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朱允的一生似乎比他的父亲朱标要幸运,他的大哥朱雄英年早逝,朱元璋在再三考虑之后,终于将他立为储君,而他在过了六年胆战心惊的生活之后,终于告别了储君之路,登上了皇位,然而这一切只是又一个悲剧的开始。
太祖立储
朱元璋戎马生涯十几年,深知创业艰难,守业更加艰难,因此他对接班人的培养尤为重视。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册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请当世名儒宋濂当太子的老师。不幸的是,太子朱标还没有来得及登上帝位,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世了。
这样一来,朱元璋制定的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受到了考验,朱元璋只能重新选择继承人。根据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朱元璋应该将皇位传给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可是,朱雄英也是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样一来,朱标的二儿子朱允就成为了皇位的第一候选人。
可是在朱元璋的心里,这个比朱标还亲近儒学的孙子,似乎不可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朱元璋也曾考虑过其他几个儿子,二子秦王朱有雄心,但是荒唐成性。倒是四子燕王朱棣文武双全,又为国家立过军功,和自己有几分相似之处,是个很好的人选。朱元璋一时犹豫不决,在一次与几个心腹大臣的对话中,有意流露出要立燕王为储君的想法,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翰林学士刘三吾首先认为不可,觉得这样不合礼制。早在建国初期,朱元璋就一口气给二十几个儿子都分了土地,立了王,其中第二、三、四子分别封为秦、晋、燕三王,三人的封地皆为边疆重镇,且手握重兵,一旦因为立储发生内讧,后果不堪设想。朱元璋觉得刘三吾说得有道理,最终将朱允立为储君。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皇太孙朱允即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新政
朱允登基后便着手改革,修改了朱元璋立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他重用一批儒士文人实施新政,进行改革,给百姓和官吏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主张实行惠民政策,他下令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皆由国家所养,重农业、办学校,任用贤能,并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任采访史,专门巡视天下,体察民情。
建文帝还有意改变洪武时期尚武的风气,加强文官在政事上的地位,于是大开科举考试,广招饱学之士并授以官职,很快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成了建文帝一朝的重臣。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的胆量也比先朝大了许多,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建文帝更是忠心耿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大批文臣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建国之初,朱元璋以严刑酷法治国。朱允登基后,以《大明律》对照历朝法律,修改了其中一些比较重的律法,即位仅一个多月,便对全国性的冤狱进行平反,一批无辜的人被释放出来,监狱中的罪犯比洪武时期竟然减少了三分之二。
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颁布诏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税。因为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江浙地区的乡绅富甲们支持张士诚,使得朱元璋耗费了很大的力量。建国后,朱元璋下令对江浙地区加以重税。建文帝认为重税只可惩一时,不应形成定制,于是减了江浙地区的田税。不过建文帝受儒家思想熏陶过于严重,其改革未免有些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他最后成为一个失国君主的主要原因。
改革削藩
建文帝早就看出这些割据一方的藩王拥兵自重,对自己的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其中尤以他的四叔朱棣对他形成的威胁最大。在这些年与蒙古的作战中,他的军队不断壮大,对建文帝的皇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建文帝登基后急于削藩,他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密令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打着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不备,突然将他抓捕回京。接着,建文帝将周王遣到了云南,后来不放心,又召回京城禁锢起来。建文帝之所以将周王列为第一目标,主要是因为他是燕王朱棣的胞弟,与朱棣的关系最近,先打击他就有先去燕王手足的意思。随后,建文帝又以各种罪名,先后废掉了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然后把目标指向了燕王朱棣。
早在削藩朝议的时候,朝臣们就提出了四种方案。第一种是效仿汉代“推恩”法,将藩王属地分封给诸子孙,而不是仅嫡长子一人,从而达到分权的目的。第二种是将诸藩王的领头人燕王调离藩地,再行大举削藩。第三种是先从弱小的藩王削起,剪除燕王羽翼,待机再削燕王。第四种是擒贼先擒王,直接铲除燕王,其他诸王便无力反抗了。
其实建文帝清楚地知道此次削藩的主要目标只有燕王一人,因此这四种方案数第三种最差,可是建文帝偏偏采纳了第三种方案,这实际上是在打草惊蛇。他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拿燕王的同胞兄弟周王开刀,这种做法必然引起燕王的警惕,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靖难之役
为了消灭燕王,建文帝朱允先是令张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观察燕王朱棣在北平的一举一动。接着,他又令都督宋忠、徐凯、耿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三地,主要目的是封锁朱棣的军事要道,断绝其外援。然而建文帝的这一系列举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文帝下落之谜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一是自焚说。据永乐年间修成的《实录》和清初《明史稿》等书的记载,建文帝在燕王攻下南京城后,下令焚烧宫殿,他和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随他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搜查建文帝下落,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看不出是谁的尸体,朱棣下令把尸体用天子礼节埋葬了。二是削发为僧说。据说建文帝看到大势已去,想要自杀,一个内臣告诉他,朱元璋临终前曾给他留下一个箱子,并让他在大难时使用。建文帝开箱看到里边有三张度牒,上面写着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有僧衣等物。建文帝和两个随从削发出京,流落到民间为僧。
建文元年(1399)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收审,获得朱棣谋反的罪状,于是发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并密令张信抓捕朱棣,哪知张信是朱棣的旧部,不仅没有将朱棣抓捕,反倒降了朱棣,给了朱棣一定的准备时间。七月,朱棣计杀张、谢贵,并令燕王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夺取北平九门,获得了整个北平的控制权。朱棣采纳谋臣道衍的建议,根据祖训,打出诛灭“奸臣”齐泰、黄子澄的清君侧大旗,以“靖难”为名,公然造反。
八月,朱允请出朱元璋留下的唯一的旧将耿炳文任大将军,率军三十万讨伐燕王。耿炳文先锋抵达雄县(今河北雄县),被燕军大败,战死九千多人。接着又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交锋,再次大败。朱允派前朝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大将军之职,调兵五十万,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率精骑袭大宁,挟持宁王朱权和他的妃子、世子们,得到当时大明王朝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与李景隆战于郑灞,李景隆军大败。
建文三年(1401)二月,燕军大举南下,三月间连败盛庸于滹沱河,败吴杰于藁城。当时朱棣虽然胜多败少,可损失甚为严重,而朝廷兵多且多有外援,燕军在河北、山东攻下的城池,很快又被朝廷占据,此时的战局,朱棣的形势要比朱允困难得多。
建文四年(1402)正月,朱棣避开敌军主力,挥军南下,连破何福、平安师、泗州、扬州等城,孤注一掷,拼死挥师直指南京。建文帝让庆成郡主向朱棣乞求割地求和,朱棣不肯。六月,江防都督陈瑄率舟师降燕,朱棣乘势打下镇江,孤军打到南京城下。南京城本是坚固无比,就算空虚,如若坚守待援,待些时日,援兵一到,燕王朱棣就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但南京城中的谷王朱与李景隆反叛建文帝,竟然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仅在皇位上坐了不到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绝望之下火烧中宫,从此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