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蒙在船顶上躺着,他这会儿摊开手脚躺在船顶的那只用于漂流的橡皮筏里。他的旁边还有一只,也躺着两个漂流队员。他们全都默不出声地晒着太阳。
某一年十月太阳暖洋洋的,但却比一些年前平静多了,甚至有些冷淡。一丝风好像就能把它的光线吹到一边去,当然,风过去,它便又晃回来了。两个漂流队员都穿着草绿色的帆布衣,那上面有许多打湿的地方,他们俩乘筏漂流刚被替换上来。他们俩的脸色黑红,这是两个月来被整个长江上游的日光灼成的。八月的时候全身和脸都不断地被浪头浇湿,然后又被晒干。现在已到这条大江的中游,江面宽阔,也几乎可说是风平浪静,又有了专门配备的生活船,甚至还有一艘水上公安艇的保护,漂流就只是一种华美的姿态了,或者说是一种表演程序。他们被规定每天的漂程是从一座城市到达另一座,起码需是县城。好在长江中游平原的城镇十分密集,在这之间的漂流中,他们又总只有一只橡皮筏下水,三个队员为一组轮流。在接近一个目的地时,才把三个皮筏全放下水,这样在岸上列队欢迎的人群看来,就有了一种气势。
江蒙穿着一件宽大、颜色复杂的毛衣,下着牛仔裤,戴宽边眼镜,脸色稍显苍白,三十余岁的样子。江蒙一直是三十余岁的样子,从他二十几岁开始。他的肩上斜挂着一架相机,这会儿相机搁在皮筏的边沿上,是一架傻瓜机。江蒙只管文字采访,带着相机只为了照几张漂流队员的生活照。自早上漂流队从A城出发后,江蒙就在生活船上转悠着,可他并未找谁交谈,他想先观察一下。他听着队员们聊天,和漂流队的领导客气地打着招呼,学队员们的样子在船舱里大堆的物品中选罐装饮料喝。后来他有点烦了,就爬到船顶上来。
他换一个姿势,把头靠到皮筏的尾部,躺得更舒服一些。他拿手边的书看起来,这个动作使他旁边的两个队员感到疑惑。他们本来期待着江蒙去采访他们,他们已经习惯于被采访,被怀着崇敬的人们询问,而后他们就可以讲自己经历过的上游故事和那些奇妙的景致。他们会尽力让自己第二次的叙述比上一次更具文采,更完善,并在采访者的启迪下,更富有细节、更生动。比如他们曾讲过在刚要进入这条江的金沙江部分时的遭遇,“那时浅浅的湍急的流水突然变深变静,在一个山谷口,形成一个幽静的细长条湖泊。迎面是碧绿的山壁,上面挂满各种花草爬藤。当时我们几只橡皮筏相继划入其中,觉得真是静极了。”后来,他们在静谧的水面上又加上了几只白色的水鸭一样大的鸟,“大约有十几只,浮在水面,偶尔飞起来一下。全身雪白,只有翅翼两端是金红色。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他们这样说了,意犹未尽。
江蒙后来偏很相信他们附加的有关鸟的内容。“你们应该划近一些看,照下相来,说不定是尚未发现的水鸟种类。”他很羡慕与遗憾地说。现在,江蒙仍在看他的书,是一本《神曲》,他看到这一部分:
“好比一个中途变更计划的人一样,不能不把已经动了手的事情放下。因此我逗留在昏暗的山路上,自悔不加深思,便轻易答允了这样重大的使命。”
这只是《地狱》的第二篇,是但丁跟着他的老师维吉尔作恐怖而沉重的游历的开始。江蒙就想到自己这一趟可能并不有趣的旅行的开始。他感到自己的回想像一片梦境,具有虚无的质感。
江蒙站在K市的一间大办公室里,上午十点的阳光穿过一棵大树的枝叶,变成了一些斑点落在他的身上。《人和科学》杂志社的新任编辑部主任子夫夸张地仰靠在那张黑色真皮沙发上,他眼袋略略鼓胀的眼睛似乎漫不经心地盯着江蒙的女友白卫在布裙底下隐约偏大的臀部,他说话的声音也有点膨胀,让人感到有点强作的兴奋:“这回这条大江上正热闹着呢!有两支漂流队在漂,全国都热起来了。江蒙,你就跑一趟,跟上那支大的,一直跟他们到入海口。我们要一篇大文章,放在复刊号上。”
“可人家这时都已经漂完了上游,我能采访到什么?”江蒙对体育一类的活动兴趣不大。他觉得漂流一条江也不过就是一种体育运动罢了。
“这没关系,我们要整体性的文章,报上发表过的片断消息对我们影响不大。你去了,尽量灵活机动,掌握内幕。”子夫照样很有信心的样子。
“回来奖励你。”他加了一句,随后发出几下暧昧的笑声,像木棒敲在白铁皮上。他用手拍了拍旁边茶几上一个很大的信封。
“好吧。”江蒙答应下来,“我可是要写出真实的东西,到时候你别卡住删掉啊。”
“那没问题。”子夫大方地一挥手,这时他突然发现白卫在旁边无聊中的一个破坏性动作。她正在用皮鞋很尖的金属后跟往木地板上打坑,那些坑又小又圆,有几毫米深。子夫站起来向白卫走过去,他眼睛看着白卫脚下,手就向她肩上拍去。然而白卫很巧妙自然地躲闪开来,媚笑着说:“赵主任心疼啦。财迷吧!”
江蒙想到这里,暗暗不无恶意地快活起来。江蒙已经越来越熟悉白卫这样挑逗着其他男人又让他们无可奈何的圆熟技艺。江蒙开始认识的白卫完全是另一种模式,她一副非常清纯的样子,两手在怀前抱着一本书,或一个大笔记本。她的本子里抄着普希金和别的诗人的诗,这其中就有江蒙的诗作。她自己也写出些描写爱情什么的短诗来给江蒙看,她来的时候总只是化过淡淡的妆,衣裙样式和颜色也都很清雅,几乎有些朴素。她终于让江蒙对她说了“喜欢你”,后来又说了“爱你”。那天,她和他去了公园,坐在草地上,她有意让江蒙从斜侧面看她的脸。她的脸和她的手臂都很白,大眼睛很有神采,眉毛粗了一点,鼻子突起,但不尖削,猛一看很吸引人。尤其她丰满偏大的臀部与双腿,更容易让男人感到发热。江蒙在温热的春天阳光下,渐渐克制不住,就拥抱和吻了她。吻的时候她忽然仰面躺倒,嘴巴张开在笑,两个鼻孔因此朝上,让他看到其中很黑的鼻毛。他瞬间有些扫兴,可紧拥着她的身体感到十分柔软,富于弹性,便又沉没于那种热烘烘的激动中去,忘掉了方才所见。
接受了采访任务的江蒙当晚由K市乘火车去A城。他从报纸上得知漂流队昨日已漂至A城上游的一个城市,估摸了一下,他就直奔A城。
在火车上,他带了这一阶段的几份日报浏览了一遍,基本上已掌握漂流队在长江上游的漂流过程。翌日,到达A市,他打听了一下,果然漂流队下午就到。他赶到预定让漂流队住宿的宾馆登记了一个房间等着,没有到码头上去看迎接的仪式。他从报上知道,欢迎的仪式随着漂流队知名度的日益扩展,已越来越盛大。到傍晚时,漂流队被一长列各式各样的车子送至宾馆的门前,然后又是A市的市府领导来看望,陪同就餐。直至夜里十点,宾馆安静下来,江蒙才找到漂流队的头,一位队长,一位书记,都是五十来岁,基层干部模样。看样子他们并不下水漂流,只是在岸上指挥。江蒙先给他们敬烟,说吹捧话,掏出自己的记者证件让他们过目,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这支漂流队共三十来人,真正下水漂流的队员十余人,其余是领导和后勤人员,还有几名武警保卫。江蒙便提出要跟船采访,因为他们已有一艘随队的生活船,多一个人关系不大。加上自漂流进入中游,险滩急流之处已经没有,戏剧性的惊险场面已难以再现,所以原先跟着采访的大队记者都已散去,只剩下三五位,这也让漂流队在每日抵达一地受欢迎的热闹之余,有一丝冷清寂寞。那位书记沉吟了一下,却道:“江蒙同志,你明天一早来了再说吧。”
江蒙在船顶,又看了一会书,就到吃中饭的时刻,听到漂流队的书记在甲板上喊开饭,就爬起身来,从一个小楼梯下到甲板。那两位队员已比他早一步下去,大家拥挤着拿碗去舀饭与菜。菜是好大一盆红烧牛肉块,还有鱼块和青菜,看那份量尽够大伙吃的。江蒙尽管喜欢吃鱼,但尝了下,发现鱼没烧好,不如牛肉好吃,就舀了牛肉和一大碗饭。吃完后,他开始采访了。
所谓采访也不过就是找一个漂流队员聊谈,尽量地从他们嘴里掏出些与漂流有关的事来,特别是还没有被报纸上报道过的事,包括那些看来文化程度都不高的队员们的真实想法。江蒙计算着,照漂流队眼下的速度,从A市到K市需整十天,每天只需找一两个队员就可以聊遍。这时他已经只打算跟到K市,而不一直追踪到入海口了。“这已经足够。”他对自己说。
江蒙把十几个真正的队员排了号,以确定自己的访谈程序。他首先将两名女队员定为5号与6号,把她们放在当中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排,他想我喜欢这样,这里有一种平衡的直觉让他感到快活。1号和2号就是上午在船顶上躺在他旁边皮筏里的那两个队员。他们显然是漂流队的主力,看得出在上游他们有很多经历,而且他们似乎总有愤愤不平的神态,面对江蒙总有张口欲言的样子。从他们开始会有趣的,江蒙想。他接着把已被新闻媒介公认为最重要的队员列为4号,这就是那个唯一漂过闻名于世的虎跳峡的英雄。在江蒙的观察中,他显得傲然,又有些忧心忡忡。他对江蒙有意拉开距离,却又看得出在等待江蒙首先采访他。他肯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江蒙偏偏不。江蒙突然很想看看这样做的效果会如何,会激怒谁吗?江蒙有意把一个总是跟随在4号英雄身边的小个队员作为采访的3号,如此就更有意思了。
后来事实的发展,有一些符合江蒙的想象,但更多的并不迎合他的期待。一切其实都并不太有趣,江蒙在船上采访的十天从本质上讲是乏味的,它就像这支漂流队经过了冒险的、可以被渲染得惊心动魄的上游漂流之后进入的中游漂流,缓慢,过于柔和,呆滞,缺少变化。队员们在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的途中,都表现得百无聊赖。他们几乎都不肯到那唯一一只下到水里的皮筏上去划桨,即使轮到自己了,也很不情愿。由于江面越来越宽,河的流速越来越缓,划起桨来更费力了。但是,到接近一个城,还差一点就可看到排满欢迎人群的码头,队员们就抢着下筏去。4号这时每次总被书记安排在当中一个皮筏上,所以实际上其他队员争抢的仅是另外两个皮筏。
那天下午江蒙的访谈从1号和2号队员开始。他们依然在船顶待着。这艘估计载量仅有百十吨重的运输船,行驶得很慢,因为它总得保持距离,跟在那只漂流的皮筏身后。船悠悠地晃着,船上的人眺望两岸的景色,都判断不出船的移动。日光更温暖了,江蒙差不多又要想起白卫来,他赶紧集中起注意力,听着1号和2号队员交错的叙述。他刚才让他们先说说在长江源头的感觉。
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里是长江的源头,反正在唐古拉山地上,到处是冰雪融化成的浅浅的河流,可以说像网一样,互相连通。除非我们到雪峰顶上去开始漂流,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找不准哪一条是主河道。主河道是后来慢慢才有的,总之你不管从哪里下水,都会漂入主河道的。
夏天的唐古拉山高原很美丽,虽然开始觉得有点空气稀薄,但天高云淡,高耸的雪山在阳光里晶莹剔透,呼吸到的空气都有一股清凉的雪的气味,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憋闷。可网间,四处绿草丛生,东一片西一片地开着细小密集的花朵,我们的橡皮筏在很浅很清的水道上漂行,有时水太浅,只好人下来推筏前行。
那时我们漂流队影响还不大,得到的赞助还不多,生活挺苦的。主要是吃快餐面……
“这些我都知道。”江蒙对1号和2号说。1号和2号队员于是讲了他们和那位4号队员一起在虎跳峡前面的江段漂流时,由于皮筏被急流冲翻,三人落水爬上岸,却在山林中迷路的经历。他们是三天以后才遇上深山中居住的藏胞,得以回到隔江驻扎的营地的。江蒙觉得自己还算喜欢这样的遇险终又获救的事迹,它与他在报上看过的并无大的出入,然而看着当事者听其讲述,感受又不一样。
江蒙最后握了握1号和2号队员的确很粗糙的手,本来想说:“我一定把你们当主角来写。”可他说的是:“我们隔天再聊。”握手的时候,江蒙看到小楼梯旁边有一个脑袋探了一下,又很快缩回去,那是3号。这时太阳已西斜,已经看到漂流队今天的目的地B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