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4年,距离拿破仑战争结束100年后,欧洲人又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世界大战。在这场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中有两部庞大的战争机器,一个叫协约国,一个叫同盟国。这两部战争机器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利益呢?本章我们将详细地给大家做个讲述。
矛盾丛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场也被称为“电力革命”的巨大变革,让欧洲人和美国人进入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时代。煤炭和电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汽车、远洋轮船和飞机成了便捷的交通工具,电话的架设更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距离。除了普通人的生活,这场革命也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排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德国紧随其后,而传统强国英国和法国则跌落到第三和第四,有着浓厚封建色彩的俄国的经济更是每况愈下。经济发展了,竞争也就在所难免。英国人郁闷地发现,德国人开始建造更多的商船,进行更频繁的海外贸易,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在大大萎缩。钱袋被人动了,谁都不会高兴,英国人对德国亲戚的脸色也就不那么友善了,一些英国外交官还喊出了“用战争来维护我们的商业”的口号。
英国人的态度如此激动,那德国人反应如何呢?1888年,德国的新皇帝威廉二世在柏林登基。尽管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新皇帝的外祖母,可皇帝本人却没有对英国表现出丝毫的友善,他满心想的都是把德国建立成一个日耳曼大帝国,和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英德关系每况愈下。1899年,布尔战争爆发,威廉二世不但公开在报纸上嘲笑英国,还对布尔人的胜利表示了由衷的祝贺。这大大激怒了英国人,在伦敦还发生了英国人到德国商店打砸抢的事情。不久,德国国会又通过了海军扩建法案,准备建立一支包括38艘战列舰和20艘巡洋舰在内的常备舰队。这个举动大大触怒了英国,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上的优势已经维持了300年,德国发展陆军,英国还能坐观德、法、俄在大陆争斗,可德国要发展海军,这摆明是要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呀!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开始为英国寻找可靠的盟友。
纵横捭阖
其实不用英国拉拢,欧洲大陆上对德国不满的国家就有不少。法国对普法战争中的耻辱念念不忘,时时刻刻打算收回割让出去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俄国对德国也是一肚子气,1878年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打败了土耳其,眼看就能一统巴尔干半岛,却遭到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手抵制,最终没能吞下到嘴的肥肉。德国知道法俄对自己不满,就在1879年和小兄弟奥匈帝国签订了秘密条约:规定如果一国遭到俄国的攻击,另一国则要全力支援;如果是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比如法国),另一国则要保持善意的中立。1882年,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的意大利也加入进来,条约又多了一个约定:如果法国进攻意大利,德、奥将全力支援,如果法国进攻德国,意大利也要支援德国,这样,同盟国这部战争机器就算成形了。
看到德国人做好了“打群架”的准备,法国和俄国也坐不住了。虽然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法国和俄国就为了大陆霸权明争暗斗,可“盟友”的寻找还是要跟着利益走的,现在德国咄咄逼人,法国和俄国只能放下了彼此的争议,迅速接近。1894年,法国和俄国签订的同盟条约正式生效:如果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将对德宣战;如果法国遭到了德国或意大利的进攻,俄国也将对德宣战。条约虽然签订了,法俄还是有些底气不足,他们觉得英国人要是能加入自己一方,那就太好了,英国的海军可是世界第一啊!现在爱德华七世主动把“友谊之手”伸了过来,法、俄两国真是喜出望外。经过一系列的争吵和妥协,英、法、俄理顺了它们的内部矛盾:法国承认埃及是英国“合法”的殖民地,英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占领;英国和俄国也把伊朗分为3块,英国和俄国各占一块。分赃圆满结束,英、法、俄正式结盟,协约国这部战争机器也调试完毕,只等大战开始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到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巴尔干的火药桶被彻底点燃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以德国侵犯中立国比利时为借口对德国宣战。8月17日,英国远征军的第一批部队——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抵达法国。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有600多万英国人应征入伍,几百万的陆军组成了庞大的英国远征军开赴法国(之前英国没有大陆军的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