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从不同渠道进口的车存在着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种种缺陷。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的法规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车型出口到不同国家的车,配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些销往环保法规比较宽松国家的车型,只装了电喷发动机而没有三元催化装置;出口到加拿大和北欧国家的车型为适应当地环境,即使在白天大灯也自动点亮;而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许多车都不带后雾灯。这些车如果不经过改装,都无法在国内行驶。这类车往往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口,部分消费者或贪便宜或图方便购买此类车,在上牌照、安全行驶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5.受虚假广告误导
部分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汽车广告在性能、价位与技术等方面掺杂不实之词,花言巧语,误导消费者。
6.购车时过分看重发动机性能
部分消费者过分看重发动机的排量,将其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实际上,发动机并不能代表整车的性能。
7.车内装备贪大图全,汽车装饰随心所欲
许多人不切实际地要求小型车上拥有大型豪华车的装备和功能。而这些功能实际并不需要,反而增加了车辆的购置费用和使用维护费用,车子的油耗和故障率也会增加。
8.车辆的保修期限需要关注
大多数车型的保修期限是2年或行驶满4万公里,而有的车型保修期限只有1年或行驶满2万公里。同样的保修期,有的厂家服务非常好,除了事故和人为损坏,其他问题全纳入保修范围;而有的厂家即使是规定范围内的保养也百般刁难。多数车主不会修车,若购车时选不好具体车型和销售商,保修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正确认识广告
看好你的钱包严冬中的6大投资谎言
谎言1:“抄底奢侈品”
谎言说法:一些被广告商买断了的时尚媒体在经济低靡的时候反而大包大揽起来--CHNALE打折啦,Hermes最保值,万元LV3000元就能买进……经济严冬到了,从前高高在上的奢侈品都以惊人的低折扣促销,着实看得人眼花。“听说现在冰岛的奢侈品都打对折。我们算了笔账,原本那里的奢侈品就是国内的67折,如今几乎变成了3折,用一个1万元的LV包来算,3000元就能拿下,省下的7000元付来回机票钱都够了,况且还有廉价航空。”
事实胜于谎言:行家们承认,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那些挥金如土的人以前可能会买4个手袋,但现在只买3个。”如果奢侈成为一种负担,还何来享受呢?
BRIONI的成衣、欧米茄的腕表、罗瓦依那的雪茄……没错,买到这些奢侈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了。因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如此严重,以至于结束了在过去10年间导致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扩大超过一倍的消费热潮,让所有的奢侈品不得不“打折促销”。
暂且抛开“连巴菲特都缩减开支,为什么你敢于逆风而上大肆消费”的问题不谈,且问问还有兴趣要便宜的奢侈品么?就奢侈品的本质而言,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个人事业成功的表征:我能够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而“热爱生活”、“崇尚品质”的追求属于附加属性。
刻薄地评价,奢侈品是一种“功能性上相似,质地好百分之十,价格贵百分之百的物品”。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以及把你“和事业还未成功的普通人区分开来”。
乘着奢侈品打折的时机像买处理大白菜一样扫货,就如同青春期同班的性感女神忽然出现在眼前,主动投怀送抱,惊喜之余却少了几分通过苦苦追求最终才获得的成就感。再此外,购买奢侈品是纯粹消费,在连扫地大妈都知道经济危机需要“现金为王”,坚持大批扫货将所爱揽入怀中,那么你不是具有出类拔萃的通透大智慧,就一定是有二到牛都拖不回来的大坚持。
谎言2:“俱乐部带给你商机”
谎言说法:某知名俱乐部进驻上海几乎是某个阶段所有时尚杂志报道的对象。它最大的卖点是加入这个俱乐部不仅仅是代表身份和奢享,还能够赚钱。号称全球第一个为股东及会员提供顶级奢华个人化服务的私人专属会所,无需支付年费即可专享私人会所各项设施与服务,并将在每年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
事实胜于谎言:加入俱乐部能赚钱,那岂不是天上掉馅饼?但是,请注意,这个馅饼只存在于俱乐部运营良好的情况下。而什么时候俱乐部会运营不良好呢?当然是人人没钱去挥霍的时候。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就在11月,美国某知名俱乐部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富豪保险箱必须在放弃会员利益的前提下,保住自己。所有那些关于奢华的承诺,顷刻间崩塌。
豪华俱乐部的高额会费和高入会门槛,很好地诠释了圈子的概念。你可以通过豪华俱乐部包下一架飞机前往摩纳哥蒙特卡罗观看一级方程式锦标赛,顺便享受一晚5星级酒店的豪华服务;隔天一早再乘坐俱乐部的专属直升机飞去英国看场皇家马术比赛,抑或选择在伦敦O2Dome场馆中欣赏一场顶级音乐会。
豪华俱乐部能做到的事情,确实能让你感到“特殊阶层”的自豪。但很不幸的,高塔的尖端总在寒风中晃荡得最剧烈,处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豪华俱乐部也先于其他娱乐场所感受到金融风暴的凛冽。这是因为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富人群体,他们的财富一夜之间泡沫般地消失了,缩减的开支中最首当起冲的就是不能带来投资回报的部分。
正如近期富人俱乐部正接二连三地传出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消息。某俱乐部关门前一天,还在以超低的折扣价格出售全年年卡的消息。乘这个时候“抄底”俱乐部的资格或者年卡,万一遇上了正策划倒闭的公司,那“抄底价年卡”一天的豪华你都来不及享受,还不如直接募捐钱给人家跑路呢。
或退一步,抄底价俱乐部虽然不会倒闭,但可预见到经营惨淡的下一年。同伴们财富萎缩、生意减少的时候,它所能带来的商机就少了很多。掂量一下普通交友俱乐部够不够分量值回年费先吧。以免到了明年,你都不好意思带着商业上的伙伴来这家“萧条俱乐部”。
谎言3:“现在是投资艺术品的好时刻”
谎言说法:总有许多故事告诉你投资一位寂寂无名的画家作品,在若干年后翻了无数倍的幸运大投注。也有更多例子告诉你一次某某名作的投资能有翻几番的利润……尤其是总有人在信之凿凿地告诉你,连黄金都不能保值的时候,就投资艺术品吧!
事实胜于谎言:雷曼倒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收藏的艺术品出来拍卖还债,可结果却是血淋淋的。你以为经济不好,艺术品降价,就是吸进的好时光么?“盛世收藏乱世金”虽说是句老掉牙的话,但也是句实在话。别忘了,艺术品是最难套现的东西!
艺术需要钱,但现在看上去钱更需要艺术。据说有几个银行家在华尔街崩盘的第二天来到艺术画廊,想要挑几件作品放在家里,说看见它们就感到安慰。
艺术品市场一直就是考验“专业品位”和“目力深浅”的地方,低买高出的故事确实是存在的,但往往发生在“别人”身上。一句话言之,艺术品收藏市场水很深,有多少钱都不够玩的。你可以认真地把它当成投资对待,去研究哪些艺术家是真的处在上升时期,哪些艺术家是靠着炒作在升腾名气。或者更深入地钻研,了解作者的发展轨迹,分析作家的风格是否独特,辨别他们是真的具有自己的特色,还是被包装迅速成名的云云?
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投资经验,还是应该抵御诱惑放弃艺术品投资。因为相比于股市进出自如,艺术品市场更为“投钱容易拿钱难”,越是创出天价,越是需要要投资谨慎。譬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强盛期,不少日本富豪试图通过艺术品保值,其中造纸大亨斋藤了英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买下了凡高的《加歇医生的画像》及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但卖出的价格只有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不赚钱反倒赔钱。
当然,如果你是出于爱好而收藏艺术品,那么恭喜你,艺术品收藏永远都不会让你恐慌!正如798一位画廊经理所感叹地:“人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需要这样的时刻。无论谁多么地有钱,在艺术品面前,金钱都都失去了意义。”他的所指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未来去向和子孙后代,而在不在乎全在自己。
谎言4:“钻石是永恒的保值品”
谎言说法:你对股市看不到头的下跌已经失去了耐心,你也对黄金波动不定的汇率变化感到厌倦,你会听到关于钻石的行情价是如何稳定的传说。买钻石吧,闪闪发光的石头不仅能获得美人的芳心,也能让你把财富随身携带着移动。
事实胜于谎言:钻石是公认的永恒象征,不少人用以保值,但金融海啸令钻石价格也无法恒久闪耀,已不再是投资者的“顶级”好友。钻石价格面临五年来首度下跌,今年普通货色钻石的价格预料会下跌三至四成,高档钻石的跌幅将更大。
相比之黄金和房产,钻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随时移动。正如一位珠宝交易商所解释的:“我的一个买家在伊朗闹革命的时候接到通知必须马上离开,他没有时间卖房子或者到银行提款,但可以收拾起价值3000万的钻石立刻启程。”
另一方面钻石也是最具有私密性的个人财富投资。不像别的财富需要去寻找财富保管商,如投资银行、保管银行之类的,钻石投资者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保管费、财产税或者被要求上各种各样的责任保险。它也不会像期货那样每天有剧烈的价格波动,也没有任何的政府会堆积钻石库存。因此各国政府不会紧紧地控制钻石自由交易市场,从而钻石可以更容易地在世界任何地方出手。
但是,基于简单的道理:“你不可能卖给珠宝商一颗钻石后,然后以同样的价格购回--珠宝商不会放弃利润的。”你想要通过投资钻石赚钱的路还漫漫。事实上,近20年钻石的价格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在1980年商品牛市中,钻石价格被炒高,牛市结束钻石价格暴跌超过了60%,此后的20年里在窄幅区间内波动。
更何况并非所有的钻石都有投资潜力。以钻石业权威鉴定机构HRD公布的价格统计看,1克拉以上钻石1995年以来升值了30.7%,但0.5克拉的钻石价却下降了4.28%,0.25克拉的也下降了4.2%。因此即使要投资钻石,也应以1克拉以上为宜。
再有,那些不足半克拉的“细货”和有些小瑕疵的现代钻石,一般只宜作为装饰用,根本不具备保值功能。目前钻石报价比较混乱,折扣层次不齐,外行人很容易以大大高于合理价格的价位买入,这样即使钻石价格总体走势走好,也不意味着你买入的钻石有增值潜力。
最后,钻石好买不好卖。钻石虽可很方便地从珠宝商那里买到,但对普通人而言,要出售获利却很麻烦。绝大多数珠宝商不提供回购业务,出售钻石只能通过拍卖、网上交易或典当等渠道--而通过这些渠道出售往往会在市价之上打一个折扣,即使你买入钻石有升值,也很容易被这个折扣蚕食殆尽。
谎言5:“去欧洲购物旅行”
谎言说法:当韩国人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候鸟一般飞走时,咱们手头的钱忽然间有了种沉甸甸的感觉。原本乘以8的美元,现在只要乘以6--忽然间欧洲购物天堂离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去欧洲,享受有钱人的感受!
事实胜于谎言:你当然可以觉得欧洲的大牌便宜而去大批量扫货,加上燃油税降价、旅行团折扣、欧元贬值……这一切看似是那么的天时地利人和。但结局呢?扫回来的货未必是有用的,花出去的钱却早就没有。别忘了,那些连连走低的人民币都是你一分一分挣来的。
澳元破“5”、欧元破“10”,让国内旅行社出境游的价格一落再落,同时随着罕有的国际货币大幅贬值,让出境购物的价格也忽然间节省了不少,再加上12%的购物退税,人们手上的人民币一夜之间出现了“升值倾向”,猛然间有了“老子很有钱”的感觉。
正如一个潮流人士精心算得一笔账单:“LV包包,国内买要1.9万多元,现在去巴黎买只需要约1.2万元,买两只LV包或是一块名表就已经赚回团费了。”账面上看着很不错,但仔细想想这笔帐是典型的“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几千块钱的下浮利益,就花了几万块钱去为欧洲的GDP增长作贡献,值么?
同时还应该想清楚,出国购物的本质依然是消费行为。你购买的奢侈品的本质是消耗而不是投资。这次“省钱”购物过程,看起来就如同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了”,十分地得不偿失。
谎言6:“到美国买房去”
谎言说法:“到美国抄底”在国内一小撮人里成了风尚,常有人说:“报纸上说那些一美元一栋的大HOUSE,咱们就算遇不上这样的好事,但几十万美元买一个,怎么也比几百万在北京买一个上没天下没地的公寓强吧,虽然传说中的地税高得惊人,但好歹能在美国拥有一块土地,想想也觉得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
事实胜于谎言:中国富豪会对任何貌似是价值低谷的东西萌生兴趣。可几年前,当人们纷纷谈论投资德国房地产市场,但最终投资的人大多亏了很多钱--当你在海外的大房子因无人打理而日趋没落时,你却还要帮美国人为它埋单。
这句听起来牛气哄哄的话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呢?倒是一份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报告显示,不少中国人正在实践这句话:目前在美国买房子的大都是中国人,而且使用现金。
抛开国籍限制、法律条款等不谈,其实美国的房地产同样充满了风险。这个行业门槛极低,而想要从人群中冲杀出来,眼光和风险分担意识相当重要。回顾历史,美国房产业也曾出现了大问题。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期为了解决美国人住房梦想,放松了个人贷款,导致2004至2006年美国人出现房产抢购风潮,随后两年人们无法为暴涨的高消费付清贷款,银行也发现放出去的款最终变成了一堆房子。
按照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规律来看,现在正处在7至10年的波动周期的低谷阶段。当然确实可以认为现在是低点出手的好时期,但也需要看到:一旦买入后未来多年内最好也不要出售,而应该耐心等待它升值。
整体说来,美国房地产的投资不如日本、香港等东南亚市场激动人心,回望过去20年历程,美国大部分地段的土地并没有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形,每年还得交地产税。一般美国人抱有房子是消费品而非投资品的态度。这句“去美国抄底”,牛气有余,慎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