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峻岭把根扎云天雾海是咱家,主席思想来哺育,暴风雨中开红花……---战士歌谣
第1节 共和国命令
亲爱的读者,我爷爷的连队要走了,就要离开他们抛洒四年热血的美丽康藏线,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人非草木,他们是有情感的**********,何况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是那样的熟悉和爱戴呢!
他们肩扛着铁锤钢钎走上康藏高原,也靠铁锤钢钎走到了拉萨的公主柳前。现在他们要出藏了,这支英雄连队,功臣战士又能带走什么呢?带走什么也不过分啊,同志们,与你们的血汗、青春和生命相比,什么东西都是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这里有盛开的雪莲,带一朵到内地去吧,但是没有人舍得摘它,让它和雪山一样美丽;带一点这里贵重药材吧,同志们劳累过度,有的终身残疾所必需的啊,让它富饶高原吧,也没有人舍得去采它,战士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甚至连一块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小石子都舍不得拿,让它坚守在最需要的地方吧!
他们只是没忘一件事,在布达拉宫门前留个影,给敬爱的文成公主塑像道个别,向伟大的西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礼!
他们依然肩扛着铁锤钢钎走出了西藏。但他们感到异常的充实,因为他们带走了经过千锤百炼造就的”二郎山精神“。这就是为人民筑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险,困难面前有十连,十连面前无困难!(此时已改为十连)这笔财富,在往后的硬”钉子“、硬”骨头“、硬任务面前,在往后的日月中,在往后的连队官兵那里用得着啊!
爬过了崇山峻岭,迎来了大海的黎明。海雾茫茫,荒草萋萋。这是过去的施工部队掘出的一截坑道。因为频繁塌方,施工无法进行下去,只好撤离。现在,这里仿佛经过战争的洗礼,不可收拾。塌下来的巨石、砂砾,把支撑木砸在下边,横七竖八,被砸断的茬口上,已经生出一层黑绿色的茸毛。连长用锤子敲打石壁,想试一试它的石质情况,锤子刚刚碰到石壁上,头顶的碎石、沙砾哗啦啦地落个不停。老战士们惊讶了,和石头打交道这么些年,这么坏的石质还没见过!新战士吐着舌头:还真有点吓人呀!
同志们,这块硬骨头是我给你们抢来的。老团长李承培在关键时刻来到十连,这支部队他最熟悉,也是他在重重艰难困苦中一手摔打出来的。他站在坑道口给全连作动员,他说,你们十连在康藏高原有一句名言。叫好马崖前不低头。现在又到了一个崖头,你们还是不是屹立于西藏高原的那匹好马呢?试一试吧,同志们,我相信你们能在高山上跑马也一定能在大海上行船的!
”困难面前有十连,十连面前无困难“。一百多条好汉的吼声,似山崩,似雷滚,震天动地,排山倒海。
战士们又仿佛来到二郎山上,但看到的不是白雪皑皑的高原,而是波浪滔滔的大海。排除险情,第一天就和坑道较上了劲。战士们手里举着钢钎、装炮杆,捅着那些顶部摇摇欲坠的石块。捅一下哗啦啦掉一堆,再捅一下哗啦啦又是一堆。只见坑道里的石碴在增高,不见头顶上的险石少。下边在往外运渣,上边在往下塌。抢运一星期,没见石碴少。大家等不及了。扒出作业面,就开始穿孔。作业班长派出两名保安员,严密注视险情,发现塌方现象立即发信号,穿孔的同志迅速散开。就这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好不容易打出一批炮眼,一排炮响过,松散的砂石经不住气浪的冲击,坑道顶上的险石哗哗啦啦落个不停,把坑道填得满满当当。全连一个月提心吊胆地昼夜奋战白费了,勇士们被塌下的碎石”挤“出了坑道!在我们十连的历史上,从来找不到”退却“二字,坚决地顶上去!干部战士们近于疯狂了,他们不分班次、不分昼夜地盯在工地上。五班抢运石碴的几个战士,抬起一块大石头往车上装。抬起离地面半米多高,手软了,腿颤了,抬不起,放不下,眼看就要出事。共产党员公茂印一个箭步冲上来,”忽“地钻到石块下面,使尽全身力气,用脊背一扛,大家一鼓劲,”哐啷“一声,石块装进了车斗。他的脊背被石块带走了一层皮,殷红的血渗了出来。
被逼回宿舍休息的功臣八班长李凤义、七班长王兴礼,红旗三排副排长宋英贤,怎么也睡不着。李风义在肚皮上划拉着支撑的办法:在大塌方地段,先用粗圆木搭一个基本支撑架,然后再往上交叉地摆圆木,一直摞到拱顶。这样,即使再塌方,经过层层圆木支撑,塌方失去了加速度,支撑架受的冲击力就大大减小。这叫”层层支撑法“。他兴奋了,翻身下床找王兴礼、宋英贤。其实他俩也是一夜没合眼,正商量着分段支撑以后,在支撑架两端顶部再横排钉上大圆木,挡住下落的碎石。这叫”横木挡石法“,三个人不谋而合。启明星挂在天边,工地上闪烁着三个士兵的身影。
塌方增长了十连的聪明才智。根据各种情况下的塌方,十连创造出了十几种支撑办法,掘进到哪里,支撑就到哪里,工程进度节节上升。
似乎是天公有意的凑趣,”喀喇喇“几声劈雷,暴雨铺天盖地而来。咆哮的山洪漫进坑道。本来松散的砂石,经过雨水浸泡,一些石块又扑通扑通落下来,严重的塌方眼看就要发生。
急红了眼的战士乔明香,一下窜入暴风雨中,两个胳肢窝下各夹着一根两米多长的圆木,跑向就要塌方的部位。班长王兴礼一把拉住他说:”不行,危险!“乔明香大声吼道:”我不能眼看着几个月的劳动报销了!“乔明香钻进了坑道。
王兴礼也扛起圆木钻进坑道。
在这塌方最危险的时刻,十连同志心中迸发出一个共同誓言,这里危险我来干!红旗三排长韩振伦,功臣八班战士王宗茂,两人爬上最危险的支撑架,为在棚下作业的同志们排除险情。他俩借着手电光亮,只见支撑棚上怪石累累,塌方弓顶上巨石龇牙咧嘴。突然,王宗茂发现排长上面的一块大险石骤然裂开大缝,可是排长还没发现,说时迟,那时快,王宗茂一个箭步猛扑过去,用力推开了排长。与此同时,一立方多的大石头刷地一声砸下来,王宗茂来不及躲闪,脚上被划破一道四、五公分长的血口子。
此刻,共青团员姚新起又承担了探险任务。他站在支撑棚上,手不离电筒,嘴不离哨子,两眼直瞪瞪地望着二十米高的塌方洞顶,不放过一个险情可疑点。脖子挺得僵直发酸,头仰的嗡嗡响。就在他精心观察的时候,头顶上交错着两块大险石压得碎石直往下掉。这是大塌方的征侯。他大喊一声,快闪开!棚下作业的同志们刚撤出支撑棚,轰隆一声巨响,大塌方开始了。同志们都安全脱险了,小姚却被塌下来的石碴堵在了坑道,生命在呼唤……不幸的消息迅速传递,山上的蒲公英也焦急无赖。在西山的二排扛起钻机飞跑,准备打眼爆破;机械排拖着空压机跳上工地,准备向坑道里送气,炊事班放下菜刀锅铲,疾步而来。全连干部战士潮水般地涌向坑道。连长嵇伟功,操起十字镐,带领同志们冲进坑道,使劲敲打着石碴。副连长朱海申和排长李玉珠带领同志们爬上坑道拱顶,用力扒开一块块回填石,想从灌好的工程上面进去救战友。
半个钟头过去了,坑道里的姚新起从昏迷中醒来,隐约听到外面的喊声和叮叮当当的砸石扒碴声,他意识到这是同志们在救他,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他摸了摸躯体完好无损,还能动弹,就抖去身上的碎石和泥土,忍着伤痛,挪动一块块大石头,挪动一点身子向前爬进一点。手指磨出了血,石头碴戳进肉里去。被堵塞的坑道里空气越来越少,他坐下来,想起连长说的在雀儿山上,空气稀薄,那些战士们一个个倒下的情景,他又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下煤井挖煤,有一次井下塌方十几个工人被堵在井下,硬是坚持了十几天才被救上来。头脑里也出现了家人的一张张面容,还有那些亲爱的战友们,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我不能这样就完了,社会主义还有更美好的事业等待着我们去开创,姚新起想到此信心倍增。他拼命地搬去落在身边的一块又一块石头,外面的战友们也在挑灯奋战,当霞光又一次来临的时候,姚新起和战友们沟通了,他向战友们伸出了手,战友们向他伸去了手,阳光照进洞内,汇成一股暖流。一股阶级友爱的强大暖气流!
更多的干部战士,把更多的圆木扛到支撑点,塌方被支撑住了。凶险的塌方,在抱定”二郎山精神“的十连面前,无可奈何地低下了头。
从黄海前哨,到东海之滨;从烟台梁家到赣榆青口。上高山,登荒岛,进坑道,钻山沟,几度春秋;他们住的是帐篷石棚和民房,铺的是门板杂草和海沙。”一人辛苦,万人幸福“;”心中装着十亿人,再苦再累也心甜“,这是十连官兵的豪迈誓言。
这是新泰莲花山下,奉命在那里掏机窝。装飞机的窟窿跨度大,质量高,速度快。他们大搞技术革新,根据不同石质,提出了锥形掏槽、楔形掏槽、偏掏槽三种爆破想定,施工进度突飞猛进。”宁可汗水漂起船,誓叫工程提前完“,英雄的连队威震莲花山!
莲花山上笛声阵阵,老团长曲永铎在给战士讲传统,演唱组打竹板儿拉二胡演出了《硬班长》、《一瓢水》、《铁人韦江歌》等十几个文艺节目。总政派来了考查组,还有《解放军报》的老记者,和连队摸爬滚打吃住在一块,临走时留下一句话,这个连队还是那么一股子劲!
这是1965年的春天,大批新兵补入连队,头一个月的任务没有能够完成。这在十连的连史上是少有的,全连为此吃不香,睡不宁。
为啥施工进展不顺利,看看身体瘦弱的新兵王明振吧。他怀抱着钻机,突突地吼叫不停。可钻头像一匹野马狂奔不羁,在岩石面上蹦来蹦去,冒着火花,怎么也钻不进去。突然,钻机猛烈地跳动几下,他被带了个趔趄”咣“的一声,连人带钻机被摔在石渣上。他爬起来又钻,又摔倒。这样连着摔了几天,他灰心了:”这玩意,咱玩不转。“王明振到是很勇敢,但施工作业仅凭勇气和蛮劲是不行的,要有科学,要掌握规律。缺少这些东西,连任务都完不成,谈什么超额。
他们马上对症下药,一个老战士带一个新兵,包干传技术。一个月过去,新战士们成了驾驭钻机的能手,一匹匹”野马“被训服了。王明振如虎添翼,在坚硬的岩石上,一个小时能穿孔五六米深,成了二级技术能手。
全连的施工进度看长,五月份又刷新工区掘进记录。又苦干一个月,上半年,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一年,十连掘进的地段石质特别硬。爆破组为了提高掘进进度,让钻机多打孔,打深孔,自己多装药,炸药消耗直线上升,立即引起了连长沈昌山的注意。在十连,历来是安全、低耗完成任务,怎么可以忘记节约!他在爆破组蹲下了,连续几个昼夜,看着爆破组装药、点炮,观察爆破效果。摸到了问题的症结,他给作业班确定穿孔的个数、每个孔的角度和深度。装炮时,他告诉爆破组每个炮眼只装原来装药量的三分之一,压实,封严,增大瞬间爆破力量。经过实验,果然取得理想爆破效果。这一年,十连单独作业的七个月中,节约炸药五千多斤,又是名列全工区第一。
今天我们看连史,从1955年出藏到1965年,十连10年施工,10年先进,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节约方面,一直处于全工区、全军区领先地位,作业效率超历史水平,荣获锦旗38面。
这一面面锦旗,分明是”二郎山精神“的发扬、广大!
1966年3月1日,这天是十连最庄严、最幸福、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天,座落在泉城南郊的军区八一礼堂,沐浴在淡秀的春色里,主席台上,10面红旗簇拥着******的巨大塑像,主席台上方的会标横幅上写着:”劈山开路先锋连“命名大会。
驻济南地区的陆海空军部队领导和先进连队的代表2千多人,把即将被命名的”劈山开路先锋连“光荣称号的英雄连队的健儿们围坐在会场中央,歌声在礼堂里回荡。
****中央华东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山东********处书记、山东省省长白如冰,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仁初、傅家选,军区副政治委员何柱成等领导同志兴高采烈地参加命名大会。
上午9时,大会在激越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军区副司令员张仁初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1965年12月29日发布,授予”劈山开路先锋连“荣誉称号,并把绣有七个金色大字的锦旗授予他们。
战斗的岁月,火红的岁月,光荣的岁月。从1949年到今天,他们奋战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这一天,这是多么辉煌的一天,永载史册的一天!
红色的锦旗,象征着革命和生命。它像一团火炬,在会场内两千人的心头燃烧。
”劈山开路先锋连“的健儿们此时更感到化作了一根根纤维,那锦旗分明是用自己的生命编织。
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在礼堂里滚过,在初春的天际萦绕。
谭启龙同志代表****中央华东局、济南军区党委、****山东省委、山东人民委员会,向英雄连的全体同志们祝贺。这位老军人,老首长难抑内心的激动,说话都有些颤抖了。他几次按动传声话筒,最后干脆抓到手心,凑到嘴边,让它传出最响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