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瞬间到了1968年,在那久享盛誉的瑞典文学院的庄严肃穆的典礼大厅内,刚刚宣布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厅内顿时沸腾了,人们真诚的掌声伴着祝福将一位白发苍苍的瘦弱老人送上领奖台去,这就是诺贝尔获奖作品《雪国》、《千羽鹤》、《古都》的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他幼年生活极其凄苦,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父母双亡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曾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刻入我幼小心灵的,便是对疾病的夭折的恐惧。”这以后,他被祖父母收养了。然而极其不幸的事接踵而来。7岁那年,祖母死了;10岁那年,惟一的姐姐死了;15岁,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人世了。极端的孤独和不幸遭遇,乃是形成川端康成孤僻性格的主要原因,更是他的作品格调悲凉的重要根源。
川端康成秉性孤独,但同时上天赐予他一颗善感的心灵,他对文学的爱好自幼便显示出来。小时候他很喜欢读书,入中学后,对文学作品更显敏感,同时投入更多的热情。他将自作的新诗、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积极投稿。1917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科。1920年,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随后转入国文科。他在这一时期接触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日本的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大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为日后走上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川瑞决心走专业作家的道路,他和同仁一起创办过一系列的文学杂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难能可贵的是,在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横行一时之际,川端康成保持着一名理智作家的超然态度,没有狂热地卷入鼓吹“圣战”和投入战争的风潮中,他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日本战败后,现实令川端康成感到不满和失望,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这一思想基础。创作的成果日益丰盛,这使他获得了多种头衔和荣誉,直至诺贝尔文学奖。然而随着盛誉的累积,川端康成渐感压力无比并出现创作危机,加之晚年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生命如风中之烛。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中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2岁。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丰富,一生留下一百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写了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等。他的作品体现出现代派的手法同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融合,作品整体风貌优美流畅和新奇别致。
川端康成在20年代中期曾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一度单纯模仿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30年代又一度被乔伊斯的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所吸引。后来感到此路不通,于是决心另辟新径--即将日本文学传统与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结合起来,写出了《雪国》这样的好作品。由此,川端康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即心理刻画纤细入微,意境描绘缠绵凄迷,结构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简约含蓄,文章情调既美且悲。
《雪国》是川端康成费时15年创作的一部力作,然而却是一部中篇小说,可见其精审的态度。小说写的是东京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到雪国与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与身为艺妓的驹子邂逅并相爱,中途又被一位萍水相逢的姑娘--叶子所吸引。岛村本身是一个思想充满虚无色彩和感伤情调的孱弱文人,对驹子的身世爱莫能助,只得中断与驹子的交往。而叶子自有意中人,并在意中人病逝后丧身于火海。生活比较认真,意志比较顽强的驹子追求纯真的爱情,然而她可怜的身份和境遇使她的感情扭曲。她的爱情既有纯真的一面,又有畸型、病态的一面。《雪国》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他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起来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因此被誉为“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此外,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古都》、《千羽鹤》、《伊豆的舞女》等,也是值得玩味的。日本的四时风物、人情习俗、文化情趣,如一张张鲜亮的图片,一例例展现出来。可以称之为一系列的日本风情画。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及对下层人物遭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他对爱情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