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就是奉献,今天,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那颗星依然在闪烁……
自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中国军人就有了震惊世界的价值。
八月一日属于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属于八月一日。
一群又一群猛士的前仆后继和悲战壮死,使“八一”军旗在几十年间始终招展着不朽的雄风。
战争的车轮在“1949”这个分界线上基本停驶,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和平、建设、繁荣……
那支队伍呢?
那面留着弹洞、硝烟的红旗呢?
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
没有钢枪何谈祖国安宁?
和平的祖国任何时候都需要哨兵,繁忙的建设者更离不开站岗的军入。
你看,在边疆,在海防,在雪山,在草原,在天空,在海洋……那一座座坚强的哨所和从哨所伸出的不卷刃的刺刀,正是稳固疆土的一颗颗铆钉。
在这里,让我们抄下一位名叫李正红的边防军写给祖国的诗句:
假如我在保卫祖国建设中牺牲;
决不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后悔。
也不在乎有没有美丽的姑娘;
在我的坟前献上一枝玫瑰。
只要用鲜血换来了边陲的安宁;
我就与祖国大地一起熠熠生辉。
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在我们的人民淡忘了战争,淡忘了流血牺牲的时候,那些手持钢枪的子弟兵正默默地准备着为祖国献身。
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奉献。
这不吃亏吗?
战士们回答:“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这就是战士对祖国的爱。
那面军旗,仍在鲜艳地飘扬,壮我锦绣山河,壮我军威国威……
1.唐古拉山上的25昼夜
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5700多米。据说,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是特提斯古海的海底,由于地壳翻江倒海的变化,海底隆起形成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高高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山北为青海省地盘,山南就是西藏境内了。
自建国初期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官兵先后在这里服役,戍边守卫,垦荒建站,修路架桥……
也是从这时候起,这里出现了一支又一支汽车部队,奔驰于兰州、西宁、拉萨之间。那时候这片荒原上没有铁路,没有飞机,就靠这些四只轮子的汽车给西藏运送东西。这些兵车都是从战争烟尘里开过来的。瞧这车型:“嘎斯”、“吉斯”、“大道吉”。当然,也有刚从西德进口的“大依发”,这家伙像西藏的牦牛一样肯卖劲,一车可载六吨半!
唐古拉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天寒,缺氧,六月飘雪花,一年四季刮大风。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此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打个比方,人在这里坐着不动,就相当于在上海负重20公斤干体力活。来到唐古拉山,你就是再张大嘴喘气也觉着气儿不够,脑袋疼得像榔头砸,头重脚轻,走路直打颠,吃饭不香,也睡不着觉……
一位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汽车兵感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打细菌战,咱也没有这么难受过。这个鬼地方!
就是在这个鬼地方,一场骤然而起的暴风雪把一支汽车部队结结实实地围困住了。
时间是1957年元月10日……
高原的严冬,使雄鹰都缩到窝里去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使正在翻越世界屋脊的车队瘫痪在唐古拉山上。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一阵紧似一阵,到后来竟是团团棉絮般的飞起来。随之而来的是10级左右的暴风,风卷着雪团、沙石在天地间怒吼,车窗玻璃被砸得嘎巴脆响。公路被雪覆盖了,山沟被雪填平了,分辨不清哪是沟,哪是路。车辆刚一停驶,就被雪埋没了一大半,有的甚至无踪无影。
这是汽车某团一营车队,共三个连队75辆车,204名同志。带队的是副团长张功、营长张洪声、教导员张广林。
附近没有兵站,没有村庄,只有无情的暴风雪在残酷地袭击着车队。每一个人都感到脊背在寒颤。生命的本能呼唤他们折回去;军人的理智却告诉他们只能前进,不许后退。作为领导,还有更重的担子更深的忧虑:必须保证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75辆车运载的是一批到西藏边防的急需军用物资。如不是“急需”,他们也不会在岁末年初踏上征途。现在车队被困在途中,必须尽快突围出去,早日赶到边防。
营长张洪声断然向全体人员下达了命令:与风雪展开搏斗,继续前进。
向前。战士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
挖雪开路。铁锹、脸盆、木棍甚至10个手指,都是刨雪、铲雪的工具。
三天过去了,他们只向前推进了1000米。
困难,在袭击着他们,也在检验着他们。哪怕丝毫的懦弱、自私和庸俗,都要在这里受到惩罚。大家只能有一个选择:征服暴风雪,决不被暴风雪所征服。
张洪声晕倒了,许多战士都晕倒了。他们醒来过后,又拄着铁锹踉踉跄跄地扑向挖雪开路的最前沿。有的同志手冻坏了,就用胳膊夹着铁锹干,脚冻伤了,就跪在地上挖。
山坡上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虽然是避风御寒的好地方,但是白天这儿空无一人。
大依发汽车一辆接一辆熄火了——油箱里的冰块堵塞了油管。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候,发动机熄火意味着这辆车再也启动不了啦。驾驶员只得用手掏油箱里的冰块。滴水成冰,一双双手变得红肿、溃烂、裂痕斑斑……油箱弄不通,驾驶员们就用嘴温暖管头,然后再把它吹通。嘴唇一粘铁皮,就被撕下一片肉,流血,血又凝冻。谁也不顾这些。
最严重的是饥饿对大家的威胁。
第一天,每人还能分到三块麻饼、一碗面糊;第二天,每人只喝了碗面糊;第三天,连面糊也喝不上了。同志们饿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战士李增珠从道班工人那里找来一盆面糊,乐得他端着盆子就往停车的地方跑。不料一阵风把他刮倒了,面糊洒掉一大半,他伤心得直哭。就是这剩下的半盆面糊,从挖雪的人们手里传到了病号手里,又从病号手里传到军医延陵子仁手里。最后还是延陵子仁哀求大家:“每人喝一口吧,不然就结成冰了。”同志们才一人抿了一点。
温度表的水银柱降到了倒数第三格——47摄氏度。可是,战士们的衣服却一天比一天单薄了。皮大衣撕下了布面,棉袄扯掉了棉花。大家用这些“燃料”蘸着柴油点火,烤车、化水、做饭、取暖……冰雪封冻的山上离不开火啊!
火,昼夜熊熊燃烧着,映红了唐古拉!
大雪封山的第四天,山上的团、营两级领导决定选派两名精明强壮的驾驶员,开车下山,与兵站取得联系,通过兵站设法将情况报告给西藏、兰州两个军区。
山上的全体同志集中起来,开挖出,一条窄窄的雪胡同,由副排长王满洲开车,张洪声亲自跟着下山了……
谁也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明天是星期几?只有个别干部似乎记得:这天是上山后的第10多天了。
下午有人路过道班时,看见门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对联。噢,春节到了!
除夕之夜,唐古拉山顶好热闹。临时炊事班利用各种原料给大家包了一些饺子,算是吃了一顿午饭。饺子?只不过是开水煮面疙瘩罢了。可是,大家都吃得很香,仿佛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水饺。
入夜,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开始了。
张洪声破例批准一位副排长用冲锋枪冲天放了一梭子,给晚会增加了节日的气氛。随后,便你唱一段评剧,他来几句河北梆子地热闹起来了。
正在这时,五个藏胞来了。原来他们是从青海去西藏朝佛的,也被堵在了山上。雪山晚会的欢乐气氛吸引了他们。这样,春节联欢晚会又添了新的节目:藏族锅庄舞。
最后,张营长给大家说了一段顺口溜:
汽车兵,逞英豪;
驾车天南地北跑。
抗过美,援过朝;
天安门前拖过炮;
东海岸边洗过澡;
唐古拉山抛过锚……
他们在唐古拉山整整奋战了25个昼夜,终于冲破险阻,把物资运到了拉萨。
在拉萨街头,面对欢迎的人群,他们本该狂欢一番。可是他们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一个个慢慢地爬下驾驶室,互相搀扶着走进了兵站。他们面黄肌瘦,满身伤痕,衣衫破烂,头发、胡子老长,活像野人一样。其中有四人的脚因冻坏被截掉了……
他们是胜利者,75车物资完整无损送到了西藏边防。
当晚,西藏军区的领导派电影组来慰问,他们却都满身油污地倒在床上睡着了……
2.地震灾区的“千斤顶”
1976年,在中国,被人称为“地震年”。
灾难。一个灾难接着一个灾难。
5月29日晚,云南省西部龙陵、潞西一带连续两次发生强烈地震;
7月28日凌晨,随着天空一道亮光闪过,一阵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一场强烈地震在唐山、丰南发生;
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平武发生强烈地震……
地震,都是强烈的地震。震颤着大地,撼动着建筑物,也震乱了群众的心。
不同的地区,几乎发生着相同的故事:头戴红五星的解放军首先进入灾区,像千斤顶一样,撑起了快要倒塌的天,快要陷下去的地,拯救人民走出灾难……
这是居民集中的一个住宅区。
一连的同志赶来时,余震还在继续,楼房还在坍塌,碎石、瓦块不断脱落。
有人告诉战士——
那座坍塌的楼房里,一根断裂的短柱子支撑着一块钢筋水泥预制件楼板,楼板下面夹着三个居民。
战士们一听这个“夹”字,心就咯噔一下生疼。他们争着冲了上去,要把受磨难的群众救出来。
用铁锹、洋镐挖,震动大,会使周围的碎石落下打着压在下面的群众。不能这样!他们便扔掉工具,用双手扒。
扒呀,扒呀……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许多战士的手指磨破了,谁也不顾疼痛,仍然去扒,砖头瓦块上面留下了点点血迹,他们还在扒。
突然,余震发生了,“咔嚓”一声,残柱再次断裂,眼看那块水泥楼板就要压下来,下面是三个人呀……
这时,战士吴险峰挺身而出,伸出右腿,用膝盖撑住楼板。
同志们加快了抢救的动作。抢救!
小吴头上渗出了颗颗豆粒大的汗珠,他的牙齿都用上了劲,咬得咯咯作响。他觉得身上好像压了一座山,浑身上下的骨架都发酥了。但是他坚持撑着楼板,纹丝不动。
他像一个巨人。
3分钟,5分钟,7分钟……
压在下面的三位群众得救了,小吴才被同志们拖出来,他像瘫了一样,身上再无半点劲了。
另一个抢险救入场面:唐山车站候车室。
炮兵连战士王彦修一进候车室,就听见一声声呼救:“叔叔,救我!救我!”
他跟声望去:残墙断壁上横架着几块水泥预制板,在一块塌落的长长的水泥板和砖垛瓦砾的缝隙之间,露出一条小腿和一只小手……
王彦修倒吸了一口冷气。
地还不时地在颤抖,最上面的几块水泥板摇摇欲坠,索索地掉着碎块……
他没有迟疑,一猫腰钻了进去,捡起砖头碎石就往外扔。掉下来的一块断砖砸在他的后脑勺上,他一下跌坐在地上,鲜血流到了脖梗,渗透了军帽……
他还在扒着,被压着的小孩子露了出来……
车站派出所的女民警董芬赶来帮忙,王彦修猛喊一声:“这儿危险!”随即将董芬推出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