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越涧上任3个月后,县委领导层在讨论施政方略时,意见发生了分歧。
50年代,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能够正常开展,反右派和反右倾斗争之后,党内生活逐渐扭曲,党的领导的概念往往混淆不清,反对领导似乎就是反对党组织,给党组织提出意见似乎就是反对党,敢于冒着戴上“反党”帽子的风险,把身家性命赔出去,向领导大胆提出意见并敢于坚持的人,少如凤毛麟角。
触及人们灵魂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种称谓的造反组织先后成立起来,人们长久被压抑的情绪被“文革”撩拨得如火如荼,高唱“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的语录歌曲,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在“造反有理”的大旗下,党和国家机器被摧毁,各级大大小小的当权者身上曾有过的缺点错误被夸大地揭露出来,很多人被扣上“走资派”帽子而吃尽了苦头。
拨乱反正,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以后提出:一个政党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听不到反对意见。恢复并完善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民主法制,党内外民主空气渐开,国家的政治生活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以言定罪的情况已不多见。
县委内部思想观念的碰撞,在筹备金江县第五次党代会的工作中初露端倪。
筹备工作主要是两大重点——人事安排和起草工作报告。
对于这两件大事,县委书记理所当然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人事安排方面:甄化杲任县长,李宝来任县政协主席,刘秀去县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王居已经调离金江到市里工作,县委需要充实4个常委,其中包括两个副书记。谁能充任这些要职,必然是金江县万民瞩目的大事。
民间“组织部”流传着一些说法,说得有鼻有眼有根有据。
尉越涧压力不小举棋不定——缺额全部在当地提拔补充,还是需要从外面调进一两人。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规定,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党委权力实际上长期以来集中于书记。“文革”后,人们通过反思,对家长制、一言堂等个人专断行为深恶痛绝,但党委毕竟是一方领导核心,书记毕竟是班子的“班长”。党委一把手虽不能说一不二,仍可以一言九鼎——班子不能因为没有集中而成为缺乏战斗力的一盘散沙。
尉越涧认为:就地提拔有利于调动当地干部的积极性,但存在一定风险——自己来金江时间不长,不熟悉干部情况,如果用人不当,上来的人不合适不称手,无异于自我培植政治上的异己力量,为今后控制局面埋下隐患。
他也曾考虑过请市委派干部,外来干部占主导地位的县委班子更加超脱。干部工作纪律不允许自己点名要人,也不能这样做。从外面进人,最担心的是上级塞上一两个皇亲国戚,如果来人思想素质差、工作能力平庸,不是搅窝子就是干不成事,那就惨了。
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尉越涧觉得还是起用金江干部为宜——培养一批人品好、能力强的本地干部,是实现金江稳定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县委书记的重大政绩。
他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力的。
他想:人心都是肉长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信任重用别人,虽不图人家涌泉相报,但也不至于恩将仇报。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何昆蒙思维虽不够敏捷,文才口才也较一般,但为人老实厚道,熟悉组织干部工作,用做管干部的副书记比较放心;李聪晔曾与自己在县委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同学一个月,组织能力较强,文笔也不错,近段时间工作勤勤恳恳,可提任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
4月下旬在湖北开会时,尉越涧曾给市委书记谈过提拔这两个人的想法,姜荣仁没有正面答复,说他可以给市委组织部交代,市委需要研究。其他常委的缺额,姜书记原则上同意就地提任。但市委组织部至今也没回应。
尉越涧需要继续观察思考,没有在县内任何场合提起此事。
县委工作报告的起草,尉越涧与李聪晔讨论过报告的框架,要求他拿出初稿供常委会讨论研究。李聪晔是极其聪明之人,报告草案既体现了书记的意图,又表现出自己的文字组稿能力。
报告起草完毕后,召开了县委常委会。
县委常委会没有涉及人事问题,由李聪晔汇报党代会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争议主要围绕工作报告的主要观点展开。
尉越涧强调说:“党代会工作报告的标题叫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建设金江,实现脱贫》。为什么要这样定名?主要考虑报告应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金江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贫困问题。我们要集中精力,紧紧抓住实现脱贫这个中心任务。”
常委们认真地做笔记。
书记描述了下乡调研的所见所闻,然后语气凝重地说:“同志们,这些天来,每当我一人独处静思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兴冲乡那几个没穿裤子的娃娃,眼前就会晃悠那一张张脏兮兮的小脸、一双双黑眼睛啊!”
尉越涧掏烟抽了起来。
李宝来接过话头说:“尉书记,你来的时间还短,走的地方还不多,看到的情况,恐怕还不是我县最穷的。我到过铁厂、工房、小溪等地,那些地方情况更糟,有的农民住的还是杈杈房,进屋一看啊,锅儿吊起做钟打,一家人的家当能值几个钱呢?多估一点,也不过是百十块钱,那才叫穷得叮当响哟!”
尉越涧毫不怀疑他所说的真实性,皱起眉头点了下头。像李宝来描述的这种情况,面究竟有多大,他心里没有数。
“咱金江山区占95%以上,48万人,农民占了90%以上,这些农民大部分处于贫困线下。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努力,我县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情况有了一定好转,农民住杈杈房的情况已不多了,但解决脱贫问题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甄化杲讲话更注重数据。
尉越涧问:“关于我县贫困人口问题,我看了几本资料,说法不尽一致,有说20万的,有说接近30万的,报告写的25万,究竟有多少呢?”
李聪晔说:“25万人这个数字是统计局的数字,恐怕可信一些。”
尉越涧激动地说:“25万人,这也是不小的一个数字啊!老李、老甄发言说的情况,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我们必须正视。毛主席不是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吗?我看,金江很穷,人民很苦,对于我们这些被称为父母官的人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我们完全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当然,实现脱贫,确非易事,需要我们尽力而为!”
甄化杲画龙点睛补充说:“实现脱贫,是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有所突破。”他说完用手扶了扶眼镜,抿了一口茶。
尉越涧接着说:“工作报告提出,实现金江脱贫,首先是打牢基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这符合上级要求也符合金江实际。从我县情况看,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干热与缺水是一对主要矛盾。这些地方只要有水就能高产,农民非常形象地概括为‘一碗泥巴一碗饭’。同志们哪,因为争水,今年临江、金江营等几个乡镇多次发生械斗,规模最大的有数百群众参加,要不是县乡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处理,要出大事呀!为争水,邻里打闹,父子反目。我听说,为争水每年都要死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呀?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水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饭吃,饿肚子难受呀,可能六亲不认。因此,解决缺水问题,就是解决粮食增产、经济增长的问题,也是增强人民群众和睦团结的问题。解决干热和缺水这对矛盾,报告提出要完成大海水库的配套工程,提出每年建几千个小水窖等等。看起来都是老主张,好像没新意,依我看,建这个小水窖,意义大得很!为什么呢?因为这小水窖,发明权在咱们金江,这实际上是逼着缺水的农民想出来的,如果没有小水窖的发明创造,不知道金江还要发生多大的问题呀!”
甄化杲笑着插话说:“我县的小水窖,产生于70年代中期,搞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一代比一代美观实用,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
人们被甄化杲的幽默打趣逗笑了,会场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尉越涧说:“县长说得对。作为金江人,我们有理由自豪。农民群众真是了不起,迫于生计,他们成了专家,他们这个专家称号虽然很土,但是,如果没有小水窖的发明创造,就永远解决不了金江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夸张一点说,就永远解决不了中国广大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土专家并不比洋专家逊色。小水窖的发明与发展,完全可以写出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精妙绝伦的论文,完全有资格申报吉尼斯纪录!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谁发明过小水窖?是咱们金江的泥腿子英雄哩!”
他在讲话最后套用了毛泽东的语言,常委们开怀大笑起来。幽默风趣本是他的特点,来金江后,还没在这样的严肃场合轻松说笑过——前段时间烦忧多多,哪有心情轻松说笑,加上还不很熟悉人,在人前还得矜持,不让下属感觉金江最高长官轻浮,本色在一定程度被包裹起来。
他生出一番感悟——板着面孔当领导,别人很累,自己也累;亦庄亦谐、风趣幽默的领导风格最受欢迎。
当然,他知道甄化杲也是在说笑,谁会花工夫去申报当不得饭吃当不得衣穿的吉尼斯纪录。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真抓实干。农民有建设小水窖的积极性,我们就支持,支持他们千家万户轰轰烈烈地干!我们还要狠抓林业生产,中央给了两个大项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这是天赐良机啊!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搞好!农业部门的同志跟我说,金江的出路,粮食最终要让位于林业,尽管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然之事。打基础的工作,还要加上两个字,一个字叫‘草’,另一个字叫‘电’。上一届县委、政府种草,成绩不小,万亩草山不简单哪,但管护不好,载畜量过大。我们这一届一是要管好,二是要扩种,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个萧规曹随吧。电的问题,这和林业生产一样,是基础,也是产业,现在的问题是缺少项目储备,就先搞论证,条件成熟就干嘛。”尉越涧说到这里,又掏烟点火,过起烟瘾来。
常委们很惊异——尉书记来的时间不长,情况却这样清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热烈。一直没有发言的黄永武、付忠、何昆蒙和列席的马爱国也陆续谈了见解。
尉越涧抽着烟,听着大家的议论和赞许,心里颇为得意。他在会前查阅了大量资料,此时的雄辩得益于过人的记忆力。
他征求过农林水畜牧和科技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他充分采用了金江农业专家的意见,又让这些人觉得县委书记礼贤下士。
他还请教了长辈尉晴,对县农业局长的深刻见解进行了归纳和提炼。
尉越涧博取众人之长的发言,成了金江县委常委会的主旋律。
待大家热议一阵后,尉越涧接着说:“我查了资料,我县有铅锌等多种矿产资源,清代道光嘉庆年间就有开采铜和铅锌的历史。今天,电、矿结合是金江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我们要着力支持千山铅锌矿的生产经营。我听说千山铅锌矿是通过与C省搞补偿贸易,由C省人投资建起来的,这说明过去的领导还是有眼光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