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踏上了人生的舞台,就免不了与各色人物的应酬与周旋。如果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办事能力,以及个人才华是使他得以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硬件”,那么是否能被上下认可,左右逢源,深谙应酬与周旋的艺术恐怕就是出人头地的“软件”了。
把朋友聚集在自己周莳是应酬与周旋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朋友们那里去。你对有些朋友可能不怎么重要,但也许说不定何时他们对你却关系重大。只有争取所有人的拥戴、赞同——即便你不在场,同样也能赢得人心,才是你平日应酬的最大成功。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寸步难行,被人所唾弃。“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
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换句话说,日本人是用小礼物打开美国市场的,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小礼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聪明精明,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运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二是他们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大礼物反而容易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行贿之嫌;第三,他们又很执著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
可见,礼品虽小,人家功夫到了家,你不能不佩服。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中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主人情意重。奇怪的是最讲究传统的中国人,似乎忘了“礼轻情义重”的传统教诲。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搜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因为实物还系在他脖子上,“礼轻”的非同寻常,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义重”了。
西欧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外国人。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友谊的表示,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义重”。
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分,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我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要送水果就称它10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是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这属于别有用心类,不是因面子问题而使然,因此不在此讨论之列),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
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提了那么多礼物,人家还可能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难下台的就是你。因此,照我们看来,我们送礼的观念也应来点变革才行。应当破除面子的障碍。
如果取消“经济价值”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送礼标准呢?我们说当然以令对方高兴的是,而价钱高低不应作为衡量的标准。
前些年一位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些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因为城里缺,或者说不如他送的新鲜,因此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这些礼物。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徒生许多烦恼,就像老百姓说的“花钱找病”。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妒忌你的大手大脚,说你坏话。正派的人,虽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会怀疑你这样大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再与你深交。另外,礼尚,庄来,人家必然还情于你,岂不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担。一般来慌,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
(4)礼品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品。比如,我们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漂亮的纱巾。她会含情脉脉地依偎在你的怀中……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其价值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上划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词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礼地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送礼通常有以下办法: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日或结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对象很熟,老张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5)先说是借。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会达到了。
(6)借鸡生蛋。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7)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中,互相致意是必要的。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沟通场合、熟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人们致意的礼节也丰富多样,如点头、鞠躬、拱手、拥抱,其中,握手是现在最为普遍的世界性“见面礼”。
握手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相传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经常持有石块或棍棒等武器,陌生者相遇,双方为表示没有敌意,便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掌心。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便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握手礼节。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也是很多学问。首先,握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如软弱无力的握手,或者故意握得太紧,则反映握手者缺乏自信心;而自信者的握手则是略带一点力量的坚定的握手,而不是故意用力挤压,它表明:我充满了活力。
一般来说,握手可以传达三种基本态度:支配性、顺从性、平等性。
握手时,如果你的掌心向下,那么你会传递给对方一种支配性的态度,使对方感到:“这个人想支配我,最好谨慎一点。
如果你掌心朝上同对方握手,就会传达给对方一种顺从性的态度,使对方感到:“我可以支配这个人,他会听我的话。”如果两个人都想处于支配地位,那么,一场象征性的竞争就会开始。其结果,两个人手掌都会处于垂直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手心向上的握手方式,往往会给人好感。使人愿意与你接近。但无论哪种握手方式,其效果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握手时一些基本的礼节必须注意:
(1)握手必须用右手,如戴右手套应先脱下。万一不能做到这一点,应向对方解释,取得对方谅解。
(2)握手要讲究伸手次序,握手时谁先伸出手去是有所讲究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地位较高的人先伸手。
(3)握手要热情。握手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也不可同时与两人握手。
(4)握手时不要毫无气力,也不可用力过度。
当然,这些是一般的规矩,有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对象灵活掌握。比如,如果对方与你很热诚,并且你深受对方欢迎,即使他是你的上级,你也可以先伸手与他相握。
与聪明人说话,凭的是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说话,凭的是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人讲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讲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讲话,要谦虚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讲话,可以锋芒毕露。
与人交谈就应该知道什么话应该说,可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能说,比如,急于求成催促对方的话不能说,既使到了万不得已,也应该采取暗示或其他方式来说,猜疑对方身份、权力的话不要说;责备对方的话不能说;让人情绪低落的话不能说;唯利是图,关系金钱的话不要说等等。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见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你能理解他,懂得他的想法,自然而然你们的关系就越来越近。
练就一只能言善道的嘴,可以让你少费力气,少走弯路,办事顺畅。我们在言谈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己知彼。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孙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可以作为我们求人说话的指导原则。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与人说话,除了要考虑对方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对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刘备说:“子龙领兵在外回不来,翼德现在这里,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战。”
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让我来激激他。”
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大叫而入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结果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一昼夜,斗了二百二十多个回合,虽然未分胜负,却打掉了马超的锐气,后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
诸葛亮对关羽,则采取“推崇法”,如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关羽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我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别高下。依我看来,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征途,如果你离开了造成损失,罪过有多大啊!
关羽看了信以后,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打消了比武的念头。
虽然被求者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点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议论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上面两段话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2)了解对方的差异。
在与人交谈之前,一般要对对方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会谈技巧。
在一般情况下“因人而异”来交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二、地域的差异。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三、职业的差异。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四、性格的差异。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
五、文化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六、兴趣爱好的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来,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从此人手,就会为下一步的游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1、极敏感类。
从外在方面看,这种人行动积极,大胆迅速,办事干净利索,善于与人相处,个性直率,信心十足,特别有某种组织者的才能。但其内心却非常敏感,带有神经质,容易激动,情绪起伏大,往往自寻烦恼。对于这种人,切记不要过分考究他们所用的字眼儿,因为他们常常不是想好了再说,而是想到哪里便说到哪里。
二、率先实行类。
这种人行事大胆,但内心却很慎重,为人爽朗明快,内心却忧虑重重。这种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爱出风头,欲望很强烈,行动积极,有实干能力,也很有主见。对于这种人,切记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确实愿意为他人着想,但前提必须是与他们自身有关系。
三、速战速决类。
这种人属于“自来熟”,在新环境和陌生人当中很快就能适应,处事果断迅速,但未免有些粗率,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不够,性情无忧无虑,喜欢热闹、变化和刺激,讨厌单调平凡的生活,自信心较强,常常爱发号施令。
如果这种人得罪了你,你一定要知道他们的言行常常是无意的。
四、莽撞冒进类。
这种人是个热心的乐天派,极少顾虑,但性子急躁,凡事往往于起来再说,很少想到后果如何。不过,出现错误或挫折时,他们却很少后悔或垂头丧气,很快就能从头干起。当这种人对某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你一定要知道他们常常是出于好奇心,只有5分钟热度,半途而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五、外向过敏类。
这种人兴趣广泛,交际面广,自信心很强,善于决断,处理事情速度快,是个标准的实干家。只可惜过于敏感,情绪起伏不定,对于些许小事很在意,感情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
与这种人相处时,一定要知道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六、待人慎重类。
这种人行动积极,举止明快,个性率直,对人亲切、周到,可惜的是缺少主见,常常附和别人的意见,没有原则性,还容易过分在意或轻信别人的传言。与这种人相处时,一定要知道他们有“墙头草”的作风,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即使心中不同意,表面上也会表示赞成。
七、明朗活泼类。
这种人热情活泼,善于应酬,不拘小节,很少会与人合不来。行事迅速爽快,但是有些急躁,稍欠考虑,生活态度比较现实,有判断能力,不在乎别人的目光,爱自我表现。
八、直截了当类。
这种人爱追求冒险和刺激,说干就干,似乎漫不经心,很少进行深入思考。为人很率直,极少掩饰自己。对于拖泥带水的行为或个性很讨厌,总是公开表露出来。与这种人相处时,很可能会引起你的反感,但你一定要知道,他们的一意孤行主要是由于一贯的轻率作风造成的,本人还是不坏的。
九、纤细过敏类。
这种人做任何事情都很专心,慎之又慎,唯恐失败。行事常常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对事物的看法趋于消极。情绪变化较大,总是做无谓的担心。最愿意“躲进小楼成一统”,与外界接触得越少越好。与这种人相处时,要切记他们心思细,在一般人不大注意的言行方面,常常带有强烈的暗示意义。
十、熟虑果断类。
这种人是思考先于行动的慎重派,凡事不经过深思熟虑,不制定过分细致的计划,绝不肯采取行动。他们行事一丝不苟,也有责任心。独立性较强,很有个性,讨厌模仿,举止独特。所交朋友不多,但对于交往已久的朋友情深意笃。这种人一旦决定了什么事情,一定会干到底的。虽然听不到他们说大话,但他们的信心却是十足。
十一、沉着冷静类。
这种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表面上常会给人一本正经、冷淡的印象,但内心深处却往往藏着炽热的感情。他们坚持原则,工作责任心强,行事稳健踏实,交友甚严,因而没有多少朋友,但特别重视维持友谊。这种人很愿意与别人相处,但是由于其态度冷静,外表显得高傲,所以一般人会误认为他们很难交往。
十二、一贯顽固类。
这种人喜欢我行我素,当他们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很少受到影响,不管别人怎样认识,也不会改变他们的意志。在对待他们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时,其缺乏通融性的一面就会显得格外刺眼,无论怎样劝说,都会遭到毫不客气的拒绝,因而很容易陷于孤立。
十三、消极悲观类。
这种人本性善良正直,工作态度认真,但就是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思想观念趋于消极、悲观,对人生感到失望,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露面,自闭倾向严重。精神上也常常处于焦虑状态之中。情绪波动比较大,常常给人一种畏缩胆怯的印象。
十四、细心孤独类。
这种人过于重视自己内心的安静,喜欢享受孤独的乐趣,因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好像对别人和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了热情,只是因为时常把问题想得太严重,结果才陷入烦恼之中。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好辨认,他们大多喜欢大自然和动植物,也对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等很感兴趣,并容易着迷。
十五、优柔寡断类。
这种人对他人和外界环境警惕性太强,再加上生性爱思虑。因而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结果往往是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从表面上看,这种人羞怯、沉默,给人以温和的感觉,与人相处时很客气,说话简短,态度有些冷淡。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表示敌意,而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
十六、内向主观类。
这种人少言寡语,对他人总是保持着宽容温和的态度。但为人很有主见,不管什么事情轻易就下结论。不过,他们并不以此去要求别人,只是自己默默地去施行。这种人不管心中有多少烦恼。也绝少表现在脸上。
(4)说话投机,事半功倍。
求人办事,说话技巧有着不酉估量的作用,它可使你更顺利或以更小些的代价来达到目的。人都有觅求同类或知音的倾向,要想使对方将你纳入知音之列,必须投其所好,而千万不能惹人反感,叫人生厌。
对性格外向、喜欢交际的人,在办公室与他们谈话,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性格内向、胆小怕事、敏感多心的人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此时,就应当换个环境,在室外、院子里随便谈心,才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求人时只一味的谈自己的事,并不停地说“请你帮忙,请你帮忙”这类的话,会让人感到万分的嫌恶、不耐烦的。
假如想把自己的请求向对方说明,就应该先摆出愿意听取对方讲话的姿态来,有倾听别人言谈的诚意,别人也才会愿意听你说话。
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彼此共通的话题来,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导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里。
谈话的材料不要总是老生常谈,或是在家长里短的范围打转:如此不但容易使对方厌倦,同时也是画地自限。无法拓展谈话的范畴,就不能地一步的使对方了解自己,更不必说与对方深切的交往了。
无论谈到什么问题,都要把自己目光所及、脑中所思的传达给对方,对任何问题都能发表独到的见解是最重要的。
但也不要夸夸其谈,显示自己什么都懂。
在日常谈话中,一般人都是说些身边琐事,这或许是想向对方表示亲切。在正式的交谈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儿女当作谈语的资料。有些人习惯性的讲几句正经话后,就把话题扯到老婆、儿女的身上,像这种专门把老婆、儿女挂在嘴边的人,总不免给人娘娘腔和不务正业的感觉。像这样尽说家务事,不能算是好的谈话内容。
谈话先从政治、经济等比较严肃的题目开始,然后再涉及文学、艺术、个人的兴趣方面等比较轻松的话题。总之,将自己的观念见解堂堂正正的公布出来,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谈话。
谈话的语言要视对方的修养而选择,做到能雅能俗,才不会有格格不入的反感。
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想再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的,如果你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分别后也会彼此怀念不已。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不动脑筋,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引起了别人皱眉头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风,切不可象随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围是何处就脱口而出。那样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既然求人,大多是工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危机,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业不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心力交瘁,丧失信心,不仅影响情绪,而且影响和周围人的交往。在处于情绪低潮时,请求别人能寄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但千万记住,不要把过渡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面前。求人办事,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
(5)善于寻找话题。
在办事过程中,谈话时要善于寻找话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一、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体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二、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三、投石问路。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四、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五、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1、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3、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