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我国古代甲骨文中的舞字写作:,像一个人手持两片羽毛在跳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我国古代的舞蹈分为文舞与武舞。《礼记·内则》中云:“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意即孩子在长到13岁时,就要教他学音乐、诗歌、舞蹈,年龄稍长,再学武舞。操武舞则手拿干盾斧戚之类,威武雄壮,既练武,又健身。所以,我国古代的武人文士多能善舞。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而舞,祖逖闻鸡起舞,皆流芳千古,成为佳话。自古历代都有大批舞蹈艺术家,如晋代的谢尚,更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
唐代,是我国音乐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新唐书》中载:唐高宗在宫廷中亲自排练上元舞,舞者180人,衣画云彩,呈五色,以像元气,祀祠时用之。唐玄宗时,教坊有王大娘善顶长竿舞,头顶百尺长竿,竿上置木状海中神山,令少儿持绛节出入其间,王大娘在下边歌边舞,熔杂技、舞蹈于一炉。诗人刘晏赞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由西域传入长安的胡旋舞,曾在当时宫廷内风靡一时。舞者立球上,纵横腾踏,旋转如风,妙不可言。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两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舞蹈艺术发展至今,已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们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