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代元而立,不仅在政治上恢复了汉族政权,在文化上也逐渐回复传统的儒家礼乐文明。然而,朱元璋在建国之初设计的一整套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也延伸到文艺界,人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使得作品略显呆板,创新不足。
小说
明朝的小说主要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宋元时期民间“说话人”主要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讲史者述说历史上帝王将相的英雄成败故事,小说者则讲述与百姓生活贴近的市民故事。这两类说话人的底本,分别成为明朝长篇章回体小说和短篇市井小说的雏形。
明朝的长篇小说成就辉煌,为人们所熟知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封神演义》等。《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的一些故事情节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元朝亦有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基本规模已经奠定。罗贯中在此基础上改编成24卷240节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经过合并、删改,形成新的120回本,广泛流行于民间。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再次加工,使之情节更加紧凑,文字更加艺术化,这就是现在所见的1 2 0回《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的战乱和争霸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三顾茅庐、群英会等场面,尤其是战争场面的描写气势恢弘,手法高超。其中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形象活泼,对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等人物进行了成功塑造。
《三国演义》所叙故事基本上三分虚构,七分与史实相符,一定程度上使后人通过小说更多地了解历史。
《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这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以宋江为中心的108将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是“官逼民反”主题的充分体现。这些江湖英雄除暴安良的任侠之举,受到明人及后世的喜爱。他们虽然受招安,但是立功边陲的理想却因为官场的黑暗而破灭,最终报国无门,或战死、或离散,以悲剧收场。
《西游记》是一部以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的小说。作者吴承恩科场失意,直到60岁才谋到县丞之职,终因性格孤傲,辞官不做。《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处处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尤其是孙悟空这个放荡不羁的形象,更是作者心中希望冲破现实黑暗的寄托。
明代初年,元杂剧创作仍然很盛,民间舞台上演的杂剧丰富多彩。但是,杂剧的内容形式逐渐僵化,已经不能满足民间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因此杂剧在明朝中期开始衰落,新的戏曲形式呼之欲出。此时,南戏开始兴起。南戏是流行于南方民间的戏曲形式,大致产生于宋徽宗时期,此后一直在南方百姓中流传。明朝初年著名的南戏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等。在官方的严格限制下,南戏曲目多由传统剧目改编而成,创新作品不多。
明代戏剧发展经历了正统杂剧逐渐衰落,新杂剧和传奇戏逐渐兴起的过程。在明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杂剧创作都是些教化戏、神仙戏,到明中期开始才有文人不满杂剧形式内容的僵化,开始戏剧改革,改革突破了原来杂剧戏剧绘画与雕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宋元时代一度繁兴,而明代开国后,太祖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明代初年画坛只能以宫廷院体画为主流。明初画师大多由元入明,承袭元代画风,因此院体画尚未形成明代的独特风格。永乐以后国家政治趋于稳定,君主专制逐渐定型,院体画风行天下,到成化、弘治年间达到顶峰,宪宗和孝宗父子二人本身就长于绘画。但是经历了100多年之后,明朝的中央集权有所削弱,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也开始弱化,院体画走向衰落。
明代的雕塑艺术反映了宗教由官方走向民间的过程。政府很少有强力控制国家信仰的举措,组织建造宗教建筑和塑像的行为也逐渐减少,而各地的民间信仰则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神,反映在雕塑艺术上,就是明代地方庙宇建筑的纷繁和生动活泼的塑像。寺庙雕塑更加贴“四折一楔子”的固定格式限制,有一折、七八折乃至十几折,内容上也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和阮大钺的《燕子笺》等。而明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是临川派的创始人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由《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构成,其中又以《还魂记》影响最大。《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浪漫的爱情故事。剧中的杜丽娘勇于追求个性解放,为思念梦中情人而死,又为追求爱情复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都反映了汤显祖本人的理想追求,交织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近百姓的信仰,城乡庙宇中佛道造像和民间信仰的新神如城隍、关羽、岳飞等大大增加,继承了唐宋遗风,而更注重写实。
藏书与刻书
藏书自古就是读书之人的爱好,明代的私人藏书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在数量和质量上,私人藏书都超过了国家藏书,对清朝的官方编书、私人藏书的全盛和考据学的兴起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的藏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他十分重视儒家经典,在尚未建立明朝时,就曾派人搜求古今书籍,以备查阅;即位之初,又派徐达搜求元朝遗书运回南京。
由于科举教育的盛行和民间市镇经济的发展,私人刻书业逐渐发达,并出现了彩印和套印等新的印刷工艺,装帧方法也得到改进,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线装书”。私人藏书能够在明朝盛极一时,与发达的刻书业是分不开的。国家大兴八股和民间市镇经济的繁荣是促进刻书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八股考试在明朝逐渐走向僵化,考试内容和行文规范都被限制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因此,各书坊争相刊刻与科举有关的四书五经、律令典籍和时文选集,以便应试者参考、模仿。
官方的大规模刻书缘于朱元璋的引领,在明朝前中期比较受重视,内府、部院、各地藩王府雕版刻书风行一时。明朝中后期,皇帝渐渐失去王朝初建时励精图治的风采,刻书、藏书事业也随之衰落,而民间刻书业却空前繁荣起来。