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稻盛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员工的本质都一样,制陶厂适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在美国一样能行得通。”为此,他选出100名员工,将京都制陶厂的管理理念搬到美国这家工厂,并对美国员工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他还派自己信得过的保曼担任厂长,希望保曼带领这些员工领悟京都制陶的哲学。
然而工厂一开始运营,就显现出美日两国人的思维差异,员工之间纠纷不断,严重影响日常生产工作,结果工厂的赤字更加厉害。稻盛没了办法,最后决定背水一战,他不顾美国人的反感,将工厂内的所有美国人都换成了清一色的日本人,以求建立一个全新的公司。更换员工后工厂里的秩序进入了正常化,生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厂效益渐渐出现好转。
工厂正常运转后,稻盛开始逐步撤出日本员工,加入一些美国员工,就这样慢慢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同化”,最后除了一些管理层是日本人,员工都是美国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益,稻盛和夫就这样惊险地赢下了这场艰难的“兼并战”。
利益与风险永远成正比例,要想创业成功,除了知识与能力外,还必须要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具有较高的情商。
第349天当机立断乃创业者必备素质之一
富兴集团是一家靠工程建筑起家的大公司,但自从走上多元化经营道路——建成并营运北环商场后,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人曾劝总裁罗桥改变经营结构,停止百货经营,改建保龄球馆,增设餐饮服务,拓宽停车场。做出营销策划,就可能拼出一条生路。
总裁罗桥听了建议心里却直打鼓,心想:这条路能走通吗?3年前富兴集团修建北环商场时也认为占尽天时地利,哪知一眨眼工夫商场四起,北环商场自然难逃厄运。现在觉得做保龄球馆稳赚钱,万一等修成了保龄球馆又遍地开花怎么办?罗总认为北环商场还没有亏损到难以维持的地步,看看局势再说。再说,北环商场已经给了富兴集团很大的压力,哪还敢投资几百万元去建一个一无所知的保龄球馆!此时,一个叫刘德刚的人出现了,他愿意租赁北环商场,并投资改建成保龄球馆。罗总求之不得,哪来这种不用自己冒险又能收取高额租金的美事。
刘德刚接手北环商场后,改建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赶在春节之前,北环保龄球馆建成了。由于先期的宣传策划非常到位,方圆几百里的客人都蜂拥而至。电视台、报社的记者也被这种新的时尚所吸引,不遗余力地在媒体上予以宣传报道。保龄球馆几乎天天客满,一个月下来,营业额竟高达几百万元,刘德刚喜出望外,而罗桥则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罗桥不及时改变经营结构的决策,尽管避免了失败的可能,但同时,无疑也把大好的赚钱机会拱手送给了别人。
许多人总是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只等着“东风”来了再开始行动。殊不知,永远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即便有,那时再开始行动也为时已晚。
第350天借鸡生蛋可谓高明之举
阿克森是靠借贷从一位清贫的穷律师变身亿万富翁的。1960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阿克森决定靠借贷来改变自己清贫的处境。他知道信誉是借贷的基础,尤其是在借贷大数额的时候,必须先有信誉才行。信誉是什么?就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还贷,最好是提前。
为此,阿克森利用自己律师的身份去一家银行借了1万美元。拿着这1万美元,他进了另一家银行,将钱存了进去。之后,阿克森又走了两家银行,重复了刚才的做法。这两笔共2万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大体上也差不了多少。几个月后,阿克森就把存款取了出来,还了债。
这一做法,帮助阿克森在两家银行确立了初步的信誉。此后,阿克森又在更多家的银行重复这样的游戏,不同的是数额越来越大。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银行信誉就变得十分可靠了。
之后,阿克森又向银行贷款了,尽管数额不菲,但仍然很顺利地拿到了,因为他的信誉很好。这次他没将借的钱存进另一家银行,而是买下了费城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8年后,他拥有的资产已经高达15亿美元。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实,在任何时候,巨额财富的起源,大都是建立在借贷的基础上的。创业总是需要投资的,就像不先播种施肥怎么会有收获呢?西方还有一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不要害怕欠债,利用别人的资本赚的利润,将会远远超过你付的利息。
成功创业也须靠“借”,如果没有了“借”,仅靠一人之力,如何能成功,如何致富!不要小瞧这简单的“借”,有时它也会令人意想不到!
第351天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参加一些成功人士举办的聊天会,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
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都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第352天创业需要一定的预见能力
有记者曾在采访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时候问他:“您能快速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很多人看到微软的成功只是技术、人脉和市场营销,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一个好眼光。”意思好像是说,除他之外,其他人的眼光都不怎么样,让人觉得有点不爽。但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时间倒退30多年,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能预计个人电脑和软件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成为大趋势,那么今天的世界首富也许就不是比尔·盖茨了。可惜,我们谁也没有这个预见能力,唯独比尔·盖茨预见到了,所以他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
任何事情的出现一定是有所征兆的——蜻蜓低飞是要下雨的征兆,燕子筑巢是季节更替的信号。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善于仔细观察,并能从细节中预见未来的高情商人才!
第353天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个颇有名望的美国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销骨立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10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了年轻人很多钱,如果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决不会重拾自尊和自信——这就是尊重的力量。情商高的创业者会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乞丐或是什么!
第354天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
南方一家煤炭公司的萧克,是一名有30年工龄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员工。从锅炉工到司炉长、班长、大班长,至今他仍深爱着陪伴他成长并成熟的锅炉运行岗位。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当上了锅炉技师,成为远近闻名的“锅炉点火大王”和“锅炉找漏高手”;就是这个岗位,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工人技师的荣耀和自豪。
萧克有一副听漏的“神耳”,只要围着锅炉转上一圈,就能在炉内的风声、水声、燃烧声和其他声音中,准确地听出锅炉受热面是哪个部位管子有泄漏声;往表盘前一坐,就能在各种参数的细微变化中,准确判断出哪个部位有泄漏点。
除了找漏,萧克还练就了一手锅炉点火、锅炉燃烧调整的绝活,在用火、压火、配风、启停等多方面,他都有独到见解。锅炉飞灰回燃不畅,他提出了技术改造和加强投运管理建议,实施后使飞灰含碳量平均降低到8%以下,锅炉热效率提高了4%,为企业年节约32万元。针对锅炉传统运行除灰方式存在的问题,萧克提出“恒料层”运行,经实施,解决了负荷大起大落的问题,使标准煤耗下降04克/千瓦·时,年节约200万元。
如果不停地变换工作,那么在任何行业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新手。因为你不停地变换工作,就是在使自己不停地适应新的工作,你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去提高你的专业技能。高情商的人深谙此道,这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55天打理你的人情“账户”
王旭是一位出版商,他平时就很注意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王旭都不吝花销地和他们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一位与王旭未曾谋面的作家因为急需用钱,去向他借钱,王旭二话没说就掏出2000元。王旭广建人脉的结果是到处都有人帮助他,因此而得到很多高质量的稿子。后来王旭在危急时,有很多人帮他渡过了难关。
王旭就是用在银行存钱的方式建立他的人脉——先存再提。
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网,不能光用“现实”的眼光来看,而这些人脉必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莫大的效用和益处。在艰辛创业的时候,人脉也是你的一笔不朽财富。
第356天成功的全部秘诀
一对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姐妹,几经周折才被一家礼品公司招聘为业务员。她们没有固定的客户,也没有任何关系,每天只能提着沉重的钟表、影集、茶杯、台灯以及各种工艺品的样品,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去寻找买主。
5个多月过去了,她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仍然到处碰壁,连一个钥匙链也没有推销出去。无数次的失望磨掉了妹妹最后的耐心,她向姐姐提出两个人一起辞职,重找出路。姐姐说,万事开头难,再坚持一阵,兴许下一次就有收获。妹妹不顾姐姐的挽留,毅然告别了那家公司。
第二天,姐妹俩一同出门,妹妹按照招聘广告的指引到处找工作,姐姐依然提着样品四处寻找客户。那天晚上,两个人回到出租屋时却是两种心境:妹妹求职无功而返;姐姐却拿回来推销生涯的第一张订单。一家姐姐登过4次门的公司要召开一个大型会议,向她订购250套精美的工艺品作为与会代表的纪念品,总价值20多万元。姐姐因此拿到2万元的提成,淘到了打工的第一桶金。从此,姐姐的业绩不断攀升,订单一个接一个而来。6年过去了,姐姐不仅拥有了汽车,还拥有100多平方米的住房和自己的礼品公司。而妹妹的工作却走马灯似的换着,连穿衣吃饭都要靠姐姐资助。妹妹向姐姐请教成功真谛。姐姐说:“其实,我成功的全部秘诀就在于我比你多了一次努力。”
只相差一次努力啊,原本天赋相当、机遇相同的姐妹俩,自此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不只是这位姐姐,多少业绩辉煌的知名人士,最初的成功都是源于“多了一次努力”!
第357天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