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朱元璋长子的朱标,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的命运。在普通人的眼里,他是幸运的,刚来到这个世界就享有尊贵的身份,然而,真实的朱标却是不幸的,在充满血雨腥风的宫廷中,他胆战心惊地熬了三十七个年头,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储君生涯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其母正是贤德的马皇后。当时朱元璋正在进行攻打太平府的战役,朱标的降生给整日处于战争中的朱元璋带来了无比的欢喜。在得到这一喜讯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下“至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因此朱标稍大一些,朱元璋便请当时的名儒宋濂来做他的老师。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吴王自称的朱元璋立朱标为世子。为了从小训练朱标为人君王的才干,朱元璋令其去临濠拜祭祖墓。临行前,朱元璋劝导朱标应该学习商高宗和周成王,体恤小民百姓的疾苦,以便将来勤俭执政,做一个好君主。朱元璋还担心朱标安于富贵,叮嘱他沿途要多听、多看,要好好体察民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到了家乡以后,还要去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
第二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开始了他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为了使朱标成为一个好的继承人,朱元璋费尽了心机。他广招天下名儒,在宫中特别设立大本堂,以收藏古今各种图书,让诸位名儒轮流为太子及诸王讲学,并选出青年才俊与他们伴读。
朱元璋教育太子,要想做个好君王,首先要正心,于是他除了让太子学习儒家经典,还特别挑选出一批德行高雅的端正之士作为太子的宾客和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以及自古以来的大事,还有民间稼穑之事,从早到晚地讲授给太子。此外,朱元璋还常常亲自教育太子,一再告诉太子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为了避免东宫官僚自成朋党,与朝廷大臣对立的情况发生,朱元璋命李善长、徐达等朝廷重臣兼任东宫官僚,这样一来,既方便控制结党的发生,也达到了辅教太子的目的。
东宫心慈
正史中对朱标的记载少之又少,几乎都是围绕在朱元璋的记录左右,看不到他独立的人生历程。但是若透过这些正史的记载,进入到那个年代之中,不难看出朱标这位未及享国的储君,其短暂的一生其实一直是被朱元璋这个庞大的阴影笼罩着的。他在残酷、阴暗的政治斗争之中,度过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
朱标虽说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其他人不能与之同论,可历史上皇位争夺、骨肉相残的事情并不少见,因此朱元璋在对太子的态度上,多少也是有些顾虑和防范。洪武十年(1377)之后,太子渐渐有了自己的处事观点,在对一些政事的处理上,经常与朱元璋的意见相抵触,这样更加重了朱元璋的猜忌心理。
有一次,朱元璋在审决一批刑囚后,将刑囚的册子交给御史袁凯,让他拿给太子复审,听听太子的意见。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太子接到册子后,看到上面人名太多,惩处面过广,就主张从宽处理。朱标让袁凯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父皇。袁凯不敢篡改太子的意思,就原原本本地把太子的话说了一遍。朱元璋听了之后,有些不高兴,便问袁凯:“我和太子的意见相反,你看我们谁说的对呢?”袁凯不知如何应答,只好硬着头皮答道:“陛下法正,太子心慈。”朱元璋听了大怒,斥责袁凯这是狡猾之词,不敢说真话,将他赶了出去。回到家后的袁凯怕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不利,第二天便开始装疯。朱元璋信以为真,准他告老回乡。
外柔内刚
储君之位历来是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一大焦点。朱标的太子之位虽然没有受到明显的威胁,但是他的弟弟很多。
朱标被立为太子那年已十三岁,而朱元璋当时才四十一岁,父子两个人的年纪,预示着太子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会真正成为说一不二的君主。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朱标并不是真的就能平平安安了。事实上,随着太子与皇帝处理政务意见的不同,父子俩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有书记载,朱元璋早年征战的时候,有一次受了伤,被敌兵追击,马皇后一个妇人背着他逃命。二十几年后,马皇后病逝,太子朱标失去了与父皇之间缓冲的空间,他考虑到自保,便将这件事绘成画藏在怀中,以防万一。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又要大杀功臣,太子实在看不下去,就站出来劝说。朱元璋听了之后没有急着反驳,第二天他找来一条棘杖扔在地上,让太子亲自捡起来。棘杖上布满了利刺,当然不好拿,朱元璋见太子面有难色,说道:“你怕有刺,不敢去拿,我帮你把这些刺都去掉了,再交给你,那不是很好吗?我今天所杀的人都是坏人,这些人得到了清理,你才可以安安稳稳地当这个家。”太子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对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就是说,要有像尧舜那样的好皇帝,才会有忠于尧舜的子民。
朱标竟然敢如此直接地讥讽皇帝,朱元璋当然会激怒,他随手拿起椅子,朝太子砸了过去,并离席追打。朱标有意将那张画掉在地上,朱元璋看到画,感念夫妻旧情就宽恕了太子。
府、州、县学与社学
洪武二年(1369)十月,朱元璋诏令府、州、县设立学校,并规定了学校的规模。其中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主要的学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到了后来,府、州、县学的学生规模屡有增加。府、州、县学的学生,在学年久,可以保送到京师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从而获取一官半职,更多的则是直接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在洪武八年(1375),明朝政府又下令各地农村建立社学,用来教授民间子弟,后来因为地方官员扰民,曾一度停办。至洪武十六年(1383),又让民间自办社学,自己聘请老师教授学生。学校的功课主要有“五经”、“四书”、《御制大诰》、《大明律》等。
早逝之谜
朱标生性忠厚仁慈,认为杀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朱元璋要用全力来消灭那些被他认为是敌人的力量,以巩固皇权,太子却想照顾那些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们,父子俩常因此发生争执。平常人家的父子争吵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件事发生在皇帝和太子之间,加上皇帝又是一个嗜杀成性、猜忌成病的人,后果就有所不同了。朱标这位太子,在父亲面前每时每刻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太子朱标的壮志豪情完全被磨灭了。
朱元璋想杀掉朱标的老师宋濂,太子出面求情,朱元璋大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赦免他吧!”言外之意,是在提醒太子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次太子巡视归来,朱元璋又让他去审判刑囚,令吏部尚书詹徽辅助太子。在审判中,太子几次欲宽容罪犯,詹徽却坚持要重判。朱元璋摆明态度支持詹徽,太子争辩说:“立国应以仁为本。”朱元璋怒道:“难道你想自己当皇帝,来教导我吗?”太子惊骇不已,不知所措。
父子俩日渐恶化的矛盾冲突,在不知不觉间消耗着太子的心力,损害着他的健康。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正是这些事间接害死了他最喜欢的儿子。
朱标先于父皇朱元璋而逝,谥称懿文太子,到明惠帝即位后,又追尊为明兴宗,陪葬于南京明孝陵,即明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