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还应该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那么,我们怎么去实现这些目标呢?
现代教学管理和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不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制度,不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改革就很难全面开展。积极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对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管理效能、加强教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构建一套发展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专家型、实践型教育评价研究教师队伍,需要通过这样一支队伍的成长,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所以,教育评价研究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研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把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等)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教育评价理念是贯穿教育评价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是在总结教育评价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期望目标。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有: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为本是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促进发展是评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而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做出客观判断的活动,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效能。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对教师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中,要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和指标要避免单一化,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要变教师评价以管理和奖惩为主要目的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管理性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个体差异,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事、学生和家长都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工作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则不该发生的故事
孩子这个学期要进行生地会考了,这是6A中的第一个A,每位老师、家长、学生都希望能打好这第一仗。他说,学习比初一明显又紧张了很多。周末,按孩子老师的要求,我打算心平气和地给他背一背生地。以前每次给他背的时候两人总是吵架似的,互不服气。
没想到,这次还是一样,背得我怒气冲冲。不是他背不出,也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而是从中透露出来的问题让我非常气愤和不安。
一、有的简答题本应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可是这些答案全都被“习题集”割裂成了一个个填空题,孩子能够背的全是横线上的内容,如果不提示,他甚至说不完整一句话,更别说一个完整的简答题了!孩子自己根本不需要去分析这道题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解答,完全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完全没有分析整合知识的能力!至于有点难度的分析题,那就更别说了,答案似是而非,模模糊糊,根本表达不清。
二、实验题也都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填空题。“从_号烧瓶倒入_号烧瓶”,“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放置: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3)放置玻片标本:……(4)调节焦距:……”如此类似的题还有很多,我真不知道背这些东西干嘛?问儿子:你们平时有实验课吗?答曰:初一的时候上过。原来,他们的实验全都是在纸上操作的呀!可怜的孩子!回想我们当年上的那些实验课,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今还历历在目。请问,当今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从何培养?知识点何以消化?
三、很多需要归纳总结的知识点“资料集”上早已清清楚楚列表显示了。有几个点我想让孩子自己列表归纳,他说书上已经有了,不需要自己列了。我强烈要求他自己再试着列一次,没想到他居然不知从何动手。天哪,一个不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的孩子!想想我们当年自己复习的时候,哪有那么多的复习资料呀?哪有那么详细的现成答案呀?所谓“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孩子”恐怕就是这样吧?
孩子不再需要学习知识的能力,不再需要思考,不再需要动手操作,他们已经完全沦为“记忆的机器”,他们的大脑只是一个容器,已经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索了!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了,他每天接受的仍旧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非常气愤,质问孩子:你就不能自己真正学点东西到脑子里?连句话都表达不清楚,怎么能说知识就掌握了呢?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考试只要考横线上的内容就行了!其余的不用考,学了何用?我反问:那你学习为了什么?“为了考试!”我强压怒火,尽量让自己平静:就是为了考试?“那你说为了什么?不为了考试,那你那时候学的东西现在能用得上吗?”我的回答或许很有道理,但是已有些心虚。
一直以为自己至少是个“合格”的母亲,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算落后,一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养型,一直认为自己非常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习惯和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到头来全是竹篮打水,孩子还是重重地被“应试教育”所伤!关于“应试教育”,我也曾和孩子讨论过,孩子感叹:哎,我们这辈人辛苦呢,既要培养能力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要“素质教育”,又要应付“应试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全是假的!当时我似乎对这话有些认可了,没有更深层次地帮他分析,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该怎么提升自己。
面对现在残酷的竞争,也许很多事情我们无力改变。然而,此刻,我想起了李开复的一句话:我们有胸怀,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有勇气,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想起我的同事罗玮老师所著的《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她的孩子就是真正放养着长大的,她就敢于放手不随大流,培养出了真正的人而不是机器!
那么,在感慨大环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该为孩子们尽力去做点什么呢?因为这种着力最终可能有益于我们的子孙!教育的问题,有时候是我们教育者本身造成的。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或许现实和理想有距离,那么怎么缩短这距离呢?
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在此深深忏悔:孩子,我该为你、为你们构建怎样的教育?
这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师的博客文章。看到这个故事,大家自然会想到“应试教育”,想到“中国教育体制”,当然也会想到“新课程改革”,想到“主动、合作、探究”。可是,这么多年的课改,我们到底改了多少呢?更有甚者,教育工作者对我说:这不算什么,我们早就司空见惯了!或许正是这样的“司空见惯”,让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麻木,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霸占着我们的课堂,霸占着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霸占着他们的童年时光。
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常说“教育评价制度”是指挥棒!是的,到现在它还是指挥棒。只是这根指挥棒会指挥出什么样的乐章呢?
今天,一位教导主任对我说:现在的新老师怎么得了呀,让她修改个教案,跟她说了好多次修改意见,她就只会把我给的条条框框照抄一遍,下面就不知道补充具体内容。她只知道喊“这里怎么写呀”、“那里怎么办呀”,我说一句她就写一句,我没说的她就毫无自己的想法,拿不出一点自己的东西,真是气死人了!
听她这么抱怨,想起我们课堂里的学生们,这些新教师就是在这样的课堂里长大的:他们只会抄现成的答案,或者等着同学的回答,自己一点都不动脑筋。至于应付考试,那就是背答案,背作文!他们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愿、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个就是这样慢慢地丧失了自我。
其实可以经常听到一些用人单位类似的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做事,干什么都要给他安排得细致入微,一点没交代,就要出问题!要不就是不知道怎么跟客户打交道,经常把事情弄砸,还得给他收拾残局!
无需多言,这就是我们老师们这么多年辛苦教育的结果!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
那又是什么使老师“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呢?是一根怎样的“指挥棒”在指挥老师呢?面对如此窘境,我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是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刻不容缓!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急需一批具有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教师。需要有行动力且敢于行动的老师,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