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出产《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地方。镇江古称“润州”,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其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江苏的南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唯一交汇枢纽就在这里;后因地踞雄势、扼守长江,故名“镇江”,镇江南靠常州和无锡,北邻扬州,西衔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渔米之乡和商埠重镇,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
要地鸟瞰
“宜”、“朱方”、“京口”、“丹徒”、“润州”都是镇江的古称。对于其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二是因古时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低洼,常受水害,因而在水名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八百多年。镇江处于长江运河交汇处,因水而兴,军事地位显要,因港口经济勃兴而成为繁荣的东南重镇,在三千年历史发展中,镇江自古是中国军事战略要地,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军事活动就在这里发生。而镇江军事地位的崛起是在东吴定都镇江之时。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风云变幻
现如今的市中心从山门口、健康路,到水陆寺巷、弥陀寺巷这个几平方公里区域都是清代镇江驻扎的镇海营和城防营的驻地,在北固山到会莲庵街设有用于军事训练的大教场、小教场。1657年前后,在东码头、焦山相对的长江两岸构筑炮台,安置火炮,其中东码头炮台有12门大炮,并建有栅栏,从而防止海寇侵袭。为保护镇江,巩固长江防务,太平天国以后,清政府大规模修筑完善了镇江炮台。鸦片战争中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英军军力投入最大的战役,清军在镇江保卫战中的失利,造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朝进入了封建半封建社会。一百多年后人民解放军实施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军舰悍然向正在实施渡江的我人民解放军发炮攻击,人民解放军对此展开猛烈还击,英舰狼狈逃窜,一洗百年耻辱,从此外国军事势力被彻底被赶出中国。清末民初镇江新军起义的成功,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义,并且扭转了南京新军起义失败带来的东南危局,在最终光复南京中,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兵家必争
东吴定都镇江就是镇江军事地位的崛起之时。“铁瓮城”就是东吴最初就是在镇江修筑的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堡垒。历史上的北府兵就是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谢玄以过武将军领衮州刺史出镇扬州时,在今镇江招募徐、衮二州流民及他们的子弟组成。东晋的精锐军队北府兵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个个剽悍勇敢、习武好战而又纪律严明,作战时往往作为前锋,百战百胜。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隋唐以后的镇江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要地,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进一步得以凸显其军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