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颗忠诚的子弹,曾经打穿了旧中国的铁窗,最后又把所有的热能聚起释放,献给新的生活。
1950年初,他任江西贵溪军分区副参谋长,经中央组织部安排到北京治病。当时他的部队已挺进贵州山区追剿国民党军队的残余。他的病刚有好转就准备返回部队驰骋沙场,没料到中央组织部却打算留他在北京,作为第一批师团级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组织上最初考虑把他安排到国家机关工作,他却提出要到基层去干。在战火硝烟中滚打了10多年,他炼就一个火暴暴的刚烈性子,总愿意到前沿阵地真刀真枪地干。他知道北京西郊有个钢铁厂。打了10多年仗,天天和枪、炮、子弹打交道,和钢铁有了特殊的感情,他便要求到钢铁厂去工作。
组织部的同志听了,不得不如实地告诉他:“石景山钢铁厂是个县团级小厂,破破烂烂,而且,厂长、书记都有了,只有人事室主任空缺,可那是个营职……”
周冠五很爽快地说:“没关系,只要能干事业,我就去。”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按说,办理各种手续、关系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去上班,可周冠五说什么也等不住了,在未正式到职前,他和警卫员先去“侦察情况”,他们拨开拦路的杂草和荆丛,登上乱石遍地的石景山,用那从战场上带下来的望远镜看着全厂的概貌:一片破烂,满目疮痍。周冠五站在山上心涛难以平静:这不正是我们民族备受欺凌的象征吗?我们就是要在这一片废墟上站立起来,用勤劳的双手建立起人民的、社会主义的钢铁基地。
周冠五脱下军装走进了建设大军的行列里……
今天,石景山钢铁厂变成了首都钢铁公司,像巨人一样站在祖国的大地上。
首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里,倾注着老战士周冠五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智慧和全部的爱。
当你走进首钢的大门,会强烈地感受到军人固有的那种绿色的性格汇聚成大潮,在高炉、在车间、在电厂、在凉水池、在炉前花园、在绿荫掩映的大道上……流淌,奔涌,好鼓舞人的气势!
首钢人说,这是“八一”军旗培育出的“周冠五精神”。
首钢从严治厂不仅在企业界尽人皆知,就是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走进首钢的大门,你首先就看到这样一幅巨幅横标:“走进工厂的大门,请放弃一切自治”。这是恩格斯的话。周冠五说,好,就把它写在大门口,让职工们一进厂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们的“严”主要体现在执行规章制度要坚持“三个100%”上,即:规章制度必须100%地贯彻执行,违规违制必须100%地登记上报,违规违制者必须100%地扣除当月全部奖金。其中,严重违规违制造成重大损失者,要扣除1—3个月奖金,直到给予行政处分,追究刑事责任。周冠五说:慈不带兵嘛,这话同样适合企业的管理。一个工厂懒懒散散、马马虎虎、凑凑合合,哪里来的凝聚力?没有战斗力的队伍是要吃败仗的。
首钢有一套崭新的干部制度,这主要表现在:首钢的干部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而且做到了提职提薪,降职降薪;领导干部三个月完不成任务或者六个月打不开局面,就是不称职,就要被调整;首钢取消了工人和职员的界限,只要你参加考试、考核合格,工人也能当干部甚至当厂长。
他们对干部制度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因为企业实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以后,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之路。全公司每年实现利润必须递增20%这个目标,那些完不成承包任务、“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干部是混不下去的,他们理所当然地要调离领导岗位,周冠五说:“这就叫‘大锅饭’打破之后,也必须搬掉‘铁交椅’。”就像在战场上一样,让你攻碉堡,你折兵损将拿不来,撸掉你,你还有什么说的?
首钢人艰苦创业,以苦为荣,他们的双脚牢牢地踏在中国的黄土地上,走了一条闪光的路。他们是一个有70年历史的老企业,到改革开放时,还用本世纪初的福特式锅炉,慈禧时代的汽轮机和国外早已淘汰的废热式炼焦炉。许多已经运转二三十年的主体设备,也只是40年代、50年代的技术、工艺水平。周冠五经常对大家说:“实现现代化不是像唱上一支歌那么容易就来了,它有一个过程,很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现有设备,革新挖潜,使旧设备不断释放出新的动力。”所以,首钢对那些耗能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老设备,固然应该尽快更换,但是对有些虽,然“年老”但并不算“体衰”的设备,还是让它们留下来继续“服役”,绝不可不加区别地一刀“切”。他们把这个指导思想叫作“下蛋的母鸡不急杀”,这是周冠五的话,好形象!
周冠五“退役”了,但是并没有“退伍”,他还是一个兵,一个在钢铁战线上奋战不止的称职的老兵。
4.魏巍用战士的忠诚证明:血比火红
魏巍是个军人吗?很多人都只记得他是个著名的作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个老兵,而且直到现在还生活在这块铁打的营盘里。不过,他已经离休了。
往昔的岁月是火热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7岁的魏巍到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到了延安。他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长期在部队做宣传工作,直到建国以后。他是从战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部队作家。战争年代他随部队转战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华北战场,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创作了不少诗歌。1950年以后,他三次赴朝鲜前线,1965年又到了越南战场,写出了饱含深情、真情的战地文艺通讯。魏巍的足迹留在军营里的许多地方,他以炽热而深沉的感情歌颂人民军队,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时代气息。
给人的印象,魏巍似乎不大讲话,是一个沉默多于呐喊、内向多于表露的人。但是,他的作品给大家留下了最坚强、最铿锵的语言。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样。
《东方》是这样。
《地球的红飘带》也是这样。
魏巍走在行军的队伍中。战斗的热情最可贵,魏巍具有这样的热情,他才发现了战士们这样的热情。他把自己火一般的革命热情献给了革命战争,献给了祖国,他才写出了喷火闪光的作品。
魏巍的作品是这样写出来的——
他说:你要了解我们战士的气质、思想、感情,就得使你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去。
怎么沉入进去呢?
在朝鲜战场上,战斗最紧张的一天,他到了某团指挥所的小房子里,和指挥员们一起围着一张朝鲜的小圆炕桌看地图,桌上点着一支蜡烛,飞机在外面不断嗡嗡着。突然,嗵嗵两声巨响,蜡烛忽地跳到地上熄灭了,蒙在窗上的雨布也震落下来。照明弹的亮光像满月一样照在窗上。正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这样的生活,使魏巍的脑海里孕育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挤垮它》等饱含深情和诗意的、以强大思想艺术力量感染教育激励了几代人的优秀作品。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战场上,他作为子弟兵的一员,战斗了4年多。他和冀中军民在一起,同担过敌人突然扫荡的风险,共享过战斗胜利的喜悦。一次,他随队伍攻打日寇据点,敌人缩在炮楼里不出来,只是“嘎嘎”地打机枪。战士们被压在炮楼周围的房子里上不去。有个战士提着手榴弹刚冲出去,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魏巍愤怒得眼里冒火,他望着喷着火舌的枪眼,猛然想起一位战斗英雄给他讲过,炮楼像个大烟筒,只要靠近下面一点火,就会呼呼往里抽烟。他和大家立即抱来柴禾堆到炮楼底下,点着了。顷刻间,大火弥漫,烟夹着火,打着卷儿往敌人的炮楼里钻,烧得敌人“吱畦”乱叫,一个个往下跳,结果都摔成了血糊饼。正是这片燃烧着的土地,这种燃烧着的爱憎,这样燃烧着的生活,使魏巍的脑海里萌生了长篇小说《东方》的第一瓣小芽儿。
在长征路上,他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参观、访问、调查。一次,他到四川天全县老场区的一个山村,去参观1934年红四方面军野战医院曾经驻扎过的地方。由于山路崎岖,又刚刚下过雨,泥泞路滑,他不慎滑倒,右小腿当即骨折。他到当地医院缠上绷带,用双臂拄着拐杖走路。正是这样艰难的里程,这样苦中带乐的经历,这样让人永生永世也忘不掉的生活,使魏巍写出了反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