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伍出身的朱元璋,行事果断狠绝,猜疑心又极重。为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为保朱氏子孙免除战乱之灾,他视功臣名将如反贼,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为子孙除去这些后患,于是洪武一朝的功臣几乎没有好的下场。
嗜杀成性
朱元璋为了给子孙清除后患,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起案件为借口,大肆屠戮功臣,可是这仍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在两起大案之外,开国功臣被杀的也有很多。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以涉用龙凤不法的罪名,赐死了在瓜步江面谋杀小明王的德庆侯廖永忠;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因顶撞皇帝的罪名,在殿堂之上被鞭死;十七年(1384),临川侯胡美犯禁伏诛;二十五年(1392),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暧昧的罪名被杀;二十七年(1394),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被杀;二十八年(1395),宋国公冯胜被杀。在这些被杀的侯爵、公爵中,周德兴曾是朱元璋儿时同甘共苦的小伙伴,傅友德、冯胜皆是当过大将军、统帅过几十万人马平定边疆的大功臣。
当时的朱元璋不但杀死了有功的武将,甚至连为他决胜千里、奠定大明基业的刘基,在回乡避祸期间,也被疑为怀有谋反居心,硬从青田拉回南京,最终病死。开国第一名将徐达,一生小心谨慎,仍难逃朱元璋的迫害。
武官们是朱元璋首先要清除的对象,文官能够逃过此劫的也没有几人。宋思颜、夏煜、高见贤、凌说、孔克仁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兵时期的幕僚,宋思颜所处地位仅次于李善长。夏煜是个诗人,和高见贤、杨宪、凌说是一伙,专干些告密栽赃的事情,最后反倒被别人告密送了性命。除此之外,外省官员连同训导这类官,只要话不投机,不是被处以廷杖,就是被降官,更有甚者被腰斩。
逼父杀子
洪武十七年(1384),傅友德因战功显赫,被晋封为颍国公,此后又因功加封为太子太师,为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为皇太孙,没多久便召回正在山西、河南练兵的傅友德和冯胜,对他们的职务另作了安排,几天之后,又令傅友德回乡养老。回乡之后的傅友德恳请皇帝在他的家乡赐一片土地给他。朱元璋一向很反感这类事情,将傅友德传到京中,以战国时公仪休的故事严加斥责,傅友德倍感羞愧,再度回乡。
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群臣举办大宴,当他路过宫门口的时候,看到一个守卫没有按规定佩带剑囊,而这个守卫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
朱元璋等大家坐好之后,当着百官的面把傅让一顿痛斥。傅友德疼惜爱子,连忙站起来准备替爱子求请。这可给了朱元璋借题发挥的机会,他霍的一下站起身,怒斥傅友德。傅友德不敢多说话,只好又坐回原位,这下朱元璋更火了,他喝令傅友德把他的两个儿子都叫来,傅友德心有怨气,一句话也不说,转身去叫他儿子。朱元璋越加恼火,扔了一把剑厉声说道:“干脆把你两个儿子的首级带过来吧!”
傅友德只是一愣,毫不犹豫地抓起宝剑出了门,没一会儿,带回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往朱元璋面前一扔,大声冷笑了一阵,冷冷地对朱元璋说:“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今天就遂了你的心愿!”说罢挥剑当场自刎。
忍让的汤和
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他引荐朱元璋入伍,为朱元璋后来独揽郭子兴部并另开辟自己的人马,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汤和善忍,不争功逐利,以平和的心态处事。建国时大封功臣,朱元璋有意把汤和与后辈子侄小将们归到侯爵级别。许多人为此鸣不平,汤和却更加谨慎,不发半句牢骚,仍像往常一样认真地做事,这才又重新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
汤和很聪明,懂得迎合朱元璋的心思。当他知道朱元璋担心这些掌握兵权的老臣们时,便以身体不适为由,主动交出兵权。朱元璋大悦,马上在老家盖了府地,赐了田土,让汤和衣锦还乡,故汤和也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
回到家乡后,汤和低调做人,约束子孙家奴,善待乡邻,不结交地方官吏和当地乡绅,也不谈国事,这让朱元璋很放心。正因为如此,汤和才能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七十岁时才寿终正寝,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火烧庆功楼
据说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之后,让人在京城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准备用来宴请开国功臣们。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们听说此事后均兴高采烈,夸皇帝英明,只有军师刘基倍感忧心,主动恳请朱元璋允许他辞官归田。朱元璋再三挽留留不住,只好同意。
刘基出了皇宫,直接来到徐达府上,在向徐达辞行时叮嘱徐达,若有一天皇帝在庆功楼上大宴功臣时,要千万紧随皇帝左右。徐达不明白刘基的意思,刘基又不肯明说,只好把话暗自记在心里。
庆功楼建好了,朱元璋选好了日子,邀请大批功臣来此赴宴。功臣们完全沉溺在一片欢歌笑语声中,只顾着相互的道贺、恭喜,只有徐达心里记着刘基的话。酒宴进入高潮,朱元璋悄然离席,徐达紧随其后,朱元璋问他为何离席,徐达哀切地回答:“陛下,您难道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面无表情,知道自己的计划已被识破,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徐达又说道:“如果陛下要臣回去,臣不敢抗命,只希望日后代为照抚我的妻儿老母。”说完转身就要回到楼内。朱元璋多少有些感动,一把抓住徐达,将他带离了庆功楼,没走出多远,身后传来了轰鸣声,那座专为功臣而建的庆功楼成为了一片火海。
此事之后,徐达吓得不敢出门,没几日背后生疽,朱元璋亲赐了他病中忌食的蒸鹅,这位在火烧庆功楼中幸免遇难的功臣最终仍然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
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刘基与朱元璋邻座,他故意将皇帝衣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椅子下。当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悄然离开的时候,衣角牵动,引起刘基的警觉,于是他随朱元璋一起离开了庆功楼,终于免遭枉死。
冯胜之死
冯胜是朱元璋所杀的诸多功臣中最冤的一个。他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后更名胜,与李善长、胡惟庸是同乡,喜读书,精通兵法。早年天下大乱时期,冯胜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两人在朱元璋准备攻打滁州的时候投到麾下。北伐之时,冯胜先克潼关,又取华州(今陕西华县),再下凤翔,攻占临洮,后取庆阳,曾跟随徐达击溃王保保于定西,袭取兴元(今陕西汉中),移兵吐蕃,因功受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
洪武五年(1372),明军再次北伐,三路出塞,两路皆尝败绩,唯独冯胜一路大获全胜,缴获战利品极多。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挂帅统军二十万,开往东北,收服纳哈出,因私匿良马等罪名,被收回大将军印。洪武二十五年(1392)加封为太子太师,调往山西、河南练兵。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蓝玉案发,冯胜被紧急召回,闲于家中,二十八年(1395)二月,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被朱元璋无端赐死。
由于冯胜是诸多功臣之中唯一一个没有任何理由被处死的名将,所以后世人均以为朱元璋最终目的是要杀尽功臣,甚至联想到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暴卒,认为他们也是为朱元璋所害。
这两种说法都与史实存在明显的差距。据史书记载,多数功臣是在胡惟庸案后,也就是洪武十三年(1 3 8 0)以后才一批批地遇害,那时刘基早死了五年以上了,若真有庆功楼事件,那楼里烧死的功臣都有哪些呢?朱元璋并非庸人,他也不会在毫无借口的情况下杀害这么多功臣。不过,从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中,还是可以看出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对朱元璋滥杀功臣的做法,都是极为憎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