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98200000009

第9章 “好汉奸”论

汉奸,有好的吗?当然没有。

但有一种论调,认为附敌者中,确有一些好的;比较好的,由于不得已的难处而落水的好人,譬如周作人,即是。“好汉奸”论,就是这些并非等闲之辈的文章中,曲笔为之回护、粉饰、吹捧、美化,而得出的结论。随着这位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总署督办的文名日盛,鼓吹愈炽,“好汉奸”论,也越来越热烈,令人匪夷所思。

想想,也不禁呜呼,与知堂老人同时代,文章写得同样好的郁达夫先生,跑到南洋去,搞“抗日”宣传,最后,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真不如去当个“好汉奸”了。他有一千次机会当,他不当,偏要让鬼子“死啦死啦”地干掉,实在是天大笨伯了。

也许由于产生卖国贼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缘故,那种曾经有过的切齿痛恨的感觉,渐渐淡了。即使在电影里出现戴墨镜、穿黑色拷纱衫裤,腰里别盒子炮的汉奸形象,也多是供人调笑的丑角。可见时间真是一帖最好的安慰剂,人们对于“二战”劫难的记忆,即或当事者本人,也远不如50年前那样强烈。

或许,这正是人的可贵之处,不能永远生活在冤冤相报、再无终结的仇恨当中。于是,说不上是宽容,还是有意地忘却,就对那些人最坏的方面,尽量不再做过多的计较。罢了罢了,无论如何,半个世纪都过去了,也不能总是没完没了地清算。这样,使得某些心有不甘的先生们,耐不住寂寞,一定要给周作人头顶上增添几道灿烂的光环。

无独有偶的,这种翻过头来倒清算的回潮现象,不仅仅在中国,西方也有呼应的,真是不亦怪哉。

最近,德国有一位叫多洛丝哈根的女作家,出版了《没有逃脱削发的命运》一书。这部名不见经传的洋人著作,国内目前还没有见到全译本,从简介的短文中,大略知道一些内容。“二战”期间,在德军占领下的西欧、北欧,有许多与德国军人“私通”的女人,战后,她们因此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文章的标题,颇具耸人听闻的效果,《卐字烙在额头上》,副题《二战中与纳粹“私通”的女人们》。读了这篇肯定她们“私通”的行为,并谴责民众残暴的文章以后,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来,中国的周作人为“好汉奸”论,自然也站得住脚了。于是,敬奉者视若神明,膜拜者为之洗罪,出版者大把捞钱,别有用心者拿他来否定进步文学,知堂老人名前的兴旺香火,成了近年来文坛的一方风景,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这种脑筋急转弯,未免太快的世道,让人寒心。

“二战”中,贝当和赖伐尔的维希法国政府,被称之为法奸,那时孤岛上海的法租界里,有一条马路,叫做贝当路,义愤之士要求改过名的;挪威陆军军官吉斯林,给德国人当狗腿子,被称之为挪奸,他的名字遂成为“卖国贼”的同义词,甚至在辞典中,有这样一条专属词语。如果因与法西斯“私通”,就给这些妇女,锡以法奸、挪奸的罪名,钉在耻辱柱上,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民众不肯原谅她们,也不是没有道理,她们终究和日本鬼子强征的随军慰安妇不同,不是十分强迫地为德国侵略者献身,怎么说,这是不光彩的行为,本国同胞的谴责,无可非议。

至少在战争刚刚结束之际,对侵略者的仇恨之火,报复情结,不是那么容易淡忘。任何稍有良知的人,不能忘记这样一个背景,当德国女作家笔下这些妇女,与法西斯“私通”时,就在波兰的奥斯维辛的集中营里,成千成万的妇女,还有儿童,正一个个脱得赤裸裸地,排队走进毒气室;当这些“私通”的女人,“为元首贡献一些德国人后代”的寻欢之时,也是那些受难者,头发剪下来做织物,皮肤剥下来做灯罩,金牙敲下来再熔铸,被兽性的法西斯残暴蹂躏之日。那么,饱受“二战”创伤的愤怒群众,做出一些过头的事,值得在50年后予以清算吗?

我很佩服这位女作家的无动于衷,对残酷的往事,那种“零感情”式的全然不顾。而战后当地民众,对这些附敌的女人,一时冲动的报复行为,却大做文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

应该说,与德军私通的女人,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弱者。很多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法西斯投怀送抱。但不能不使人思索:历史,需要公平,譬如公平地对待这些当时曾与敌人“私通”的妇女;但历史,更需要正义,否则,那边赤裸裸地死亡,这边赤裸裸地上床;那边在敌人刀下,死无葬身之地,这边膜拜之余而要洗却他的汉奸罪名,历史不是天津大麻花,可以扭来扭去的,如果将与鬼子睡觉的女人,奉为圣母娘娘,而将投江的抗联女战士,跳崖的抗日游击队,列入傻瓜卖命之流,民族大义,成为一块抹布,人间公道,只是一摊狗屎,岂不应了孔夫子的一句话,“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了。

所以,时下文坛上,鲁迅先生被老少爷们儿一股劲地开骂,周作人开光以后,浑身上下镀金,光芒万丈,如此颠倒黑白,如此罔顾是非地改写历史,不仅是对逝者的亵渎,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强奸。在这位女作家笔下的“私通”妇女,有的描写得像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样,与法西斯侵略军的“爱情”如何地天长地久,如何地情深爱长,以此类推,岂不是被皇军去用作性奴隶的亚洲慰安妇,万不该要去讨回公道了么?

这部《没人逃脱削发的命运》,与中国境内的“好汉奸”论,很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

让人忍不住要问,这世界究竟怎么啦?

2

这篇作品的简介,在几家报纸都刊载了。

开头部分,先描写了一幕血淋淋的场面:“两名年轻的男子反剪着她的双手,另外两名男子粗暴地朝她的头发剪去。剪刀在她头皮上刺开一道道口子,鲜血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流,最后在她的额头刺一个血红的纳粹标志。她三岁的儿子在一旁瞪着恐怖的眼睛看着这一幕。”接着又写道:“这是1945年5月的挪威,处处是一派庆祝胜利的节日气氛。”报纸在刊出此文时,还配有一幅法国摄影师拍下的法国女人削发以后示众的照片。

霍桑的小说《红字》中,通奸者的耻辱标志红“A”,是刺在通奸女人的胸前。但对与法西斯“私通”的女人,惩罚者却将卐字明显地刺在额上。在中国古代,这是一种刑法,叫做黥刑、墨刑。我们读《水浒传》,梁山泊中,有几位好汉就曾是被刺配过的。刺,就是在脸上刺字,不论你走到哪里,明显的耻辱标志便跟随你一生。1957年打右派,惯常的说法,就是给某某人戴上帽子。这种戴帽子的惩罚,说穿了,也是黥刑的变种。如果生在宋朝,我们很可能在脸部的右颊上,要留下一些花样了。不过,终究时代在进步,这种对人身和人格的污辱,已受到文明的唾弃,只是在极个别的时期出现,所以,也难怪法国作家萨特,惊呼当时的野蛮做法:“这是沿用了欧洲中世纪的残酷惩罚方式。”

说老实话,我觉得大作家萨特,无须大惊小怪,假如他的邻居,是一位这样身份的女人,德国鬼子进来出去,他作为一个法兰西人,会感到开心吗?

随后,我在电话里问了几位作家和几位非作家,询问他们对于这则报道,这个镜头,和当时西方民众的粗暴做法,有些什么看法,是不是也像萨特那样惊呼?出乎我意料的,所有人的反应,都相当平淡。一位非作家的前中学校长,“哼”了一声以后,大不以为然地反问我:“在‘文革’当中,这种将头发剪掉,予以示众的刑法,我还亲身领教过的呢!至今被薅的头发,还留下疤痕呢!也不就这样了吗?”接着我又问,如果,万一有人认为汉奸有好的,你怎么看?

她的回答倒也简短,说:“别扯淡了。”

看来,中国人和外国人看事情,谈问题,着重点是很不相同的。外国人把脸上刺上耻辱标志,比之与侵略军睡觉这件事本身,还要在意些。中国人,认为当汉奸,是罪不可赎的,而受一点应该或不应该受的惩罚,时过境迁,往往不太在乎。削去女人头发,以示惩戒,从多洛丝哈根的书和萨特的惊呼,证实外国人当回事的事,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就不大当回事。

因为,外国自中世纪以来,文明渐进,野蛮稍寝,削发刺面的黥刑,已不存在。而在我们这个文化古国里,将头发剃掉一半,或在头发中间,像犁地似的豁开一条沟,这种官方用、民间更用的刑法,从宇宙洪荒,到十年“文革”,断断续续,从未绝迹过。红卫兵还想出一个挺富黑色幽默意味的名称,叫做剃阴阳头。这种惩罚一旦成了家常便饭,中国人自然“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羞辱多了,也就“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她奇怪我征询她对这篇文章的意见,当即幽我一默:“你当过右派,在文革”中,没关进牛棚,没给你剃度过?说实在的,若非她的提示,我也差点忘了个干净,可见“好了疮疤忘了疼”,是我们许多人从心灵深处特别贱皮子的根源。所以,多洛丝哈根的书中,那种对于羞辱惩罚的敏感,我们中国人是不能体会的。

这或许正是东西方人的差异之处,凡着意于人身的侮辱,凡损及到人格的尊严,外国人敢跳出来,下帖子邀请对手,到郊外树林子里去决斗;普希金就一辈子与人决斗,一言不合,便掏出枪来,最后他终于死在决斗中。而中国人,一旦碰到无法咽下这口气的时候,虽然有十分豪壮的成语,“士可杀而不可辱”,把脖子梗起,把脑袋抬起,但真打算做殊死一战,来个鱼死网破者,极少。大多数到了非低头不可,不低头就杀头的那一步时,通常也就苟且偷安了。好在这时候,在汉语言里另一句差堪自慰的成语,“忍辱负重”,又能派上用场。

逆来顺受,是从有皇帝那个时代,就渐渐成了中国人的安生立命之本。剃个阴阳头算什么,又不是我一人被剃,剃了也不是不能再长,即使不再长出来,又如何,人又不是为头发活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多少能表现出一点民族性。“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晓得外国是否也有类似的民间谚语?这七个字,可以说概括了大多数中国人信奉的人生哲学。

那一天,被拘押到场的,谁也没有发出惊呼,谁都把脑袋乖乖地伸出来,等候剪子推子的光临。庆幸的是那天批斗时,比我更该“剃度”的走资派,也多了些,小将们急着往台上押解,不知哪位造反大佬发话:“算了算了,小不拉子就免了,台上也站不下,让他们滚蛋!”于是我抱头鼠窜而归。当然,免剃者我,摸摸头发尚存,竟有获得保全首级的侥幸感。但我环顾左右,同在牛棚里的其他被剃度者,也不因为失去头顶的半壁江山,而痛不欲生,而气冲牛斗,照吃照喝照睡不误。多洛丝哈根描写的两个男人按着、两个男人推剪的场面,像我等久经沧海的老运动员来说,司空见惯,肯定不在话下的。

萨特惊呼,因为他是西方人,因为他崇尚人道主义,因为在他那个具有一定文明素质的社会里,中世纪的野蛮行径,早被资产阶级革命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尽管他在“二战”期间,曾是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一员,或许他也并不能宽容这些与法西斯“私通”的妇女,但决不会与愤怒的民众同仇敌忾,因之,他不赞成这种削发刺额的私刑,不支持民众回到圣女贞德那个时代,是出自他的良知和文明精神,无论如何,人类已经进展到20世纪。

现在回过头去,如果做一番学究式的探讨,红卫兵在批斗会上采用的戴高帽子,挂大牌子,剃阴阳头,游街示众等等手段,在近代,只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农民斗争地主时用过,再早一点,满清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镇压汉人时用过。这些早进博物院的老古董,想不到“文革”初期,重新被小将们拣拾起来,作为武器,惩治牛鬼蛇神。毛主席发动“文革”,其中有一条,是破除四旧,但在惩罚上,革命小将却十分具有复古精神,将中国古老刑法文化中最阴暗的私刑制度,又恢复过来。

更有趣的,小将们无师自通地从旧时代汲取灵感,包括批斗会的会场布置,借鉴京剧《三堂会审》的安排站位;审问讯刑走资派的措施,受到十殿阎罗对付死鬼的启发;戴帽挂牌,槛车解送,绝对是公案武侠小说的影响所及;剪一半,留一半的阴阳头,则是加以变化的古代黥刑,纯系《水浒传》里高俅对付林冲的手段。这统统属于“四旧”的旧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披上革命的合法外衣,竟成了被允许、被鼓励的、带有政府行为性质的民间刑法,这不能不说是对“文革”的讽刺。

这样,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长期被官方的、民间的这个运动,那个运动;这种惩罚,那种处理;一会儿敌我矛盾,一会儿人民内部矛盾,折腾到心如古井,波澜不兴。因此,德国女作家写的这本书,在西方也许叫座,未必会在中国产生什么轰动效应,是可以预料的。

3

为什么不会叫座,还要从中国读者的心理状态来考量。

一方面,古代中国酷吏之多,法网之密,株连之广,刑法之严,弄得老百姓不知何时就会捉将官里去,因此对于任何或轻或重的惩罚,已经到了麻木的程度。另一方面,值得奇怪的是,在“国家”这个问题上,在有关“气节”或者“大节”的关键时刻,中国人又常常表现得并不含糊。

外国军队被包围了,绝不会顽抗到底,不特别提倡与阵地共存亡,必须打到弹尽粮绝,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他们通常是这样:只要眼看援军一时半会儿来不了,便摇着白旗,放下武器。多洛丝哈根认为那些妇女,与德国人“私通”,无可厚非。中国人则不然,大敌当前,只能循“马革裹尸”、“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这类古训行事,所以,才有投江跳崖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关云长在土山,打不过曹操,只好投降,是他一辈子被人诟病的污点。苏武牧羊十九年,人们编了歌子来唱,也由于他的不屈不挠。文天祥写《正气歌》,“留取丹心照汗青”,编进教科书,千古传诵,就因为他牺牲的那一刻,也要面向故国。所以,中国人(当然也不会是全部,否则,汉奸从何而来)的多数人心中,那种“汉贼不两立”的精神,总是很当一回事的。

这种大是大非之分,是和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教导,是和说唱弹词、演义小说的熏陶,是和历代统治者把忠君与爱国相提并论的提倡,是和爱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杀敌御侮的英雄豪杰的榜样力量,对立而产生出来的。因而,在中国,即使个别人士,发出为周作人粉饰的“好汉奸”论,决不会有市场。和多洛丝哈根的作品,不怎么引起人多么叫好的原因一样,除了对这种小小不言的惩罚,不看得那么重要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尤其普通的中国人,不大肯原谅附敌者和通敌行为。

有鉴于此,一些为周作人辩解的文字,也只能闪烁其词,可读者不是傻瓜,谁能不解其中三味呢?读罢一些奇谈怪论之后,除了深感新时期言论自由,思想解放之外,惟有瞠目结舌而已。而造这种舆论者,都是饱学经纶之士,对他们金身重塑周作人的努力,所为何来,百思不得其解。

周作人的著作,几乎没有什么不曾出版的了,着实让出版社足足地捞了一把。如果“好汉奸”论继续发展下去,估计再过若干年,周佛海的言论,汪精卫的诗集,和他在河内发出的那通儿曲线救国的《艳电》,也会付梓。销路不一定会坏,读者即使出于好奇,也会掏钱购一本来看的。

我一直想,难道持“好汉奸”的论者,真是患了健忘症,怎么能忘记了南京的大屠杀、重庆的大轰炸、冀中的大扫荡、“9·18”沈阳的火光、“8·13”上海的炸弹、东北的细菌部队、平原的三光政策……就在周作人当督办之日,也是《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人受苦之时。我不知道他这个汉奸,与老舍先生笔下写出的丑类,为日本鬼子做事的大赤包、冠晓荷,有什么根本的差别?

启功先生讲到齐白石先生的轶事时,说他“在出处上是正义凛然的,抗日战争后,伪政权的‘国立艺专’送给他聘书,请他继续当艺专的教授,他老先生在信封上,写了五个字‘齐白石死了’,原封退回”。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节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人脊梁精神的体现,要大家都是鼻涕虫,软成一摊泥,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白石老人将这封聘书璧回那阵,说不定正是周作人以伪督察官的身份,光临沙滩北大红楼视察吧!这就是说,在沦陷了的北平,既然可以如齐白石退聘,可以如梅兰芳蓄须,那么说明当时周作人,也可以不必像大赤包、像冠晓荷那样向日本侵略者摇尾乞怜的。

也许周作人附敌,自有他的曲隐,但一旦认贼作父,做了汉奸,便无所谓好坏可言。但忽然于近年来成为一座富矿,成为某些淘金者的热点,实在令人惊诧。我想,除了商业动机外,还有其他较为复杂的心理,夹杂其中。譬如对文学上的纯以政治标准考量的绝对主义,譬如对某种文学样式、某种文学流派的特别提倡,譬如对文学急功好利而忽略文学自身规律的倾向,譬如在评价一个作家时的以文衡人或以人废文的狭隘和偏颇等等,遂形成某些人逆反心理,你认为香的,我偏以为臭,你认为臭的,我偏以为香。周作人,恰巧是一张可以打出手的牌。

于是,就出现了近年来文坛的一出出活剧,不把鲁迅先生拿了来当靶子,粪土一番,糟蹋几句,就显得自己不新锐,跟不上风气了。反之,不摇头晃脑,褒美一阵知堂老人,《谈龙》、《谈虎》如何冲淡呀,《苦茶》、《苦竹》如何清涩呀,就觉得自己很土鳖了。这样,大有将这位“好汉奸”推崇到“宣付国史馆立传”的高度。一边努力贬低,一边拼命抬高,便成学界时尚。香者不香,臭者不臭,本就很不正常,而到了香者很臭,臭者很香这一步,除沮丧于人心险恶外,夫复何言?

假如鲁迅先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世纪末的文坛,对于自己由碧落而黄泉的行情,快要到跌停板的程度,也会感到莫明其妙的。而到阜成门内八道湾的旧宅看看,他的老弟,却正在牛市状态之中,一路攀升,狂飙不已,世道如此,恐怕也不知说什么好了。说实在的,在这场歇斯底里的诋毁中,年纪轻的,说上几句不三不四的话,量也不必介意。而一些学富五车,懂得中国过去与现在的人物,也闭着眼睛在那里瞎三话四,将这种扬此抑彼的拙劣把戏,玩得十分起劲。对这种类似在《故事新编》的《补天》中,站在女娲肚子底下、两腿之间的“咿咿呜呜”的人物,我估计鲁迅先生会抱着“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的心态,掉头不顾而去。

“好汉奸”论的出现,可算近10年来的文坛怪现象之一。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中的位置,是不会被抹煞的,正如今天我们还在读明末清初的文坛大腕,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周亮工、侯方域的作品,并且叫好一样,这是将这些贰臣的人品,像镜头似的加以虚化了以后的结果。但绝不能由于周作人的散文成就,他就不再是汉奸,不再是很坏的汉奸,而是好汉奸了。所以,“二战”50年后,多洛丝哈根的作品,与甚嚣尘上的“好汉奸”论,确实是耐人寻味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偶翻旧时资料,上刊一则有关周作人的消息,原文照抄如下,以饷读者,或许有助于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识。

“1939年1月4日,天津抗日杀奸团枪击不抗日的文人周作人。事前,经过北平抗团宋显勇等人的调查,了解到周作人就住在北平清华园内。1月4日,李如鹏和赵尔仁携带武器,以学生的名义去拜访他。这是一所四合院,当周作人走出北房下台阶时,李如鹏掏出枪向他开火,周作人应声倒地,周的保镖扑过来捉拿李如鹏,赵尔仁见状又向保镖开了两枪,将其打倒,两人迅速撤离。事后才知道,周作人未死,子弹正打中他的腰带硬物上,保镖当即身亡。”

来自津门的抗日勇士,给予周作人的打击,要比那些与法西斯“私通”的妇女所受到的惩罚要重。削发刺额,至多皮肤的伤痛,而从手枪中射出的子弹,却是要他的命的。我不知道中国的多洛丝哈根,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为周作人所遭受的这次差点送命的惩罚,而写出一篇为之鸣不平的作品?来一次清算的反清算呢?

也难说。

同类推荐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册)(选题报告1)

    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憧憬;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哲思,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给人欢乐、温暖和爱。本书所选作品有的精练优美,有的朴素自然,有的音节铿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长于抒情,也有的侧重于叙事。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赵惠民影视文学精选

    赵惠民影视文学精选

    凭借对生活的赤忱热爱和真情实意,作者以自己的家乡夏邱镇柳沟村的田园小景和当地纯朴的人与事为创作素材,透过泥土的芳香,不仅孕育出了乡韵的诗情画意,而且蕴含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 默默且当歌

    默默且当歌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建功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陈建功的文字,幽默风趣,鬼斧神工,他描述人、事、物,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他的散文,沉着中有昂扬,追索中有挣扎,平静中有波澜,温醇和煦,温情脉脉,却如寒风一般劈开一城的雾霾,清冷凛冽。答中有问,问中有答,无所不能,无远弗届——这是陈建功的出世之法,亦是他的入世之道。
  • 作家笔记

    作家笔记

    本书中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自传性的笔记,以及毛姆很多杰出作品的萌芽。《作家笔记》是我们对于一位伟大作家的活跃的心灵,得以进行令人愉悦的窥探的特别的窗口。
  • 愿时光待你好

    愿时光待你好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对有些女人来说,时光是把琢玉剑。岁月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给她们曾经青涩柔弱的周身,罩上一层淡金色的光芒。刀枪不入,只收爱与智。难道时光待她们格外青眼?其实呢,岁月终会让每个人过上想要的生活。关于自己:做一个任性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关于感情:有知己三五作伴,和喜欢的人白首相守。关于生活:有很多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在家门前的小院种满鲜花收获芬芳。关于梦想:把它像宝贝一样藏好,从不放弃,也别慌张,总有一天它会令你的生命闪闪发光。
热门推荐
  • EXO之你许我一片星空

    EXO之你许我一片星空

    原以为我们的世界没有交集,原以为我会默默的过完一生。——引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界,怎么会有奇迹发生,就算是发生,那也是几率极其小的。可,这个奇迹,就发生在了女主身上。“我上一世的遗憾,要在这一世实现”
  • 守着阳光守着你

    守着阳光守着你

    本书讲述的是女主角米妮与男主角林西树两人因为误会相识又因缘分相爱的纯爱故事。米妮由养父抚养长大,拥有超级死党李曜行,在新学期的开学日,米妮结识不知为何对自己有着深深成见的林西树。
  • 城邦力量

    城邦力量

    西陆城邦来的一位怪物级的挑战者连续战败九位中天城邦的勇士,代表中天邦出场的第十位勇士会是谁?他是否能力挽狂局捍卫中天荣誉。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神秘人物?他身上背负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就在城邦力量。
  • 引领青少年的奥秘发现故事

    引领青少年的奥秘发现故事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内容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 双语学习丛书-节日趣闻

    双语学习丛书-节日趣闻

    流淌心灵的隽语,记忆的箴言,在双语的世界里,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体会英语学习的奥妙,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丛书包括:爱的交融、财富精英、成长课堂、醇香母爱、父爱如山、故乡情怀、节日趣闻、快乐心语、浪漫往昔等故事。
  • 哥我喜欢你的死对头

    哥我喜欢你的死对头

    妹妹爱上哥哥的死对头男主祁君琛,女主司沐忱
  • 大漠飞歌

    大漠飞歌

    我自大漠来,吟诵漠中曲;手握寒冰刃,剑指命中人;千里寻过客,匆匆恩仇绝;愿吾离去时,君断相思情。
  • 游骑兵之誓

    游骑兵之誓

    我原本是一个平凡的商人。直到有一天我的商队遭受了荒兽的袭击,我才发现普通人类的力量究竟有多么的渺小。在这个荒兽横行的世界里,仅靠高耸的围墙以及皇室的许诺,我感受不到半点安全。于是我决定加入游骑兵,去掌握能捍卫我生命的力量。(本作品根据手游猎魂觉醒游戏内容改编,如有雷同,请勿责怪)
  • 神蛮

    神蛮

    剑疯癫,心骄狂,破障以行,名动八荒!…大荒世界,万道争锋,这是一个强者辈出的热血时代!桀骜少年从莽山走出,不问正邪是非,只求万法随心,便看这一双巧手,轻轻搅乱了乾坤……
  • 美人无缺

    美人无缺

    紫落:成长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少年。他是你眼中最美风景,使你心头绽放纯情的花,你为他忽略了成长与现实,他却在你心上埋下了入骨的刺,让你爱也是他,恨也是他。选秀劫上,我才知道世上还有个词叫“乱世。”还有一道风景名“袭华。”自此,一步步幻化成站在风雪之巅的小红羽,成为和平象征。却原来,那一次次灼心的寒雪全是他。袭华,倘若是你在经受选秀劫,你可还能记得陌北霞晚,我是紫落,你是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