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仁慈的行为并不一定总是受到欢迎,但对于怀着同情心的帮助者,是没有人能够把他拒之门外的。这是我们的生存竞争中难以征服的困难之一。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应该得到常人之间互相提供的帮助。我们应该记住,正如边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野蛮人的幸福与一切人的幸福并无多大差别,与人类中最好最高贵者的幸福也是一样多。因而,一个人自己没有从善从恶,对他人也不会为善为恶。
也许,在唤醒人心中的情感方面,没有什么比同情心的作用力更大了,即使是最粗野的人,也很少能不被感动的。它比暴力的作用要大得多。一句友善的话语,一次友善的注视,能使无法征服的人乖乖顺从。同情心导致爱和顺从,野蛮则招致厌恶和反抗。还是一位诗人说得好:“暴力本身,其力量不过温情的一半。”
假如允许同情心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它就能成为一种广泛的公共慈善事业形式。对那些极力帮助朋友摆脱贫穷和悲惨境遇的人,对那些极力改善劳苦大众的状况的人,对那些极力把文明成果深远地融入人类生活中的人,对那些极力把破碎的家庭联结到和平友爱的纽带中的人,同情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情是每个人的责任,特别是那些与别人相比命运更加忠爱他的人,那些享有别人没有的财富、知识、社会影响力的人,更应如此。他们,至少应该为改善普通人的状况,贡献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人都帮助别人,强壮的帮助虚弱的,富裕的帮助贫穷的,渊博的帮助无知的,并且,反过来一样。
同情心的力量毕竟与金钱、权力之类的力量不能画等号,同情心的感化力量可如锋利的箭一样。
世上最可悲的人,是那些对自己不加控制的人,那些缺少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的人,那些虚度一生寻求自我快乐的人,或者那些即使在为善的时候,内心仍充满邪恶动机和自我满足、畏惧良心谴责的人。那些对自己的美好感觉充满自负的人,爱自己彻底,对别人却毫不在意。他们在外面表现得文质彬彬,但如果你跟着他们到家里,看看他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已故的拉姆瑟教长曾经讲了一个可悲的故事。一位小男孩升天后参加了一次死人的会议。“我爸爸会来这儿吗?”他问。有人告诉他:“当然,他也会来这里。”小孩立即回答说:“那么,我就找不到伴儿了。”
然而虚假的同情心也是非常普遍的。可悲的虚情假意的最严重的危害在于,它们易于产生一种同情和愤慨的习惯,却不会真正地解决危险和反抗压迫。
人之获得新生,很少由于抽象的真理,而是由于通过善和同情心所表现出来的神圣的激情。
一个把自身投入到别人的存在中的人,在以各种方式——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全身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就对别人施加了一种神圣的影响。他被最强大的安全卫士守卫着,向自私提出挑衅。考验过后,他仍然谦卑而高贵。凯隆·默兹雷曾经用自己的双手表明,同情和互相帮助能够转化成一种快乐,能够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它减轻痛苦和悲伤——这种原理是基督教的伟大发现之一,具有和科学原理的新发现同样的意义。
最好的和最高贵的人是最富同情心的人。南北朝觉远大师以同情心而闻名天下。有人问他的一位朋友:“觉远住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同情心”,这是他早就想好的答案。觉远住持是一个胸怀宽广、慷慨宽容、行动自由的人。他常常活动在最基层的社会,把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投入到每一个有着美好的目的的计划中。任何在他看来值得努力的事情,他都会带头去做,结果往往成功。
同情心是对人的苦难、艰辛和懦弱的感受能力。毕竟人是人的行动的中心,因此人心中有什么以及流露出什么,就是惟一重要的。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同情和主动,他的感受就应该和他人联系在一起。
懒惰而自私的人,对自己身外的世界是很少在意的。他从来对被遗弃者或穷困者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与我有什么关系?”他说,“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吧。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他们从来没有为我做过什么!他们在受苦受难?这个世上受苦受难的人每天都有。无法治好,就只有忍受。千百年后,它还会是老样子的!”
持这种态度的人,对自己的享乐、自己的事情或自己的懒惰,都是极端投入的,对别人的呻吟声却充耳不闻。讨论贫穷、无知或苦难,这使他愤怒。“让他们自生自灭吧,”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干涉他们?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与“别管”相比,懒惰还算是一只活跃的动物。
然而,“别管”并不如他想像得那么容易摆脱掉。一个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一个从不同情和帮助别人的人,往往会得到公正的报应。某人对几条街外的居民所呼吸的污秽的、引发瘟疫的空气漠不关心,可是,那儿滋生的瘟疫,难免会散布到他的房子里,甚至夺去他自己的生命。某人对犯罪、无知和贫穷漠不关心,可是,夜贼和小偷也是会找到他头上的。某人对贫穷漠不关心,可他每半年就必须付出沉重的“救济税金”。某人对政治漠不关心,可是,国家衰败了他也跟着倒霉。总有一天,他会发现“别管”毕竟不是一种廉价的态度。
同情心使一个人具有了强大的感化力量。这种力量使人类由一条温馨和睦之线紧紧编织在一起。
7幸福的秘诀在于给予和奉献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给予需要你付出时间、金钱、兴趣或忠言以及对他人有利的任何东西。这些付出能够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价值,付出的越多,你获得的也越多。
一个雄心勃勃的商人,他始终把赚钱和往上爬作为他的目标。起先,他兴致勃勃全力以赴地工作,后来,兴趣渐减。他天性并不自私,但是由于他一心想往上爬,所以他总是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不久之后,他开始感到忧虑、紧张。紧张是因为他过高要求自己,忧虑则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保持自己确定的这种快速、竞争的步伐。于是,他开始出现成功人士的通病,这些人在努力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乐趣,但等到他们达到目的之后,却发现一切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只是爬到顶层,那么一旦真到了顶层,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奔忙,最后得到的只不过是失落,并不能找到幸福的感觉。他感觉自己再也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
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不快乐?原来是由于他只知收获不知付出给予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构筑了藩篱。在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凡是不能让他从中获得什么的,他都不愿去做。除了自己的家人,他很少给予别人任何东西。对于家人他却不惜一切。他很少给社会公共基金捐钱,至于花时间和金钱去帮助别人他认为更不值得。
他的心如同死海一样只有进没有出,这是精神与心灵的枯竭。最后,他坦然的请教别人以走出自己人生的藩篱。他开始积极的思考和行动,解脱他身上的负担,重新塑造自己,结果他成功了。
他把自己的收入的10%捐给个人、教堂或其他慈善机构。他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家人、朋友关怀的人,尽管这些人也许永远无法回报他。他停止了忙忙碌碌的日子,留出时间给别人。
去找周围的人聊天,如餐馆里的服务生、街角的警察、陌生人、卖报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成为社区中的活跃人物,他的忧虑和紧张也完全消除了。
给予和奉献是使一个人变得快乐的神奇品质,能够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有一位讲师在台上讲了快3个小时的话,最能打动人的,是他说的一句话:“能照顾别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令人感动的,不仅是这句话,而是他在说话时,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中年男子很难得掉泪,人生已走过大半,大风大浪见惯了,感情便会内敛,可是,他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却泛着泪光。
这位讲师的妻子中风了,现在正在医院,他没日没夜地照顾她,刚开始时觉得自己很辛苦,精神和体力都透支,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还要照顾病人。
他羡慕老婆的好福气,只要躺着就有人服侍,他现在的生活连想躺在床上休息一下都成了奢侈。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他拥有自由,想走便走,想动便动,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他的妻子却连移动一下的自由都很难得。所以他感悟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是能照顾别人的人,是能付出的人。
这是他真正亲身体验出来的心路,所以,讲出来格外令人感动,也容易让人接受和动容。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和体力,难免辛苦劳累,但能付出不就已经是一种福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