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是不是暗示:对于所有的困难,我们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观态度去看呢?不是的。不幸得很,生命不会这么单纯,不过还是应该鼓励大家要趋向正面的态度,而不要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我们的问题,但是不能忧虑。关切和忧虑之间的分别是什么呢?还是再说明白一点。比如每一次一个人要通过交通拥挤的大街时,他就会很注意他正在做的这件事——可是并不会忧虑。关心的意思就是要了解问题在哪里,然后很镇定地采取各种步骤去加以解决,而忧虑却是发疯似的在打着小圈子。
一个人可能面临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但他仍然可以在衣襟上插着花昂首阔步。
有一次,美国影星罗维尔·汤马斯主演了一部著名影片,汤马斯那个穿插在电影中的演讲在伦敦和全世界都大为轰动。伦敦的歌剧也因此延后了六个礼拜,让他在卡文花园皇家歌剧院继续讲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他在伦敦得到巨大成功之后,又很成功地旅游了好几个国家。然而一连串令人难以相信的倒霉事件接踵而至,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破产了。当时,本影片中演配角的乔治·凯正好和他在一起,他们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饭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要不是一位苏格兰人,也是一位知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借给汤马斯钱的话,他们甚至连那点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
当罗维尔·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以及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并不忧虑。他知道,如果他被霉运弄得垂头丧气的话,他在人们眼里就会不值一文,尤其是在他的债权人眼里。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办事之前,都要买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后昂首走上牛津街。对他来说,挫折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是要爬到高峰所必须经过的有益训练。
让自己快乐的另一法宝是施恩勿忘回报。
演讲大师乔治·凯曾经讲过这样一段体会:他的父母很乐于帮助别人,但他们家里很穷,老是债台高筑。虽然穷,他的父母仍每年总是尽量想办法送点钱到孤儿院去。那是设在爱荷华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儿院。他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到那里去看过,或许也没有人为他们所捐的钱谢过他们——除了写信——可是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却非常丰富,因为他们得到帮助孤儿的乐趣,而并不希望或等着别人来感激。
乔治·凯离家之后,每年的圣诞节总会寄一张支票给父母,让他们买一点比较奢侈的东西。
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当他每个圣诞节前几天回到家里的时候,父亲就会告诉他又买了一些煤和杂货送给镇上一些“可怜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却没有钱去买食物和柴火的人。他们送这些礼物时也得到很多的快乐——就是只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快乐。
乔治·凯相信他父母有资格做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乐的人。“理想的人,”亚里士多德说,“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能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别人的恩惠却代表低人一等。”
乔治·凯说: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享受施予的快乐。
“现在,让我们为我们的快乐来制定——一个建设性的计划,为我们的快乐而奋斗吧。它的名字叫‘只为今天’。这种计划非常有效,可以复印几千份送给别人。”这是已故的西贝儿·派屈吉所写的。如果我们能够照着做,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忧虑,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乐”。
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来自内心,而不是存于外在。
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要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参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大事的好基础。
只为今天,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
我要看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锻炼我的灵魂: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并不想做的事。而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议的,只是为了锻炼。
只为今天,我要做个讨人欢喜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在一次解决。我虽能连续12个钟点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了我。
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些什么。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是要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只为今天,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番。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满希望。
只为今天,我要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
记住:“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
5正确地使用金钱也可以为你带来幸福
人类的烦恼大多与金钱有关。
令多数人感到烦恼的,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钱。幸福就这样与他们擦肩而过。
金钱能否给我们带来幸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置、看待金钱。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没有钱,享受生活便无从谈起,而一旦有钱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尽情享受生活赐给你的幸福。这就是财富带给你的幸福。
但并不是说财富、金钱是万能的,什么都能买得到,真正的爱情、友情之类是无法用金钱来买卖的。但金钱又的确是多能的,即使爱情、友情之类的东西,如果完全没有金钱所代表的物质基础来做支撑,也未必能给你带来长久的幸福。只有当你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统率、支配财富和金钱时,幸福感才会油然遍布你的全身。
乔·路易曾经说过:“我并不喜欢钱,不过它能使我的神经得到平静。”富有可以使你从无家庭日常开支之虑,也不必有个缺应酬招待亲朋好友的钞票之忧,“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家庭窘状自然会干扰你的心境,而诸事顺遂时,家庭之中自然就充满着和美甜蜜的气氛。有钱的感觉真好,当你的支票簿上随时都有一大笔钱使你能从容应付所需的一切生活开支,这就意味着你有权享受安适、恬静、无忧无虑的生活。
金钱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意味着过度的高消费、过挥金如土的生活,而是指适度的、有高雅情趣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
比如参加高雅的休闲娱乐活动,如打打高尔夫球、保龄球、登山、滑雪等,还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游,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从而陶冶情操、增长见识。诸如此类的活动,没有钱,自然无法提上议事日程。金钱财富还意味着你可以享受很好的医疗照顾,为自己的健康投入一笔保证金,而贫病交加往往会使人陷入悲惨的境地。财富并不等同于健康,但它能够为你带来健康。
富有还会使你更加自信、自尊。自信、自尊是人的美好品德。金钱并不能决定人的自信、自尊,但金钱可以促进这一美好品德的形成。俗话说“人穷志短”,缺钱的日子你会感到一种难以承受的强大压力——焦虑、烦躁、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从而给人带来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非健康的影响。而有钱则会使人从容自如、宁静舒适。一项关于城市居民生活观的调查显示,金钱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但收入太低,基本生活保障受到威胁者很难感到自己幸福。越是缺钱、越是感到生活的艰难与沉重,就越是会增加对自己生存能力和才干的怀疑,自尊、自信便会在无形中消磨掉。
总之,正确地利用金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许多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心愿、理想,从而给人生带来无限的满足感、幸福感。
金钱固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代表全部,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追求金钱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但决不能使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了追求金钱而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健康,甚至失去了自由和生命,这样的追求是没有价值的。
为享受而生活的人将得到享受的报应,而为精神而生活的人将得到精神的报答。一个有钱的阔少整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却不知幸福为何物;而一个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建筑工人却会因为能在劳动一天后泡在热水中洗个澡而感到心满意足、快乐无比。
拿破仑·希尔说:“金钱永远只是金钱,而不是快乐,更不是幸福。”以为有了金钱就有了全部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金钱只有与善举同行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有的人一生以聚剑财富为目标,为了坐拥黄金城而殚精竭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财富于他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财富能否给人带来幸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支配它。
金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帮你,也可害你;金钱好似一片汪洋,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看你如何正确运用它。
6驾驭你的情绪即可获得快乐与幸福
快乐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限制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和态度。
林肯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
除了圣人以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萧伯纳的话充满了对庸人自扰者的讥讽:“如果我们可怜下去,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
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琐事,我们可以凭借思考做个简单的决定,从而使我们感到快乐。这个决定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愉快的事情。对于烦恼、小挫折,我们可能习惯地反映出暴躁、不满、懊悔和不安。这种反应我们已经练习得太久了,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乐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一类的原因。比如,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有注意听甚至打断我们。
甚至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也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比如我们要乘坐的火车竟然晚点了;我们急着上班,结果公交车堵塞。这些情景都会使我们懊丧、自怜、闷闷不乐。
学习快乐的习惯,你就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你应当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快乐的习惯可以使一个人不受外在情况的支配。”人受烦恼所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即烦恼皆由心生。
圣经中说,我们应该像松鼠采集果子一样,把快乐胜利的时光记在脑海里,以便在危急时想起这些记忆,从而获得力量和灵感。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你就是快乐的宠臣,你的生活将沐浴在阳光中,这样你也必然是幸福的。
生活中每天都是好坏交错的,将世界上的事实与个人生活的遭遇看成是悲观的、乖戾的景象,或者是乐观、快乐的景象,这都取决于个人的抉择。
同是一件事,想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既然如此,何苦让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扭曲我们的心态?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你的生命将生意盎然,你的生活将幸福无比。
不要因为情绪用事而因小失大。驾驭情绪才能成为胜者。
愤怒只会使你失去理性,输掉幸福,输掉你自己。
7面对痛苦也没有理由放弃追求快乐
人有时会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宁愿藏身在自铸的牢笼中而忍受各种痛苦。殊不知在面对痛苦时去追求快乐,这也是一种幸福啊。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及精神领袖都说过,痛苦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虽然痛苦的程度不尽相同,痛苦的事实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每个人都受到自然及社会力量的摆布,而这些力量完全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掌握的。这种先天的不利,意味着有些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根据弗洛依德的分析,人们的内心与外在世界,都存在许多令人不快乐的原因;他的结论是,不论是自然或文化,似乎都不能增加人类的快乐。
卡夫卡的寓言中有这样一段: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便狠狠地啃起村夫双脚来了。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有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牲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随后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深深插入。村夫终于等不及地扑死在地了。他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太过费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里。
卡夫卡的寓言,大部分并不好懂,这是一个稍可加以诠释的小故事。你会问: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掉兀鹰的性命,而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可以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内在与外在的痛苦。
其实,任何一个凡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像村夫一样,沉溺于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且,“爱”上自己的痛苦,不愿亲手挥掉它,尽管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卡夫卡另有一段格言,正是深明人身种种苦痛的洞彻哲理:“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牢笼中。”所以,村夫与他臆想的痛苦(兀鹰)同归于尽。然而这个寓言也悄悄地告诉我们:
虽然人生难免有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追求快乐的权利,相反地,我们更应该努力减少痛苦。即使我们无法阻止犯罪、老化、疾病及不人道的行为,至少可以努力避免使之成为自己的头号敌人。同时更不要等待别人来解决你的苦,只要愿意,你可以超越它,以枪毙你的痛苦。
我们也必须认清,自恋狂及自我本位能造成许多不当的自我攻击行为;惟一的治疗方式,是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投入社会,激发人性的善意,自我提升。
幸福快乐的日子,可能只是童话故事中天真的幻想。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具有毁灭性的力量,使人们不敢奢望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但是,成事在天,更在人。
如果人类学会不再伤害自己,这个世界上就会减少一个敌人,也就减少一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