察言观色以知人,所以他能得到天下。他手下那些骁勇大将和运筹帷幄的谋臣,也都是古今少有的人杰,没有他们精诚辅佐,建立功勋,高祖何以能坐上帝位?若不然,他也不过是一个平民,当世一介匹夫罢了……
曹操听着,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凝目思忖起什么。突然插言问丁仪:“你以为子建此言妥否?”
丁仪说:“子建此言无忌,不惧权尊,评点优差,酣烈精到。我等愧颜,无法与子建能比。”
曹操说:“子建又如何评价光武帝呢?”
丁仪说:“子建开口即言,汉之二祖,俱起于布衣。不管你有多高,他纵然毫无顾忌地把你拉下来,与你平起平坐地交谈。我以为这是子建最令人佩服,也最难能可贵的品格。”
丁仪接着说,子建对世祖刘秀的评价高于高祖刘邦:世祖具有先天的美德,禀有纯粹的气质,虽也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皇脉血统。有鉴识通晓精微之理,怀抱亚圣之才。他通达而博识广见,仁智而又明理。大兴儒学,推崇气节,懂得宽恕之道,处事慎重周密,好善乐施而爱人。当海内分崩、天下大乱之时,他像雷声爆发一样,赫然举兵,振奋武略,横扫残贼,犹如流星划空而过,威风一往无前。他的军队还没有开出南阳,王莽的短命王朝就已败结于长安。当时天下汹汹,民怨鼎沸,乱象纷仍,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群雄逐鹿,如狼似虎。光武以其巨大的威慑力,向天下英雄豪俊发出一道道招贤令,聚千钧之势涤荡、剿除那些凶恶豪强的割据势力。光武授其将士以方略,无不以一当百,势不可挡,其迅猛如大风纵燃烈火横扫枯朽云霾!于是,当窦融听到光武即位,便俯首前来归附;马援看到光武,不禁称叹:真天子也!大臣有庄敬之美,光武有亲和之容。仅用十二年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史称东汉。你看朝野上下,九族和睦,享有国风美唐之誉;社稷市井,风俗淳朴,宛如人文鼻祖伏羲氏时代;官府谦恭接纳臣民,付出周公吐哺的辛劳;悉心国家政务,恪尽职守,昼夜勤勉。于是世祖号众臣万民同构宏伟愿景,创帝王之道和教化基业……
曹操听得会心地笑了。心想:看来,子建这儿子对汉光武帝情有独钟,阿翁何不想如此呢?阿翁不早就怀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愿吗?阿翁所处的时代与光武帝多么相似、经历又多么相像啊!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阿翁之所以老骥伏枥,仍奋蹄不止,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宏愿,不给自己和后代留下太多遗憾啊!
丁仪见曹操沉思不语,便稍作停顿。等曹操回眸看他,让他继续往下讲时,丁仪却转了话题:“我与子建在谈论汉世祖时,都觉得魏王与光武帝有相同之处,俨若光武在世。”
曹操哈哈大笑:“是吗?是吗!”笑声戛然而止,神情显得庄严深重,长叹一声,“我虽已老矣,天下岂能三分?我时常因不见九州一统而伤悲,只好把未竟夙愿寄予你们年轻一代身上了。”
丁仪开门见山地说:“魏王是在说立嗣之事,恕我直言,若立子建为嗣,魏王基业必成大统。我同时又觉得,子建亦有光武之风,拯举伟业更需要像光武这样的英明贤君啊!”
曹操直直地看着丁仪,越看越觉得他像郭嘉。曹操为此曾后悔地说:丁仪,好士也!即使他两只眼睛都瞎了,也该嫁女给他,何况他只瞎了一只眼!我儿子桓真是误我啊!
曹操这时确也认为,丁仪举荐子建颇有几分见地,一旦由他继位,用他的贤能和才略再现东汉中兴之景未必不可梦想成真。但是,历史感到遗憾,曹操没能把这个“梦”继续下去。
丁仪与清河公主的婚事因曹丕以貌取人而让曹操后悔不已,也让丁仪与“准驸马爷”失之交臂。丁仪忌恨曹丕当是必然,即使曹丕不反对他与公主的婚事,他也会支持曹植。这一点,连曹操都深信不已。再说,丁仪的眼疾是在随军征战中被飞来的流箭击中所致,曹操为此十分悲惋,一个才华出众、有智有谋的英俊少年,不惜为曹家打天下献身流血,瞎了一只眼睛!尽管调太医张仲景为他医治,还是没能使他那只眼睛复明。曹操之所以想把清河公主嫁给丁仪,其中也有体恤抚慰的情义,更何况丁仪的才智深得曹操赏识。
一日,曹操又把颇信任的黄门侍郎丁廙召来,直截了当地问:“你与子建交好这么多年,你觉得他人如何?”
丁廙说:“临淄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且聪明智达,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贤士文君,不论年少年长,都愿与他交游。这真是上天降于大魏的福气,永远授予无穷尽的福祚啊!”
曹操也打开半扇心窗:“要说子建,我倒是看好他的,但他哪里像你所说的那样优秀呢?若要立他为嗣,你看如何?”
丁廙说:“此乃国家之于兴衰,天下之于存亡的大事,不是愚劣琐贱之辈所能胜任。常言云,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至于君主不论明暗,父亲不问贤愚,而能长时间了解其大臣或儿子的又有多少?原因在于相互了解不是靠一事一物,也不是一朝一夕相处。何况明公您用圣哲的标准要求他,又对儿子们严加管教,决不袒护,这样的培养岂有不出卓才之子的道理呢?明公今吐明达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顷刻之间,却可乘之于万世,卑职不避斧钺之诛,斗胆把我的想法全部说出来,岂敢不尽真言?”
丁廙的这番话说得可谓大胆,却也是肺腑之言。丁氏兄弟不遗余力支持曹植,这与曹操信宠和扶持谯沛嫡系文臣不无关系。这时,曹操似乎不再犹豫难决,完全接受丁氏兄弟的劝谏。《魏志》说曹操数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估计当他听完丁氏兄弟的肺腑之言,就要确定曹植为太子了。
曹丕几乎是在丁氏兄弟走出听政殿不到半个时辰,就得到了曹操欲立曹植为嗣的消息。
这该如何是好?若不采取紧急有效的办法,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曹丕感到头脑发胀,四肢冷凉。
“至少要让父王先延缓做出决定。”郭氏思量着、揣度着对曹丕说,神情及说话的口气都显得很娴静。
“谁敢对父王这样说呢?”曹丕满脸疑惑。
郭氏不再说话,转身去了后宫。
这是个风清月朗之夜,打扮得美艳十足的王昭仪被招进曹操的寢宫。千般娇媚,万般抚弄亲昵,直撩拨得这老情种心花怒放,恣肆汪洋。这宠妾先是一味夸说曹植的才华,却只字不提曹丕,而后柔声慢语地劝说魏王,圣人云“三思而后行”,这立嗣是一件大事情,更须三思再三思,不必急着做决定。不妨多听一些人的意见,再作定夺不迟。
于是,在枕边风的吹拂下,曹操的“密访群司”的想法便付诸于行动。
卞夫人得知此事,感到很是纳闷:昨天主公不是还在说要立子建为嗣吗?怎么一觉醒来又变卦了呢?这本是曹家私事,搞什么“密访群司”?这样会弄得儿子之间闹起纠葛,多有不合,也有失你主公的颜面。
卞夫人当然想到了郭氏和王昭仪。近几日,二妾先后前来鸣鹤堂给她送些好吃的时鲜或精美的饰物,一是打探她对立谁为嗣的态度,二是为曹丕行“立嫡之长”的礼规。卞夫人心如明镜,既不表态,也不言循规蹈矩。只是说一切由主公裁决,妇道人家不便过问此事。
四
曹操“密访群司”的意图是不想偏听偏信,尤其是不想只听曹丕、曹植身边人的意见,而想听听更多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有知人之鉴、又不在二子圈子内的人的意见。他先找身边的掾属、曾任南阳太守的杨俊聊聊自己的想法和采取的步骤。杨俊以辨别人的流品自任,为曹操识拔了不少德才兼备之士,博得曹操信赖。曹操让他谈谈立嗣的看法。杨俊虽然对曹丕、曹植的优长谈了一遍,但他最后还是劝曹操从长远计,应立曹植为嗣最合适(后来事情泄漏出去,引起曹丕的忌恨和报复)。
于是,曹操以“密函”相访于外,他所密访的都是自己的心腹,智谋之士,理当领会到曹操此番密访的良苦用心。识趣者接到“密函”,自然对其中的暗示心领神会,同样也用“密函”的形式予以回复。如此保证事不外泄,悄不闻声地秘密了结立嗣之事。
此时正担任尚书仆射之职,主持人才荐选工作的毛玠,当接到曹操的“密函”,他便用“密谏”作答。毛玠不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只以袁绍立子之事作为教训让曹操去想:“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深得曹操欣赏的平原侯家丞邢颙在回复函里说:“以庶代宗,先世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
还有东曹掾桓阶在复函中盛赞曹丕“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
曹操阅罢诸臣的密谏,有点感到意外,他们都力劝曹操不要破坏嫡长子礼法,不要重蹈袁绍、刘表覆辙。然而,施谋善断的曹操怎么也不想一想,他们的看法为何如出一辙?
接下来还有不识趣者,更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力挺曹丕,把本是暗中密访的活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个人就是被曹操称颂“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贫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的魏王府尚书崔琰。曹操曾任他为东曹掾,曹丕的辅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