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嫔知道必有原因,也不追问。荣寿公主继续道:“这家伙这么牛,就因为修关东铁路想借洋款,就是从这个国家的富商那儿。而这事,必要他们政府点头。所以……唉,我倒是没看见,可是听张大人说起,真是气得肚子疼。”
“是张荫桓大人吧?”余光觑着荣寿公主。
荣寿公主目光炯炯瞅着她,点了点头。
珍嫔已猜出大公主的一些潜台词。鸦片战争以来,外洋大量涌入中国,说三道四,指手划脚,贫弱的清朝束手无策。原因一个字:穷!如果低头承认也就罢了,落后了可以再追,可清朝的人就是不认这个理。好比阿Q,被弹得满头栗凿,心里的话却是“孙子打爷爷。”但是,表面的自尊并不能掩盖现实的腐朽,那时候,在海外留着根小辫子的中国人已成为笑柄,按礼记来的那套劳什子讲究,洋人拿手指着骂“傻瓜”!这些,珍嫔因小时住在广州,在这个巨大的通商口岸里,耳闻目濡知道了中洋的差别。
而就这件纠纷来说,她知道得不多。修那关东铁路,原本板上钉钉不借洋款,只用国内筹资,国人设计建设。但想法固好,那个草包的清朝又怎么能做到?光筹款吧,一共需银三千万两,各省每年一笔海军款都拖拉不缴,更别提修哪门子铁路了。钱款不到位,李鸿章医头难医脚,望着一个烂摊子跳着脚骂。长子李经方给老爹出主意,捧手的刺猬不能丢,那就赶紧筹钱垫着!李经方曾经赴英国为使馆参赞,又当过驻日公使,自然思路开阔。有一条门路,是李鸿章有一个心腹、驻法参赞陈季同,在西欧交际颇广,于是很快通过他联系到一个肯借款的奥地利富商。李经方知道父亲与户部尚书翁同龢仇隙极深,便自己出面跟翁同龢提。洋款三千万,把翁同龢恨得牙根痒痒。老翁先生本质上是个小农主义者,极端排外,想自力更生,跟那洋人撇得越清越好。他去找户部满尚书福锟,一同面见主办洋务的庆王奕劻,要求不借最好;如果非借不行,也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